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地区有哪些景点?我的老家是鹿邑的,
太昊陵
太昊伏羲是我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圣明帝王,他“为百王先”,居三皇之一,列五帝之首。 他在人类社会从母系向父系,由野蛮向文明进化时期,以自已的聪明和智慧,立下了齐天功绩。后人因此称他为“始祖”、“斯文鼻祖”。“太昊”即是人们对伏羲的赞词,意为伏羲功德无量,向日月那样光明。为纪念祖先功德,春秋时这里已建伏羲陵墓。 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来陈国,陈灵公曾陪同孔子观瞻陵墓;三国魏曹植拜谒伏羲祠后作《伏羲赞》。唐宋以来,太昊伏羲的陵墓不断扩建,包括陵地和祭祀的庙宇,占地广...全部
太昊陵
太昊伏羲是我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圣明帝王,他“为百王先”,居三皇之一,列五帝之首。
他在人类社会从母系向父系,由野蛮向文明进化时期,以自已的聪明和智慧,立下了齐天功绩。后人因此称他为“始祖”、“斯文鼻祖”。“太昊”即是人们对伏羲的赞词,意为伏羲功德无量,向日月那样光明。为纪念祖先功德,春秋时这里已建伏羲陵墓。
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来陈国,陈灵公曾陪同孔子观瞻陵墓;三国魏曹植拜谒伏羲祠后作《伏羲赞》。唐宋以来,太昊伏羲的陵墓不断扩建,包括陵地和祭祀的庙宇,占地广875亩。 今存陵园内建筑为明代建筑,结构与明代皇宫相仿。
它分内外二城,内城叫紫禁城,外城叫皇城。城内古柏夹道、碑刻林立、晨钟 暮鼓、声闻数里。统天殿又叫大殿、前殿,是整个陵园中最大建筑,殿高15。7米,面积390平方米;殿内有高大的神龛,内塑伏羲坐像,左右配有神农、黄帝、少昊、颛项塑像。
太昊伏羲的陵墓高20多米,周长150多米;上呈圆形、下有方座,象征“天圆地方”,陵前有宋代青石碑一座,宽3尺,高15尺,上镛“太昊伏羲氏之墓”七个大字,据传此碑为苏小妹用巾作笔写成。
鹿邑陈抟公园
陈抟公园位于鹿邑县城东南隅。
陈抟公园充分发挥和利用园区得天独厚的水源优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陈抟庵(又名白云庵)为中心景观,以道家文化为文化依托,以园区内水面为载体,将建成融生态、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
公园设计坚持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人的三大原则,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道家文化中的“天、地、人合一”及“小中见大、静中藏动”贯穿全图,体现自然、淡泊、幽雅、含蓄、“致虚极、宁静笃”、浪漫飘逸的道家思想。
公园风格既具有现代时尚,又富寓古典文化风韵。
按景观功能不同全园可分为西侧休闲娱乐和东侧文化修养区。南部为前导区,北部有神道与老君台景区相连,西侧以娱乐休闲为主,东侧渲染文化主题,突出文化内涵。
静中藏动,动静相宜。休闲娱乐区设有时代广场、亲子乐园和戏水乐园;文化修养区设有陈抟庵、心智园和健身区。
陈抟公园公规划面积300亩。建有曲江池、涵碧池,水面近80亩,架设拱桥5座,2个湖心塔和老子纪念塔。
弦歌台
东周时期,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叫孔丘,曾三次来陈国讲学,最后一次是公元前489年,楚昭王派人请孔子讲学,但孔子讲的大道理是让统治者如何治国的,让统治者如何如何管理百姓的,陈国的老百姓不愿意了,没等孔子到楚国见到楚昭王,老百姓就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南坛湖的一个小岛上,不给他们吃,不给他们喝,孔子和弟子们饿得头晕眼花。
没办法,孔子和弟子们分头到湖边找吃的。鱼是捉不到的,孔子看湖里生长一种现在叫蒲的植物,就拔出来,上边的绿茎不能吃,而下边的蒲根细腻白嫩,脆甜可口,孔子就和弟子们吃蒲根,一连七日,孔子和弟子们就靠蒲根生活下来。
现在,这种蒲根叫“圣人菜”,凉拌、红烧味道都很美,成了陈州城各大餐馆里一道特色菜,有客人从远方来,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陈国的老百姓看到孔子七日不曾饿死,还整日给弟子们诵史讲学,便尊称孔子为真“圣人”。
后来,陈国人就在孔子被围困的岛上建了一座圣人庙,学名叫“弦歌台”,弦歌台正殿两边的石柱上,镌刻着对联一副,为“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犹自仰高山”,以纪念这位老夫子三次来陈讲学的佳话。
弦歌台,又称厄台、绝粮祠,位于县城西南隅的南坛湖中,台上现存建筑有二门,正殿七间。正殿是主体建筑,飞檐斗拱,上盖绿色琉璃瓦。周有青石方柱二十四根。正门石柱上镌刻的对联是“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犹自仰高山。
”前门上有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立的石匾,上书“弦歌台”三个大字。
弦歌台,原名“弩台”,《元和志》说:“后汉陈王宠善射,尝于此教弩”所以得名。汉灵帝时,爆发了黄巾起义,革命军浩浩荡荡,所向披靡,各郡县守兵望风而逃。
惟独陈王刘宠占据陈城四面环水的地利,四面吊桥高悬,自带强弩手数千固守此台,义军久攻不下,终于扼住了黄巾军,所以又称“扼台”。到了唐开元年间,孔子庙迁到这里。明宪宗成代六年,知州倪诰重建孔庙并塑孔子和十贤像。
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巡按御史谭缵增拓正殿七间,门二座,题曰“绝粮祠”。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巡按御史赵继本改名为“弦歌台”。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睢陈道徐即登增建大门,曰“美富之门”。
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28年),知州萧国弼重修殿内塑像,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都御史揆叙重修大殿七楹,改为方形石柱,上复绿琉璃瓦,重修孔子及十贤像。乾隆、嘉庆、咸丰年间又多次修茸,现存的建筑是清乾隆四十八年重建的,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这座被历史文人墨客称之为陈州“八景”之一的弦歌台,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显得破旧。
1955年底,在县委、政府的重视下,弦歌台得以整修,修缮了一进院落围墙和正门,重塑了孔子像,使弦歌台正门量现一派巍峨气势。殿内,一尊身高三米,面目慈祥,服饰飘逸的孔子像,端坐在一米五高的石雕像基上。
《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孔子集注》、《搜神记》等书都有关于孔子在陈绝粮的记载。孔子在陈三年,还做过陈国的官。一代儒师、教育家孔子,其杰出的思想集中在这些著作中,不仅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历史文人都对他推崇备至,甚至连孔子游说于陈蔡,在陈蔡绝粮这件不大光彩的历史,也被儒家赞为孔子伟绩,一代文学家王禹在陈州《厄台碑》中,把孔子厄于陈蔡与“天地厄于晦月,日月厄于薄蚀,帝舜厄于历山,大禹厄于洪水,成汤厄于夏台,文王厄于里”相提并论。
“唐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也吹捧孔子陈蔡绝粮是“圣人齐日月之时,不能违日月之道”。
淮阳是孔子教泽所及之地,他的七十二个得意弟子中,淮阳人就占4个,加之孔子在陈绝粮,数千年来,世人共知。
所以历代陈人建祠纪念,教化后人不忘儒家老祖宗的困苦与艰辛。一九九六年五月一日,香港企业家,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后为河南这座唯一孔庙捐赠的三米孔子铜像在淮阳落成揭幕;台内主要建筑大成殿已修葺一新。
目前,国家旅游局将这座名胜列入“孔子周游列国”国家旅游专线必至景点,弦歌台这座历史名胜,不久将成为人们寻古探幽的胜地之一。
平粮台
平粮台是一座龙山文化古城,位于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处 。
场址高约5米,面积100亩,呈正方形。
平粮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发掘出土 年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陈风宛丘》以及《东门之??》、《尔雅注疏》、《晋书》中均有记载。
根据史书记载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粮台即是太昊之墟、神农之都的古宛丘都城。这座古城时代最早、面积最大、保留最好,对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国家的起源、早期奴隶制等重大学术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原始人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 装饰品,古城墟上有许多原始人住过的土房痕迹并残留有原始人烧制陶器的窑址等。
考古工作者对大量的出土文物结合历史文献进行分析考证,一致认定,平粮台古城址和太昊故墟宛丘是一个地方,至此,“陈为太昊之墟”、“炎帝神农初都陈”等历史文献的记载得到了初步的证实 。
包公祠
包公祠,位于淮阳城西北隅,陈人为纪念包拯而建。
据载记,明成化年间,知州戴昕建祠。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知府包敏、知县张世濂重修。
正殿两侧有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道出了人民赞扬包公的心声。包公在知开封府尹时,相传包拯奉旨下陈州放粮赈灾,在陈怒铡了皇亲四国舅曹彪,为陈人除了害,申了冤。
淮阳立有《四贤祠碑》载:“包孝肃公有功吾陈也。持节发菌,痛抑豪右,所全话陈民数万”。
陈人世代不忘包公恩德,在永箦食内故建祠祭祀。
龙湖风景区
淮阳龙湖位于黄淮平原腹地,东西阔4。
4公里,南北长2。5公里,围堤14公里,面积11平方公里(16483),水域面积8000多亩。其气势,其规模,无不令杭州西湖、武汉东湖黯然失色。湖水环抱古城,古城屹立水中;湖中有城,城中有湖, 被誉为内陆奇观,中原名珠。
万亩龙湖,碧水莹莹、浮光耀金、柳丝垂岸、鸥鹭嬉滩、蒲苇葱葱、芙蓉斗艳、风景宜人、秀色可餐。
“彼泽之坡、有蒲有荷……,彼泽之坡、有蒲有茼……。彼泽之坡、有蒲有萏。”《诗经》、《陈风》中所描绘的那对情男痴女的约会地,就是在这个古老而神奇的龙湖湖畔。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被大湖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色所陶醉,在《次韵子由柳湖感物》中咏道:“惟有柳湖万株柳,晴阴与子共朝昏……朝看浓翠傲严赫,夜爱疏影摇清园,风翻雪陈春絮乱,春响吸木
秋声坚;四时盛衰各有态,摇落凄怆惊寒温……。
”这些诗 句不仅倾注了大学者对万亩龙湖的爱慕之情,而且从阴晴、朝夕、风雪、四季等下角度,描绘、勾勒了龙湖的自然美景。倘若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来到湖畔,可以看到在那初融的湖面之上,一群群野鸭或鸥鹭嬉戏追逐,忽儿钻入水中,忽儿浮出水面,忽儿扑楞楞飞起,消失在空空蒙蒙的淡蓝之中。
这一定会使你步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之中。炎热的仲夏,湖面被层层迭
迭的荷叶覆盖了大半,大朵大朵的荷花点缀在荷叶的怀抱之中。有的粉红如脂,有的洁白如玉,象一个个不饰粉黛,又阿娜多姿的少女婷婷玉立,楚楚动人。
偶尔还可以听到“吭罗、吭罗”的赶鱼声和采莲少女银铃般的嬉笑声。这正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采莲南塘 秋,莲花过人头”的境界。深秋时节,湖中蒲叶深切,蒹葭苍苍,阵阵秋风吹过,芦花如雪,飘飞摇拽。
如果你能驾起小舟,劈波斩浪,荡游隐匿在芦苇深处,静听远外打鱼少女轻柔婉转的歌声。这时你一定会
领悟到《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意境是多么令人神往。数九寒冬,如果在大雪过后漫步 湖畔,可以看到万亩冰封的湖面和湖边银装素裹的垂柳,“万条垂下银丝绦”,“水面新磨一镜秋”,一派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更具诗情画意。
淮阳龙湖还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宫殿。”诸多名胜古迹象一颗颗璀灿的明珠散落在湖滨和湖中。湖中有画卦台、白龟池、弦歌台、司城贞子阁,陈楚故城和苏辙读书台。湖滨有巍峨雄伟的古建筑群太昊伏羲陵,巍曹植的思陵冢和我国最早的古城址平粮台。
昔日游船画舫穿游其间 ,文人墨客吟诗垂钓,为古陈淮阳谱写了一页页辉煌的历史,留下了一串串美好的传说。也正是在这古老而神奇的华夏文化发祥地和风光绮丽的龙都湖乡,才为历代圣贤学者和海内外龙的子孙所崇仰,所陶醉。
淮阳龙湖是由黄水冲积而成。数千年来,淮阳城屡遭黄患,每次黄水侵城,都动员万千民众筑堤,黄水退后,挟带的泥沙便积淀于城郭之外,天长日久,堤外渐高,堤内渐洼,低洼存水,水多成湖。湖中除生长大面积蒲苇,莲藕之外,水面上还浮生有芡实、茭白、菱角、浮萍、水荸、水葫芦等。
湖水中还盛产鱼虾,如鲤鱼、青鱼、鲢鱼、鲫鱼、鳝鱼、鲶鱼、虾、蟹等鱼类应有尽有,水产资源相当丰富。
淮阳龙湖自然天成,是中原一大自然景观。为发挥龙湖的资源优势,带动淮阳旅游商贸城的快速发展,1996年春,淮阳人民吹响了开发龙湖的号角,十万民工大战龙湖,开发西柳湖区2000亩水面,恢复了望台烟雨、苏亭莲舫、九龙山等原有景点,新建了九龙戏水、九曲桥、梅花亭,游泳场等景点及旅游设置,在湖南北岸建设了雄伟瑰丽的陈州商城、龙湖商业街及大型停车场、游船码头等配套设置,在湖畔新植成千上万棵青松、垂柳、花木,铺设7华里长的石板湖滨路,使西柳湖风景区与太昊伏羲陵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刚一开放就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199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总理亲临淮阳,畅游龙湖、太昊陵后欣然题词“羲皇故都”。
淮阳 剪枝公园
世界上公园有千百种,然而,利用松柏剪制成飞禽走兽、亭台楼塔等精美造型,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以供游人观赏的剪枝公园,在全国实属罕见。
步入园中,只见松涵柏洞相连,四环曲径交幽,各种松柏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登高俯视,涌目叠翠,满目芳菲。各种观赏树木的根、杆、枝叶、茎都可以用作造型的素材,经过育苗、嫁接、揉编、雏型、成型五个阶段,少则二、三年,多则几十年,才能够最后完成一件作品。
这期间不仅需要园艺师的匠心独运,巧夺天工,而且每幅作品都凝结着园艺工人的辛勤和汗水。 松柏造型的创造人王殿原来是淮阳的一位普通农民,自幼酷爱花木,心灵手巧,绰号“十二能”。1927年曾被吴佩孚抓到武汉花园,后来又经邱清泉引荐进南京总统府御花园作花工。
解放后,他亲手创建了太昊陵剪枝公园,其主要作品有六角亭、步步高、沙漠之舟、老虎、大象等,这些作品都在解放前就已成型,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松柏造型第二代传人王月惠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对园林艺术如醉如痴,常常独自一人细心观察动物的立、卧、飞、跳,领悟其中神韵,做到成竹在胸,拿起剪刀便得心应手,剪枝公园的大部分用品出自他的手下。
王建林、王福作为第三、第四代传人,在继承先辈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向大型化、系列化发展,他们的作品也深受游人的喜爱。松柏造型以剪为线,以枝为骨,以色为色源于自然,表现自然,其造型神形兼备,妙趣横生。
被誉为以剪代笔的立体画,给人以美的享受。
关帝庙
周口关帝庙风景区位于川汇区沙颍河北岸,贾鲁河东岸,市富强街,是“豫平原保存较好,建筑艺术价值较高的古建筑群”。
关帝庙座北面南,本名“山陕会馆”。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扩建、重修,于咸丰二年(1852年)全部落成,历时159年。整个庙宇为三进院落,占地约21000多平方米,现存楼廊殿阁140余间。
它犹如一段凝固的历史,记载着昔日周家口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鼎盛。
整个古建筑群为仿宫殿式,布局严谨,巍峨壮观,装饰富丽,工艺精湛。照壁、山门、钟楼、铁旗杆、石牌坊、碑亭、飨殿、大殿、河伯殿、炎帝殿、戏楼、拜殿、春秋阁由南向北,依次建于中轴线上;药王殿、灶君殿、并东廊房、财神殿、酒仙殿、并西廊房辉映于前院左右;东西看楼,东西庑殿建于中院两侧,老君殿、马王殿、瘟神殿居于东偏;客舍、工作房则位于西院。
庙内古柏参天,环境清幽,碑碣林立,殿堂秀丽,是河南最大的关帝庙,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号称“周口八景之冠”。清代文人高麟超在《洗凡文抄·陈游纪胜》中欣然赞:“关圣帝装塑威严,双石坊镂刻精妙,春秋阁飞檐建瓴,铁旗杆直插云霄,集公输之巧,荟冶炼之精……胜迹也!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