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雷对电脑有影响吗?电视在打雷时
在雷暴活动区域内,雷云直接通过人体,建筑物或设备等对地放电所产生的电击现象,称之为直接雷击。此时雷电的主要破坏力在于电流特性而不在于放电产生的高电位。雷电击中人体、建筑物或设备时,强大的雷电流转变成热能。 因此雷电流的高温热效应将灼伤人体,引起建筑物燃烧,使设备部件熔化。在雷电流流过的通道上,物体水分受热汽化而剧烈膨胀,产生强大的冲击性机械力。该机械力可以达到5000~6000N,因而可使人体组织,建筑物结构、设备部件等断裂破碎,从而导致人员伤亡、建筑物破坏,以及设备毁坏等。
雷电流在闪击中直接进入金属管道或导线时,它们沿着金属管道或导线可以传送到很远的地方。除了沿管道或导线产生...全部
在雷暴活动区域内,雷云直接通过人体,建筑物或设备等对地放电所产生的电击现象,称之为直接雷击。此时雷电的主要破坏力在于电流特性而不在于放电产生的高电位。雷电击中人体、建筑物或设备时,强大的雷电流转变成热能。
因此雷电流的高温热效应将灼伤人体,引起建筑物燃烧,使设备部件熔化。在雷电流流过的通道上,物体水分受热汽化而剧烈膨胀,产生强大的冲击性机械力。该机械力可以达到5000~6000N,因而可使人体组织,建筑物结构、设备部件等断裂破碎,从而导致人员伤亡、建筑物破坏,以及设备毁坏等。
雷电流在闪击中直接进入金属管道或导线时,它们沿着金属管道或导线可以传送到很远的地方。除了沿管道或导线产生电或热效应,破坏其机械和电气连接之外,当它侵入与此相连的金属设施或用电设备时,还会对金属设施或用电设备的机械结构和电气结构产生破坏作用,并危及有关操作和使用人员的安全。
感应雷.感应雷的破坏也称为二次破坏。雷电流变化梯度很大,会产生强大的交变磁场,使得周围的金属构件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可能向周围物体放电,如附近有可燃物就会引发火灾和爆炸,而感应到正在联机的导线上就会对设备产生强烈的破坏性。
静电感应雷:带有大量负电荷的雷云所产生的电场E将会在架空明线上感生出被电场束缚的正电荷。当雷云对地放电或对云间放电时,云层中的负电荷在一瞬间消失了(严格说是大大减弱),那么在线路上感应出的这些被束缚的正电荷也就在一瞬间失去了束缚,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正电荷将沿着线路产生大电流冲击,从而对电器设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电磁感应雷:雷击发生在供电线路附近,或击在避雷针上会产生强大的交变电磁场,此交变电磁场的能量将感应于线路并最终作用到设备上(由于避雷针的存在,建筑物上落雷机会反倒增加,内部设备遭感应雷危害的机会和程度一般来说是增加了),对用电设备造成极大危害。
目前,直击雷造成的灾害已明显减少,而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造成的危害却大大增加。一般建筑物上的避雷针只能预防直击雷,而强大的电磁场产生的感应雷和脉冲电压却能潜入室内危及电视、电话及联网微机等弱电设备。
现在有些人缺乏防雷意识,总觉得雷不会劈到自己头上,可他们往往要为这种侥幸心理付出沉重的代价。雷电灾害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称为"电子化时代的一大公害"。
随着世纪末的到来,计算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切,而计算机网络系统统管世界的时日也即将不日而至,到目前为止比计算机病毒更为难以控制的就是雷电的自然灾害,它不是人为的,既摸不着也看不见,有时你甚至找不到它做案的蛛丝马迹,因此我们称它为"神秘杀手"。
如何预防雷电事故的发生
在成功地进行了捕捉雷电的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即想到要征服雷电。早在1749年,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他就从两者的类比中作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末闪电也应可被尖端吸收。
他由此设计了风筝实验,而风筝实验的成功反过来又证实了他的推测。他由此设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种尖端装置,就有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从而避免雷击之灾。
在进行风筝实验之后的同年夏天,富兰克林即着手研制避雷装置。
同年,富兰克林研制出了这样一个避雷装置: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特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面之下。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称为避雷针。
经过试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
避雷针最初发明与推广应用时,教会曾把它视为不祥之物,说若装上了富兰克林的这种东西,不但不能避雷,反而会引起上帝的震怒而遭到雷击。但是,在费城等地,拒绝安置避雷针的一些高大教堂在大雷中相继遭受雷击,而比教堂更高的建筑物由于已装上避雷针,在大雷雨中却安然无恙。
后来那些猛烈攻击避雷针是侵害神意的教会,也在教堂上安装了避雷针
避雷针的原理
在强电场作用下,物体曲率大的地方(如尖锐、细小的顶端,弯曲很厉害处)附近,等势面密,电场强度剧增,致使这里空气更容易被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现象,称为电晕放电。
而尖端放电为电晕放电的一种,专指尖端附近空气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的现象。
当雷雨云过境时,云的中下部是强大负电荷中心,云下的下垫面是正电荷中心,于是在云与地面间形成强电场。在地面凸出物如建筑物尖顶、树木、山顶草、林木、岩石等尖端附近,等势面就会很密集,这里电场强度极大,空气发生电离,因而形成从地表向大气的尖端放电。
避雷针是一根耸立在建筑物顶上的金属棒(接闪器)与金属引线和金属接地体等三部分组成的防雷装置。它的作用是使可能会袭击建筑物的闪电吸引到它上面,再进入地里,借以保护建筑物。避雷针是一种引雷防雷技术。
关于避雷针为何能防雷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有人认为避雷针的尖端放电,中和了雷雨云中积累的电荷,起到了消除电的作用。但近年来通过尖端放电电量计算,它远不能中和所有电荷。 避雷针的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避雷针作为现代化的防雷手段,有其不完善的方面,对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1.保护范围
国内外不少防雷专家,对避雷针能向被保护物有多大的保护距离做了系统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对一根垂直避雷针无法获得十分肯定的保护区域"。
英国的BS6551法规曾指出:"经验显示不能依赖避雷针提供任何保护区内的完整保护"。而德国防雷法规则有意识地不引入避雷针保护范围的概念。从避雷针因侧击雷、绕击雷,造成事故的实例来分析,其保护范围是不十分肯定的。
2.感应过电压
由于避雷针的引雷作用,所以雷击次数就会提高,当雷电被吸引到针上,在强大的雷电流沿针而流入大地过程中,雷电流周围形成的磁场会产生感应电压,它与雷电流的大小及变化速度成正比,与雷击的距离成反比。
而被保护物的自然屏蔽装置对电磁感应或电磁干扰的屏蔽作用,不能达到有效屏蔽,使被保护区内的弱电设备因感应电压而损坏。
3.受雷击的针及引线,在高频雷电流作用下,将从接触点至地面产生一个较高的接触电压。
当雷电流流入大地扩散时,在入地点沿半径各点形成不同的电位,若跨入该区域会产生很高的跨步电压。因此避雷针不适用于对弱电设备的保护,更不易用于易燃易爆品的防雷保护。因它引来强大的雷电流在接地引线断线卡处易产生火花,还会在附近的金属开口环处产生火花,从而引起事故。
4.防雷技术的发展
国内外防雷专家关于"消雷技术"之争,已成为防雷领域最大争论的焦点。因为"消雷技术"是一发展中的防雷技术,是对传统的防雷理论的创新,就其理论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去研究、完善和探讨。
"消雷技术"在我国的防雷学术界从理论研究和实验,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并于70年代末分别在西昌卫星发射场和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两地进行了实验工作,并取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在其试验总结报告中对"消雷器"作出定性的结论。
因雷电是一自然现象,而引雷防雷和"消雷"防雷都必须遵循雷电规律,顺应客观规律,实事求实的去研究和完善防雷技术,因规范对"消雷器"不规范的宣传。
防雷技术的理论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的去完善,而"消雷技术"的理论和实用性更有待进一步的去探索,深信在广大防雷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完善和创新防雷技术。
雷电发生时应注意的人身安全
1.留在室内,并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2.雷电期间在室内者,不要靠近窗户、尽可能远离电灯、电话、室外天线的引线等;在没有避雷装置的建筑物内,应避免接触烟囱、自来水管、暖气管道、钢柱等。
雷电时在室外的人,为防雷击,应当遵从四条原则。
第一是人体应尽量降低自己,以免作为凸出尖端而被闪电直接击中。
第二是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要尽量缩小以防止因"跨步电压"造成伤害。所谓跨步电压是雷击点附近,两点间很大的电位差,若人的两脚分得很开,分别接触相距远的两点,则两脚间便形成较大的电位差,有强电流通过人体使人受伤害。
第三是不可到孤立大树下和无避雷装置的高大建筑体附近,不可手持金属体高举头顶。第四是不要进水中,因水体导电好,易遭雷击。总之,应当到较低处,双脚合拢地站立或蹲下,以减少遭遇雷的机会。
参考资料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