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

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究竟在何处?

全部回答

2017-05-05

0 0
    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出自我国屈原以后的又一伟大诗人、晋宋时代杰出的诗词散文大作家陶渊明的手笔。它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桃花源记》 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环境优美,怡然自得。
  在这样的理想社会,没有君主, 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欺诈。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康乐幸福 的生活。  1600多年来,这篇不足400字的《桃花源记》,不知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 可在现实生活中,怎么也寻它不到。
  “桃花源”究竟是纯属虚构,是东方的乌托邦,还是有它真实的原型呢?它的原型又在哪里呢?湖南的桃源县被大多数人称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俯临沅水,背倚青山,景色绮丽,松竹垂阴,千百年来,吸引无数骚人墨客前去寻访、探幽,留下千古佳话以及墨宝遗迹。
    目前有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福地洞天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个景区近百个景点。桃源地域东汉时置县,名沅南县,属武陵郡。隋开始直到唐和五 代,撤县而成为武陵县的一部分。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 ),朝廷发出了分拆武陵县的 政令,转运使张咏根在实地考察后,建议置桃源县。  历史悠久的“桃花源”,是中国古代四大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的美誉。
  它以山水田园之美, 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而举世闻名。当地的人们用陶渊明的诗文 命名在此修建了观、祠、亭、洲,比如桃花l、集贤祠、蹑风亭、缆船洲等。不少学者 认为陶渊明描绘的那幅美好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不是他的臆想和虚构,而是桃源县实在的生活。
    也有学者认为《桃花源记》是当时居住,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生活的写真,那时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已出现了自耕农的私有制,但由于生产力还比较低,剩余产品也比较 少,还产生不了突出的富户和显贵人物,所以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社会现象。
  除 了陶渊明对此有记载外,另一个东晋文人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了这个“世外桃源”。  此 外,武陵的苗族人民素有对桃树的崇拜以及有客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习俗 等等,这些都能说明陶渊明所说的桃花源就是指湖南武陵地区的苗家社会。
  在今天的连云港市区也有两个武陵的地一个是《魏书》中记载的武陵郡,遗迹犹存,在赣榆县的沙河城子村;另一个是云台山脉的宿城西山麓,至今留有武陵古邑的 地名。  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北云台山东南侧的宿城山凹,三面环山,山川秀丽,景物清 幽,除了翻越虎口岭,与外界无路可通。
  宿城区山雄水秀、风光梅旎,春生奇花瑞草, 秋染五色层林,左映清流激湍,右带茂林修竹,还有悟正庵的千年银杏、保驾山的苍松 掩映、滴水崖的漱玉喷珠、枫树湾的飞金流丹等人间奇景,四时好花常开,八节鲜果不 绝。
    陶渊明确实曾经到过这个地方,他在著名的《饮酒诗》中写道:“在昔曾远游,直 道东海隅。”根据地理志的记载,陶渊明所说的“远游”,正是指处于东海一角的宿城 高公岛之行。而且,宿城山的地理方位与入口,与《桃花源记》中的记载相吻合。
  南唐 诗人李中早就在他写的“犹怜陶靖节,诗酒每相亲”诗句里发出了与陶渊明同样的感 慨——看到秀丽的渔村,鲜美的芳草,一径通幽的石峡小口,只想忘记世间烦恼,常住 于此。  苏东坡知道陶渊明是游过宿城山的,他也曾模仿陶渊明写过这样的诗篇:“我昔 登远山,出日观苍凉,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陶渊明的后裔陶澍向道光帝讲述高 公岛、宿城一带的太平景象时,把它们说成是与桃花源无异的人间仙境。后来,他还在 宿城法起寺旁建起了“晋镇军参军陶靖节先生祠堂”,还仿照陶渊明故居的特点,在门 前植柳栽桃。
    于是昔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宿城山水,如今已出人通达,一片 繁华景象。桃花源究竟只是陶渊明失望于现实中的理想,一个激起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美丽的梦幻,还是真的曾经有一个那样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现在还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谜。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