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舞蹈

石家庄灵寿民间舞蹈武凡同高跷马的来历、表演形式、特点?

全部回答

2007-07-10

0 0

     武凡同高跷马于今年6月9日入选第二批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跑竹马”不同的是,高跷马是一种脚踩高跷、身系竹马,跷、马结合的民间舞蹈,有“竹马腾空”的美誉。为了一睹高跷马的风采,日前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高跷马的故乡——灵寿县武凡同村,拜访了高跷马的传承人尹二牛。
        在交谈中了解到,高跷马的来历还是一个“突发奇想”的成果。1876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年,灵寿县武凡同村民尹老美去平山县石桥村赶庙会。当地有“旱船”、“跑竹马”和“跑驴”等民间舞蹈,都是在平地表演。
  由于来赶庙会的人太多,尹老美被挤得根本看不到表演,失望而归。  武凡同村民有踩高跷的传统,尹老美本人也是高跷好手,回到村里他就萌发了把旱船、跑竹马都踩着高跷表演的想法,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抬起头就能看到表演。
  于是,尹老美就扎了竹马套在身上,踩着高跷在村子里转了一圈,村民们都觉得很新奇。随后,他在展示技巧的同时加入了简单的曲艺表演,踩着高跷唱大戏,广受称赞。  从那时起,高跷马就成为武凡同村独特的舞蹈形式并声名远播,成为方圆几里庙会、祭祀的保留剧目。
  高跷马的技巧一代一代传下来,尹老美也就被尊称为高跷马的“祖师爷”。   第六代传承人尹二牛今年六十有二,精神矍铄,热情乐观。一见到记者,他就说起了高跷马花样繁多的“耍法”,说到兴起还要站起来给大家亮上一相,表情尤为生动。
    谈到十几岁时的学艺经历,尹老汉说,高跷马要从练习踩高跷开始,从扶着墙根走到两个人并排走,每天都要练上大半天。走稳了之后还要学“活儿”,就是表演技巧。例如作为出场表演的“磕腿圆场”,类似于“踢踏舞”,只不过要踩着高跷跳,难度可想而知。
  记者听到有一个表演叫做“蹬脸盆”,觉得很好奇,难道要把高跷蹬在脸盆上?尹老汉笑着说,这个表演是最难的,要求演员有很高的身体灵活性。  它所表现的是“惊马”,需要驾马人和赶马人双方配合,两人各叼缰绳一头,身体向后仰,绕着马头转圈,形成的姿态呈盆状,“蹬脸盆”由此得名。
     武凡同村高跷马队员一入冬就要开始练习,一直到农历正月初一彩排。初五到十四在本村和邻村表演,叫做“拜年”;正月十五开始陆续参加本县的庙祭活动,称作“上庙”。  最初的表演形式是女赶马、男驾马,是“送郎上战场”的时代写照。
  现在则变为女驾马、男赶马,用尹老汉的说法就是“回娘家”。这么多年来,尹老汉印象最深的一次表演是1977年,他所在的高跷马队一直耍了3个月,人山人海的盛况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

2007-07-10

84 0

    武凡同高跷马于今年6月9日入选第二批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跑竹马”不同的是,高跷马是一种脚踩高跷、身系竹马,跷、马结合的民间舞蹈,有“竹马腾空”的美誉。为了一睹高跷马的风采,日前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高跷马的故乡——灵寿县武凡同村,拜访了高跷马的传承人尹二牛。
        在交谈中了解到,高跷马的来历还是一个“突发奇想”的成果。1876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年,灵寿县武凡同村民尹老美去平山县石桥村赶庙会。当地有“旱船”、“跑竹马”和“跑驴”等民间舞蹈,都是在平地表演。
  由于来赶庙会的人太多,尹老美被挤得根本看不到表演,失望而归。  武凡同村民有踩高跷的传统,尹老美本人也是高跷好手,回到村里他就萌发了把旱船、跑竹马都踩着高跷表演的想法,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抬起头就能看到表演。
  于是,尹老美就扎了竹马套在身上,踩着高跷在村子里转了一圈,村民们都觉得很新奇。随后,他在展示技巧的同时加入了简单的曲艺表演,踩着高跷唱大戏,广受称赞。  从那时起,高跷马就成为武凡同村独特的舞蹈形式并声名远播,成为方圆几里庙会、祭祀的保留剧目。
  高跷马的技巧一代一代传下来,尹老美也就被尊称为高跷马的“祖师爷”。   第六代传承人尹二牛今年六十有二,精神矍铄,热情乐观。一见到记者,他就说起了高跷马花样繁多的“耍法”,说到兴起还要站起来给大家亮上一相,表情尤为生动。
    谈到十几岁时的学艺经历,尹老汉说,高跷马要从练习踩高跷开始,从扶着墙根走到两个人并排走,每天都要练上大半天。走稳了之后还要学“活儿”,就是表演技巧。例如作为出场表演的“磕腿圆场”,类似于“踢踏舞”,只不过要踩着高跷跳,难度可想而知。
  记者听到有一个表演叫做“蹬脸盆”,觉得很好奇,难道要把高跷蹬在脸盆上?尹老汉笑着说,这个表演是最难的,要求演员有很高的身体灵活性。  它所表现的是“惊马”,需要驾马人和赶马人双方配合,两人各叼缰绳一头,身体向后仰,绕着马头转圈,形成的姿态呈盆状,“蹬脸盆”由此得名。
     武凡同村高跷马队员一入冬就要开始练习,一直到农历正月初一彩排。初五到十四在本村和邻村表演,叫做“拜年”;正月十五开始陆续参加本县的庙祭活动,称作“上庙”。  最初的表演形式是女赶马、男驾马,是“送郎上战场”的时代写照。
  现在则变为女驾马、男赶马,用尹老汉的说法就是“回娘家”。这么多年来,尹老汉印象最深的一次表演是1977年,他所在的高跷马队一直耍了3个月,人山人海的盛况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舞蹈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舞蹈
舞蹈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