大学生逃课现象经济分析对逃课现象
一,我看大学生逃课-北青网 - 北京青年报
王佳(北京学生) (07/05/27 02:35
5月26日,《北京青年报》发表邬凤英的《“逃课”为什么成了大学生的“必修课”?》一文,读来很有感触。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我也经常逃课。
我觉得,逃课成风首先与高等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巨大差异有关。拿我来说,在中学为了高考而炼狱的时间太久,刚进大学时,那种自由、放松的意识就很强烈。 并非我不求上进,而是那种松懈、散漫的态度,有时完全是不自觉的内心反应。归根结底,这是中学与高等教育之间没有有效的过渡通道,只能靠学生自己摸索和适应造成的。在我看来,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带来的持...全部
一,我看大学生逃课-北青网 - 北京青年报
王佳(北京学生) (07/05/27 02:35
5月26日,《北京青年报》发表邬凤英的《“逃课”为什么成了大学生的“必修课”?》一文,读来很有感触。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我也经常逃课。
我觉得,逃课成风首先与高等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巨大差异有关。拿我来说,在中学为了高考而炼狱的时间太久,刚进大学时,那种自由、放松的意识就很强烈。
并非我不求上进,而是那种松懈、散漫的态度,有时完全是不自觉的内心反应。归根结底,这是中学与高等教育之间没有有效的过渡通道,只能靠学生自己摸索和适应造成的。在我看来,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带来的持续影响,造成上大学后逃课还是轻的。
不是还有人堕落、退学甚至自杀吗?
一些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教师的授课方法不当,也是导致逃课率高的重要原因。比如,政治理论课高中就学过一遍,大学还要学一次,叫人如何提得起兴趣?而且,一些老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内容毫无新意,令人感觉索然无味。
即使不逃课,也大多以睡觉、看其他书等方式混过去。我发现,国外众多高校都喜欢采用“讨论班”的方式上课,让学生在底下阅读大量材料,然后到课上互相辩论的做法很好。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不多试一试呢?
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较之中学时代,都有了很大提高。
他们学会了计算成本,知道如何满足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并且有一定的自我规划能力。如果这个时间段有一个好讲座,一位鼎鼎大名的思想家将来学校演讲,为什么还要坚守在教室里听课呢?据我所知,很多有成就的人物在大学期间都常常逃课,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诚然,大学里出现的“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现象,一部分确实是大学生浮躁、功利的表现,但我认为也无必要过于苛责。毕竟大学生都不是小孩子了,适当地宽容他们逃课,让他们从逃课这个行为开始,学会衡量利弊,学会对自己负责,未尝不是件好事。
这总比很多学生老老实实做乖孩子,从不逃课,等到快毕业了却还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要强。
二,大学生逃课行为的思考
发表时间:2007年11月20日
现在大学里流行一句话:“新大学三门必修课:谈恋爱,逃课,重修。
”逃课成了大学里一个普遍的现象并且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深思。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自由地支配过自己的时间;我们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远离过父母和老师的严格管教;我们恰好又处在这样一个不安分的年龄。
我们追求个性、崇尚自由、渴望刺激,甚至标榜另类,我们一次次地从课堂上逃离去寻求所谓的“自我”,并且心安理得地重复着同样的一句话:“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心态令我们再也无心听课,然而,当四年的大学生活将要悄然逝去的时候,两手空空的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大学生活是完整的吗?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逃课一直都是很敏感的话题。
空空如野的教室,寥寥无几的学生还在昏昏欲睡,不管讲台上的教授如何激情四溢,唾沫横飞。我们逍遥的利用本该在宝贵的课堂接受知识的时间在做那些看似重要无比的事情。我们到底怎么了?让我们无限期待和神往的大学课堂是这个样子吗?难道我们的青春应当这样记录吗?逃课真的该成为我们的时尚吗?大学生逃课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大学生都有逃课的经历,这影响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大学生专业知识与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
所以在校大学生逃课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管理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逃课现状
一项调查显示,“基础课逃课率在 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在50%以上!”而在一些高校,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厌学的学生比例竟高达40%!前不久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65%的大学生有逃课经历,5%经常逃课。
调查发现,逃课者分四等:大一是“实习生”,主要观察积累逃课经验,偶尔逃之;大二是“熟练工”,分轻重缓急,酌情逃之;大三是“轻车熟路”,想逃就逃;大四是“老油条”、“死猪不怕开水烫”,逃课没商量。
另据武汉市一所高校的调查显示,经常逃课的理工科生占3。8%,文科生占6。4%;因“心情不好”而逃课的女生占12。8%,男生占4。6%;低年级学生的逃课率远远低于高年级。更有甚者,为了应付老师上课点名还有花钱请人代点到。
在重庆沙坪坝区某高校,一块用于张贴最新动态的消息栏里就曾贴着这样一张招聘启事:本人欲找一位周三上午、周五下午有空的好心人,帮忙上课代点到,每一节课5元,有意者请速与我联系……而在许多高校校网上都有类似的帖子。
由此可见:大学生逃课已是全国上下流行的现象。
那么这些逃课的大学生都“逃”到哪里去了呢?
据了解,大学生逃课之后,有的在读各种英语培训班,准备考托福、雅思,有的在学习电脑知识,为计算机等级证书而忙碌,有的在准备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务员考试、海关报关员考试,有的在忙着学开车拿驾照,有的则热衷于搞“社会实践”、长见识。
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另做选择,退出了这场以消磨青春为代价的“游戏”,自己玩去了。一位大学生曾告诉记者,他和他的许多同学用1/3的时间和精力对付专业课,用2/3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获取各种证书。
二、大学生逃课原因分析
“逃离教室”和 “逃离大学”的学生原因复杂、情况各异。
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这些:
第一、 与高校教学体制、课程设置和管理诸问题有关
许多大学教授都认为:大学生逃课的根本原因在于“严进宽出”的教学体制。武汉大学夏琼教授认为:由于我们高校没有淘汰制,使大学生感到在校学习压力不大,危机感不强,动力不足。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高校将师资力量重点放在科研上,而对教学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在具体的教学中,既没有可操作性的量化评估标准,又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去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教好教坏都一样的“大锅饭现象”。
而这刚好与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反,他们采用“宽进严出”的教学体制,学生上大学并不难,但要拿到大学毕业证却很难,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学生去主动学习。而对于不称职的教师,学生有权要求学校更换或辞退,这样师生双方都有了压力和动力。
此外,随着高新技术发展和全球经济化的加速,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目标调整,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严重滞后,使许多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由于现行的一些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完善,使得一些大学生对某些课程不感兴趣,而产生厌学情绪,继而逃课。
最后,管理体制的落后或不健全也是造成学生逃课的一大原因。许多高校对学生过于心慈手软,上层领导与基层教师的做法互相悖逆,即教师紧,领导松,或者反之。
这两种做法都会无形中纵容学生的逃课行为,尤其是前者害处更大,其结果是教师不敢管或不愿管。有些高校为了督促教师搞好教学实行双向测评,即学生给老师打分,老师给学生打分。这样做原本是一个保证教学质量的好办法,但由于不够科学、不够健全就给了部分学生以可乘之机,即哪些老师严格,哪些老师出题难,哪些老师让他不及格就给哪些老师打低分,甚至零分,久而久之,教师也就不敢再“难为”学生了。
这也是有些大学教师考前圈重点、划范围,考题出得越来越简单,考后又通常会把原本没及格的学生送上及格线的个中原因(当然不全是这样)。这样做的结果滋长了学生们“混”的心理,不把考试当回事儿,学习积极性越来越低,知识掌握越来越差。
第二、 与社会大环境有关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在充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其消极的一面也无孔不入地渗入到大众的生活中。暴力、色情充斥着网络,QQ、电游使青年人乐此不疲,沉溺忘返。
据统计,85%的大学生或上网吧,或自己拥有电脑,而95%以上的大学生拥有电脑或上网吧是为了聊天,玩电游,看电影,听音乐,甚至搜猎黄色网站。他们之中有些人彻夜不归,甚至在网吧一泡就是几天几夜,上课成了副业。
这是那些为了玩而逃课学生的一个重要诱因。
对于那些忙于兼职、忙于考证而逃课的学生来说原因又是什么呢?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就业压力给逼的,因为用人单位都强调工作经验和各种证书。而教育者往往批评他们这是“急功近利”。
一位专家认为,大学生的急功近利其实折射出的是社会的急功近利,用人单位希望招聘的大学生是已经成熟的人才,希望立马就能派上用场,立马就能创造效益,而不愿付出培训的成本。市场经济的这种价值导向对于大学教育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教育与社会(市场)密切结合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使得大学教育逐渐走向工具化、功利化;“考证热”在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必然造就了大学生的急功近利心态,使得他们忽视甚至荒废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任务应该主要是学习本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发展和创造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用人单位应该允许他们有一个锻炼和成熟的过程,而不应将这一过程推给学校,推给学生。
第三、 与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关
不能说逃课的学生都是差生,但经常逃课的学生大都有厌学情绪,且成绩大都一塌糊涂。
厌学逃课固然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大学生自身心态浮躁、目光短浅、性情懒惰、不思进取。这一类学生往往自一走进大学校园起就以为万事大吉,吃喝玩乐,上网吧、泡酒吧,得过且过,混日子、混文凭。
心态没有好好调整,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缺乏应有的自我约束力,容易受外界影响。他们晚上上网吧,白天睡大觉,或者每天早出晚归,教室里、寝室里都没了他们的身影。这部分学生是班干部、任课教师、辅导员甚至学校感到头痛的问题生。
从他们身上也多少能够看到中学应试教育所留下的后遗症,即强弩之末。能够考上大学完全是由于老师、家长的监督鞭策,而进了大学没有了二者的严密监管,自己也就犹如一盘散沙,不成形了。 下面针对此现象,做一深度分析,来审视我们的学习和高校教育。
1。大学上课较为无奈而逃课
有些同学其实是想上课,也愿意上课的,奈何敌不过生理上的兴趣——睡觉。于是,碰到上、下午一`二节的课就没辙了,因为到了教室也是睡觉,还不如在寝室睡着舒服。
自己权衡利弊,认为上课还不如逃课。如此,这样的同学就产生了逃学的动机和具体行为。
2。某些大学生出于工作的狂热而逃课
校内的某些社团干部、学生会干部,以及其他热衷于校外兼职的同学认为上课只是学习书面知识的一种方式,社会及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的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的人才,行万里路远比读万卷书来得重要。
既然授课的老师只能授予书面知识,并不能传授工作实践知识,所以,他们情愿花更多的时间经营自己的“事业”,愿意以广泛的社会接触来增长自己的阅历,以换取更快的成长。
3。沉迷于电脑游戏而逃课
有歌曲这样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不同与为理想打拼的工作一族,电脑游戏狂热分子们对于自己的逃课又有另一番“解释”,魔兽世界甚是精彩,CS甚是刺激,他们说,一玩就上瘾,不打都不行,只好逃课,在游戏世界里面环游,怎么说都比在课堂“元神出窍”来得好!
4。
由于自主学习而逃课
“大学是一个各取所需的地方,我有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某些同学说道,有时候逃课也实在非真心所愿,有些课程自己知道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偶尔逃了几次,就跟不上老师的步伐,或者有的课明明很重要,但授课的老师要么普通话不标准,要么水平不够,上课死板,要么老师总喜欢海阔天空说与上课无关的事,听的一头雾水,不逃课简直浪费时间,倒不如自己到图书馆或自习教室去,顺着自己的步伐学习,也不会那么为难自己。
5。为了爱情需要而逃课
大学里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来之不易,为了爱情,为了享受和恋人在一起的甜蜜时光,放弃一些课也在所不惜,如果能在大学里解决了个人问题,也算是一大收获。先成家后立业嘛!
6。
60分就可以喊“万岁”
许多逃课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既然已经考上大学了,在这里就应该轻松一下,不应该再像高中时候那样劳累了,到时候能够顺利毕业就可以了。上课能上就上,一些课能逃就逃,考试的时候60分万岁就可以了。
据说学校内时下流行逃课“等级”观:大一是实习生,“观察积累”,瞅准机会,偶尔逃之;大二是“熟练工”,分轻重缓急,酌情逃课;大三大四是“老油条”,逃课没商量。
三、对大学生逃课“是”与“非”的思考
大学生逃课不是一句“是与非”就解决问题的简单现象。
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矛盾现象,即大学生逃课之后虽然“教室空空”,却出现了“图书馆爆满”场面。学生普遍反映,从内心讲他们愿意学习,逃课的同学大多数是去图书馆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书,或者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以增长能力和才干。
他们认为自主学习得到的知识更牢靠、有效。大部分教师则认为不能肓目的指责学生。中国政法大学程春明教授认为随着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和渠道增多了,高校作为知识载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学生对老师传授知识的信任度也随之下降。
从大学的功能定位来看,高校应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单一的“传授知识”已无法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了。其次,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目的是谋生,因此需要吸收大量“短、平、快”的知识信息,而当前高校的知识比较陈旧和保守,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逃课是在逃避知识。
而湖北师范学院负责教学的有关人士指出,有一部分学生正是以逃课的方式来对抗传统的教育方式,因此当前高校教学方法应向多样化途径发展。
大学生逃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综合各方面信息来看应该是后者。
知识是技能的基础,证书只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派生物”,如果没有坚实的专业知识作基础,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作保障,那么靠短时间死记硬背而获得的证书,即使能换取一时之利,却无法保持人才长远的发展后劲。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王安白因此认为,尽管高校体制、管理和课程设置难免有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但学生因此而逃课肯定是不对的。另外,据不少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光靠一时突击考来的证书,在实际运用中并不管用,大学新生逃课打工,更是舍本逐末,令人担忧。
西南师范大学的王本朝教授告诫大学生,大学期间应该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建议文史类的学生读一些历史文化方面的经典书籍,理工类的学生应该读一些学科知识最前沿的书籍,否则今后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至于如何将学生留在课堂,在现实情况下严格考试制度或许不失为有效手段,但北京语言大学教务处杨处长则认为:要使大学生留恋课堂,关键要在管理上做文章,把学生的“心”留住。他说,我们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社会,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已成为众多大学生的性格追求。
因此,我主张实行“人性化管理”,即管理要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地表现与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各高校可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这种弹性化的管理模式可以使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还可以使学生以修完学分为标准提前或推迟毕业。
作为一个学生,给各方面几点建议:
首先,对学校来说,搞好教学基础设施的配置,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调整课程安排,取消某些专业性不强的课程,如家具,工业专业的物理,化学,语文课程等,从而使学生感到自己学到的东西很有用,而不是在纯粹地浪费时间。
不要把专业性的课程都留到大三大四才教,应当让学生过早得了解专业知识,知晓自己专业的社会动态,否则学生的心理是难以接受的,现实的生活让他们也没有精力再安心的学习。同时学校应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建立一些可供学生实习的地方,增进知识的应用,让他们感到学习是很有用的。
对学生的生活多给予关心和帮助,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尤其是爱情观的教育。
其次,老师应该使本学科的知识与时俱进,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不要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上课的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在相关公共选修课上,某些老师并没有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与学生打打闹闹,开开玩笑,浪费那仅有的一个半小时。
再次,从学生自身的角度考虑,首先大学生应拥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大学不比中学,有老师的约束和轨道化教育,在大学里,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我们拥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同时也就造成了大学生严重两级分化的现象,有的同学思想上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间断地向党组织进行思想汇报,然而,有的同学整天萎靡不振,只是坐在电脑旁边玩玩游戏,上上网,当然这里并不是要求每个同学整天都在认真学习,其实,说到根源这还是政治觉悟问题。
我们要经常地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是做人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我们要真正地学会反思,在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应该考虑一下后果和造成的影响,在做完一件事情之后要考虑一下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间是否有什么错误。其实,大学是规范自己,锻炼自我约束能力的最佳平台,这里有我们所需要的自我支配空间,有我们所需要的自我支配时间。
其次,全方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大学生应该都有自己的价值观,科学观了,应该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个性了。某些同学自控能力差,易受环境干扰,他们受另外部分“电脑游戏爱好者”的“唆使”天天沉迷与网络游戏,真是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他们之中有的被学校勒令退学,有的无法完成学业只能暂时休学,又有的濒临退学,相比那些应为家里穷而无法上学的人来说,他们简直在浪费国家和社会的资源。
从环境因素上来说,环境其实是造成两级分化的根源,尤其在大学,四个人为一个寝室,如果里面有两个人是“疯狂玩家”,那么另外两个也会慢慢地变得如此,这在我身边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周围环境好了,人才会积极上进,当然这可能会被别人说成责任的推卸,但是不可否认,这就是我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所看到的客观存在的事实。
最后,我们要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时间,比如上述中,有的同学为了自主学习而逃课,这些现象是他们是对于自己专业的忽视和时间的不佳支配而引起的。 最后,希望我们要以创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促进教评为契机,学校、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努力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水平和专业文化素养,减少大学生逃课现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