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育儿

怎样去黄疸

宝宝出生16天,测胆红素是50.正常么?要去黄疸该吃什么药.

全部回答

2007-07-24

0 0
    给你提供一些小知识参考一下:为了宝宝请你看完它 怎样区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出现时间不同。大约有80%的足月儿在出生2~3天后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而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一般更早,多在产后24~36小时出现,早产儿72小时内出现。
   表现症状不同。生理性黄疸程度较轻,家长会发现孩子皮肤呈现浅黄,先出现在面部、躯干和四肢,巩膜多半不黄,宝宝精神好,能吃能睡。  而病理性黄疸的患儿,面部、躯干、四肢、手心脚心都发黄,巩膜也发黄,排尿也黄黄的。
  同时还伴有精神不好,嗜睡,发热,吃奶少,呕吐,腹胀,水肿,腹水,肝脾肿大,以及贫血等等,因病因不同,黄疸伴随的症状也不同。 持续时间不同。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第5天左右最明显,7~10天后逐渐消退;若是早产儿,大部分都可能有黄疸,持续时间大约2至3周。
    而病理性黄疸持续时间要长些,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3周依然没有减退的迹象;或者黄疸消退后又再次出现,一定引起注意。 胆红素指标不同。如是生理性黄疸,足月儿的血清胆红素不超过205毫摩尔/升;早产儿的血清胆红素不超过256。
  5毫摩尔/升。而病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值,足月儿大于205。  2毫摩尔/升,早产儿大于256。5毫摩尔/升。 对父母来说,如果孩子在出生后有黄疸现象,就要格外注意,密切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如果黄疸程度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伴有其他症状,就应该立即到医院,让医生给予诊断。
   如何防治病理性黄疸? 凡是以往有过死胎、流产、早产或新生儿出生后很快死亡,或于出生后24~36小时内孩子出现黄疸的孕妇,在孕期都应接受定期检查,在分娩时应加强监护,产后也应对婴儿进行严密的监护,一旦出现症状及时治疗。
    夫妻双方如血型不合(尤其母亲血型为O,父亲血型为A、B或AB),或者母亲RH血型呈阴性,应定期做有关血清学和羊水检查,并在严密监护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 对于其他类型的黄疸症,要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父母应经常在自然光下观察孩子有无黄染以及黄疸的部位、程度等。   黄疸只要早发现早治疗,一般是可以治愈的。目前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患儿裸睡于温箱中,以蓝光照射来改变血中胆红素的结构,促其变为对神经组织无害的物质并排出体外,同时可结合药物治疗,以加速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极重度患儿需采用换血疗法。 母乳喂养与黄疸 母乳喂养的好处多,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你知道吗?母乳喂养还可引起新生儿黄疸呢!母乳喂养造成的黄疸有两种情况,一种称母乳不足性黄疸,一种称母乳性黄疸综合征,前者是不及时喂养或添加了母乳以外的饮品而造成的,后者是与母乳中某些物质有关。
   母乳不足性黄疸:因为母乳喂养可以增加肠蠕动,促进胎便排出,而恰恰在胎便中含有大量的胆红素,如果母乳喂养不足,肠蠕动减慢,势必导致胎便排出迟缓。  胎便长时间滞留在肠道内,就会增加胆红素的肝肠循环,胎便中的胆红素就会重新吸收入血,使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导致黄疸。
    因此,加强母乳喂养,保证乳量充足,在无指征的情况下,尽量少给孩子添加母乳以外的食品,是减少黄疸的最好办法。 母乳性黄疸综合征:病因不十分明确,母乳中所含某些激素抑制了参与胆红素代谢的酶的活性,导致血中胆红素代谢障碍,使血中胆红酶增高,导致黄疸。
    这类黄疸的特点是出现较晚,消退缓慢。停用母乳3~5天,可见黄疸减退。而再重新喂哺后,黄疸会再度出现。 处理此类黄疸应有医生指导,因为,需要先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暂停母乳也是一种办法,但一定要在停哺期间定时将乳汁排出,以保持泌乳,利于母乳喂养的成功,还可适量地口服葡萄糖水。  重者需要医生指导治疗。 注意卫生,喂乳之前应先洗净双手;用温水洗净乳头;应选择母子均舒适的体位; 用食指和中指将乳头放到孩子嘴里,然后按住乳房。
  但须注意的是不要让乳房压住孩子的鼻孔;在孩子自己不愿意吸吮后,将其小心抱起,在孩子背部轻轻拍几下,使其排出吃奶时吞进胃里的空气,以防止孩子溢乳;每次喂乳,两侧乳房都应有一定的吸吮时间,通常先吸一侧,然后调换另一侧;下次哺乳时则先吸吮另一侧,每次都应更换;每次喂乳之后,应及时挤掉乳房内剩余的乳汁;不提倡哺乳前给新生儿加用任何饮品,其中包括糖水或代乳品等。
     在宝宝出生2~3天后,皮肤一般会出现黄疸,大部分在半个月后就会消退,所以对于黄疸基本不需过于担心。不过如果是连续的黄疸不退而且有加重的迹象,同时宝宝出现精神不好、哭闹增多、体重下降等情况时,就不可再掉以轻心了。
     简单来说,就是宝宝的生理性黄疸无须担忧,病理性黄疸则要高度重视。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首先来确定一下“黄疸”的概念。人体内胆红素增高所引起的皮肤、眼睛巩膜的黄染称作“黄疸”,胆红素是人体内红细胞衰老死亡后的产物,如果胆红素过多,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下降,胆红素不能排出体外,就会引起黄疸。
       在一般情况下,黄疸是出现疾病的征兆,不过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却是非病理状态,是由特殊的生理特点引起的,主要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和新生儿肝脏尚未发育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所以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会出现黄疸,4~6天达到高峰,足月儿10~14天消退,早产儿2~3周后消退,在此期间,小儿除黄疸外一般情况良好,食欲佳,无其他异常情况,生理性黄疸不需要治疗,预后良好。
       不过,如果新生儿黄疸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则要考虑是否为病理性黄疸:   1 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 黄疸程度深,进展快,即在一天内就加深很多;   3 黄疸持续时间长或消退后又重新出现。
     病理性黄疸是疾病的表现,要及时治疗。     在不能确定是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时,请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因为喂养母乳而出现,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尚不十分明了,其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过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果继续哺喂母乳,则黄疸会在高水平状态下持续一段时间后才开始缓慢下降,如停止哺喂母乳48小时,胆红素会明显下降50%,若再次哺喂母乳,则胆红素又见上升。
       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特点是容易被忽视,因为其出现时间及高峰时间与生理性黄疸相似,不过其胆红素的最高值会超过生理性黄疸。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特点是经常在生理性黄疸之后紧跟着发生,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亦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加重。
       早发型黄疸与迟发型黄疸的比较 早发型 迟发型 黄疸出现时间 生后2~3天 生后7~14天 黄疸高峰时间 生后4~6天 生后2~3周 黄疸消退时间 两周 生后4~12周后   黄疸患儿在停止母乳喂养2~3天后,如果黄疸出现明显下降,借此基本可确诊母乳性黄疸,3天后无明显降低者,可排除母乳性黄疸恢复母乳喂养,纵然胆红素再次轻度上升,也不会比以前高。
       母乳性黄疸较轻者无需特殊处理,较重者可暂停母乳喂养2~3天,改用其他乳制品,必要时可以与光疗配合。暂停期间宜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分泌,待黄疸减轻或消退后再继续母乳喂养。
     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并无多大影响,患儿体重增加正常,因此家长尽可放心,不必带着孩子反复去医院求治。     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使得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
  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如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则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   感染性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与成人所患的病毒性肝炎有很大区别,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常常为乙型肝炎病毒,属慢性病例且不易治愈,常发展为肝硬化,肝腹水,治疗较为困难,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则不是这种情况。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发病率并不是很高,多为宫内感染的继续,病原菌来自母体,多数为巨细胞病毒,少数为乙肝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等。  原虫(如弓形虫)和细菌亦可引起新生儿肝炎综合征,但较为少见。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症状是黄疸,表现为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或消退后又重新出现,其他症状如呕吐、腹胀亦可出现,大便由黄色变为淡黄,尿色变深,肝脏出现肿大,化验血会发现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谷丙转氨酶升高(少数病例无变化),经过加强护理和适当治疗后,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食欲改善,大便变黄,肝脏缩小到正常范围,病程约4~6周,对生长发育无影响。
    少数重症者黄疸日趋严重,大便呈陶土色、油膏状,小便如浓茶,肝脏肿大明显,病程较长,可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预后不良。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60%~70%都可治愈,转为肝硬化或死亡者较少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宜给予综合性治疗,要注意合理的营养,补充维生素、能量合剂以加强护肝治疗,短期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黄疸,中医称新生儿黄疸为“胎黄”,治疗以茵陈为主,中成药茵栀黄注射液静脉输液疗效较好。
       TIPS:   如何防止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至关重要,对于孕妇在乙肝急性期或恢复期所生的婴儿,应该在出生后24小时内、3个月和6个月时各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一次,每次0。
  5~1ml/kg,可使婴儿乙肝感染及携带率大幅度下降,如果产妇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那么新生儿在出生后15分钟内即肌肉注射乙肝疫苗30μg,以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各接种一次乙肝疫苗,每次30μg,这样能达到70%的保护率。
       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所引起,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出生后1~2周或3~4周又再次出现黄疸,并且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这种黄疸一般做一次B超检查即可确诊。   不论是何种原因,病理性黄疸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较差,除了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
    平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一旦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马上及时送医院诊治。   面对宝宝的黄疸不要紧张也不要着急,是生理性的自然会消除,是病理性的就抓紧时间治疗,平时注意仔细观察,精心护理就可以了。
   。

2007-07-24

132 0
    黄疸是因血清胆红素升高而引起皮肤及巩膜黄染。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具有一些特点,概括地说新生儿胆红素形成相对较多,而对胆红素的代谢、排泄功能又较低,所以大部分新生儿在生后一定时期里会发生生理性黄疸,有病时亦容易出现黄疸。
   生理性黄疸的特点:(1)在生后2~3天起出现并逐渐加深,在第4~6天为高峰,第2周开始黄疸逐渐减轻。  (2)黄疸有一定限度,其颜色不会呈金黄色。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无明显的黄疸。
  若抽血测定胆红素,足月儿在黄疸高峰期不超过12毫克/分升,早产儿不超过15毫克/分升。(3)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第2周末基本上消退,早产儿黄疸一般在第3周内消退。  (4)小儿体温正常,食欲好,体重渐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有很多原因可使新生儿发生病理性黄疸。有下列表现之一时常揭示黄疸为病理性:(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分升;(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脑(常称核黄疸),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
  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 1。  细胞破坏增多:常见因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或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后者在我国广东、广西、四川等省较多见。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头颅血肿或其他部位出血亦使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黄疸。 2。感染:有一些细菌、病毒感染可引起黄疸。感染可发生在宫内或出生后。  败血症、泌尿道感染时黄疸发生率较高。
   3。出生时窒息、缺氧或生后胎粪排出延迟者,黄疸往往较深。 4。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克汀病)患儿的黄疸消退常延迟。 5。母乳性黄疸:约占母乳喂养的0。5~1%,目前认为这类母乳中含有一种物质,对胆红素的结合过程有抑制作用,并能促进胆红素自肠道吸收。
    其表现为生理性黄疸迟迟不退,在第2周末黄疸反达高峰,历时1~2个月才退清。虽然黄疸较深而持久,但小儿并无其他异常,如暂停母乳2—3天,黄疸会明显减轻,再哺母乳,黄疸可有些加深但不会达到原先的程度。
  母乳性黄疸不会造成不良后果,诊断明确后不要终止母乳喂养。 生理性黄疸一般毋需处理。  生后较早地开始进食可以使胎粪较早排出,而且建立肠道的正常菌群,从而减少胆红素自肠道吸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黄疸。
  新生儿有黄疸时要避免使用磺胺药、阿斯匹林和含苯钠酸钠的药物,因这些药物有利于核黄疸的发生。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时很多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如维生素K3、K4,磺胺类,呋喃类)不能使用。
    病理性黄疸者应送医院诊治,除了治疗基本疾病外,尚可选用照疗法、中药、口服鲁米那及可那明或换血疗法,以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浓度,治疗方法由医生来定。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育儿
育儿
妈妈
宝宝
护理
教育
亲子
其他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