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日本有多少航母?现在又有多少?
日本海军重型航空母舰 ——赤城号(Akagi)
1925年4月22日下水,1927年3月25日完工。在日本海军服役的前五年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并安装了一个右舷的岛式上层建筑。1935年10月到1938年8月间在佐世保(Sasebo)海军船厂进行了改装。 取消了艏部飞行甲板,机库向前延伸,主飞行甲板加长加宽并进行结构加强。用左舷的岛式上层建筑替代了原先的较小的右舷岛式上层建筑,还对舰炮进行了重新调整改进。改装后满载排水量41300吨,动力为蒸气轮机,19台锅炉,4轴,133000马力,最大航速31节,武备为6座单管203毫米主炮,6座双管120毫米副炮,28门25毫米高射炮,载机72架(最...全部
日本海军重型航空母舰 ——赤城号(Akagi)
1925年4月22日下水,1927年3月25日完工。在日本海军服役的前五年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并安装了一个右舷的岛式上层建筑。1935年10月到1938年8月间在佐世保(Sasebo)海军船厂进行了改装。
取消了艏部飞行甲板,机库向前延伸,主飞行甲板加长加宽并进行结构加强。用左舷的岛式上层建筑替代了原先的较小的右舷岛式上层建筑,还对舰炮进行了重新调整改进。改装后满载排水量41300吨,动力为蒸气轮机,19台锅炉,4轴,133000马力,最大航速31节,武备为6座单管203毫米主炮,6座双管120毫米副炮,28门25毫米高射炮,载机72架(最多可载91架)。
日本海军重型航空母舰——加贺号(Kaga)
加贺号航母,由川畸船厂(kawasaki)建造。1920年7月19日开工,1921年11月17日下水,1922年暂停,原计划是作为快速战列舰,后因华盛顿海军条约而改为航母。
1923年后重新开工并改造为航母,1928年3月21日服役,但没有马上投入使用。服役早期作为岛式上层建筑试验舰。1934至1935年在佐世保(Sasebo)海军船厂进行现代化改装。改装之后排水量为42,541吨,8台锅炉蒸气轮机,127,400马力,最高航速28节,武备为10座单管20毫米单用炮,8座双联127毫米两用炮,22座25毫米高射炮,舰员编制人数2016人,载机81架(最多可达90架)。
日本海军中型舰队航空母舰——苍龙号(Soryu)
“苍龙”号航母,由吴港(Kure)海军船厂建造,1934年11月20日开工,1935年12月23日下水,1937年12月29日完工。是日本海军第一艘专门建造的大型航母,有双层机库和全通飞行甲板,右舷岛式上层建筑,并采取巡洋舰的主机以便获取较高航速。
日本海军以后建造的大型航母都是参考该航母设计。满载排水量19800吨,蒸气轮机,8台锅炉,4轴,152000马力,最高航速34。5节,编制舰员1100人,武备为6座双联127毫米炮,28门25毫米高射炮,载机63架(最多可达71架)。
1942年6月4日在中途岛西北海域被美军“企业”号航母舰载机炸沉。
“飞龙”号航母,由Yokosuka海军船厂建造,1936年7月8日开工,1937年11月16日下水,1939年7月5日完工。
是苍龙号的改进型,和苍龙号比,进一步加强了舰体结构强度,提高了舰艏,改进了装甲,最大的改变是岛式上层建筑改到了左舷。满载排水量21900吨,蒸气轮机,8台锅炉,4轴,153000马力,最大航速34。
3节,舰员编制1101人,武备为6座双联127毫米炮,31门25毫米高射炮,载机64架(最多可达73架)
日本海军重型航空母舰——翔鹤号(Shokaku)
翔鹤号(Shokaku)和瑞鹤号(Zuikaku)属同一级航空母舰,是太平洋开战之初日本海军使用的最好的航空母舰。
翔鹤号于37年12月开始建造,41年8月服役;瑞鹤号于38年5月开始建造,41年9月服役。两舰共同编为第五航空战队一同作战,所以两舰命运也很类似。
日本海军舰队航空母舰——隼鹰号(Junyo)
太平洋战争开战初期,日本海军为弥补航空母舰的不足,开始把两艘快速邮船改装为航空母舰,就是飞鹰级二舰:隼鹰(Junyo)和飞鹰(Hiyo)。
飞鹰级于1942年改装完成,航速25节,在建成后编入同一航空战队,其航速不足以跟上第一,第二及第五航空战队的主力航母。但由于中途岛海战中日本海军主力航空母舰损失殆尽,飞鹰级两舰反而成为战争中后期的主力航空母舰,多次出现在战场上。
1942年6月,“隼鹰”号和“龙骧”号编入北方部队,参加了阿留申群岛攻略作战。在南云的机动部队四艘航空母舰被击毁后,山本一度打算急调这两艘母舰南下支援,考虑到时间仓促而放弃。两舰遂继续执行原计划,轰炸了荷兰港和临近的美军基地,支援北方舰队占领了阿图岛和基斯卡岛。
1942年10月,两舰编入近藤信竹海军中将指挥的前进部队参加了圣克鲁斯群岛海战。10月22日,“飞鹰”号主机故障由两艘驱逐舰保护返回基地。随后的海空战中,“隼鹰”号的舰载机击沉了美航空母舰“大黄蜂”号。
这次海战也是日本海军最后一次取得航空母舰大战的战术胜利,但损失的舰载机比美军还要多,而且与美军不同,日本已经再也经受不起如此惨重的损失了。
此后的一年日本收缩防线,改组舰队以备大战。
1944年6月飞鹰级两舰编入第1机动舰队第2航空战队参加马里亚纳大海战,因为飞行员技术的低劣日军再次惨败,20日下午“飞鹰”号被击沉,“隼鹰”号中创返回日本大修,也因而没有参加莱特湾海战而幸存到战后,1947年被解体。
日本海军重型航空母舰——大凤号(Taiho)
日本海军航空母舰——信浓号(Shinano)
信浓号由横滨海军船厂建造,1940年5月4日开工,1940年12月暂停,1942年建成50%时暂停,改为航母。
原为大和级战列舰的第三艘,新设计中它将充当快速航母舰队的支援和维修平台,所以除携带自身的中型航空联队外,还可装载多余的飞机和设备用来对海上的航母进行补充。
信浓号是1960年美国小鹰级航空母舰服役前世界上最大的航母。
原设计战列舰的主舰体不改,在主甲板上安装一层机库、装甲飞行甲板及岛式上层建筑。
1944年10月8日下水时,信浓号的标准排水量为64,800吨,水线长839英尺,飞行甲板长872英尺,宽131英尺。
以18节航速续航力为10,000海里。主炮和副炮被取消或修改,设计载机只40-50架,1944年11月19日完工。
信浓号也是二战最短命的航空母舰。1944年11月29日,信浓号在濑户内海进行试车时被美军射水鱼号潜艇击中四枚鱼雷。
本来四枚鱼雷对大和级战舰不构成太大威胁,同级的武藏号在莱特湾海战被击中二十余条鱼雷后才沉没。舰长阿部俊雄连航速也没有减继续行驶。但信浓号上的损管人员远没有武藏号上的有经验,中鱼雷后因为处置不当无法制止进水,有些船舱连密封门也没有安装,11月29日上午十时十八分,信浓号急剧倾斜,半小时后沉没。
这艘当时最大的航空母舰没有发过一炮,也没有起飞过一架飞机。
日本海军舰队航空母舰——云龙号(Unryu)
云龙级是日本海军最后建造的快速舰队航母,但主要设计目标是用来攻击美国的护航舰队而非作战舰队,通常和重巡洋舰队一起使用。
1941年,日美关系持续恶化,日本海军为对抗美国太平洋舰队而筹备的战时紧急建造计划(简称“急”计划)中,加入了云龙级航空母舰。因属紧急建造的舰种,几乎没有新增任何设计而直接使用稍稍修正的“飞龙型”设计图。
原计划建造15艘,因战局恶化导致资源和生产力不足,只有三艘(云龙、天城、葛城)完工,在建的三艘(笠置、阿苏、生驹)被暂停建造,战后分别解体。其中天城和笠置使用重巡最上级的主机,葛城和阿苏则使用两艘阳炎级驱逐舰的主机,所以比前几艘的速度慢,阿苏以下各舰和前几艘都有些不同,云龙级如果仔细区分可能就不只有2-3种等级了。
飞行甲板的大小与前型航母的一样,长216.9米,最大宽度27米,从吃水线到飞行甲板2.7米。飞行甲板前后各装有升降机一部(比飞龙级少一部中升降机),均大型化(14米×14米),以适应不断增大的新式舰载机的需要。
装备了三式10型油压式着舰拦阻装置,共4部,12条横索。最大拦阻距离45米,最大减速度2。5G(过载),最大拦阻速度40米/秒,最大飞行重量6吨。此外还装备三式10型油压式滑跑拦阻装置3部。最大拦阻距离12米,最大减速度4.5G,最大拦阻速度23米/秒,最大飞行重量6吨。
此外,飞行甲板上有前后2部升降式扬弹筒。前部为大型,主要用来输送鱼雷及航弹;后部为较小,主要用来输送航弹。全舰共装有800公斤航弹72枚,250公斤航弹288枚,60公斤航弹456攻,91式改六型鱼雷36条(可同时调试鱼雷6条)。
计划搭载的舰载机为零式战斗机15架,97式攻击机20架,99式轰炸机30架,共65架。因机库收容不下这么多飞机,便决定将其中11架系留在飞行甲板上。云龙级还接受海战的经验教训,改善机库的防火与通风条件。
机库分上下两层,上层分4个区,下层3个区,上下两层每隔3米设有一个灭火喷射头。机库内侧壁上配置了泡沫式灭火装置。为防止因汽油或瓦斯外泄而引起的火灾,改善了机库内的通风换气条件。以往航母的通风换气时间为10一15分钟,该级舰仅需半分钟。
此外在航行中,还能从舰外吸进空气,机库前后端均有通气。升降机的开放也可进气,改进了与外界进行空气交换的条件。
“天城”号,1942年10月1日在三菱公司长崎船厂开工建造,1943年10月15日下水,1944年8月10日完工,编入第一航空战队。
1945年3月19日于吴县军港遭到空袭,被命中一枚炸弹。7月24日的空袭中再度被命中三枚炸弹而翻覆搁浅在港内。1946年12月被解体。
“葛城”号,1942年12月8日在吴县海军船厂开工建造,1944年1月19日下水,1944年10月15日完工,编入第一航空战队。
1945年3月19日、7月24月和7月28日的三次空袭中,“葛城”号先后被直接命中4弹,丧失了机动能力。但“葛城”号仍然是日本投降时现役最大的海军舰船,战后经修复,充当了人员输送舰,接运缴械投降的海外各地的残兵败将,1947年被解体。
“笠置”号,三菱公司长崎船厂建造,1943年4月开工,1945年4月因战局恶化而中止建造工程,战争结束时工程仅达84%,1946年9月被解体。
“阿苏”号,吴县海军船厂建造,1943年6月开工,1944年11月下水后即停工,工程进度约60%,1945年7月日本所谓的本土决战前夕被充作樱花特攻机的靶舰而损坏搁浅,1946年12月被解体。
“生驹”号,神户川崎造船厂建造,1943年7月开工,1944年11月下水后也停工了,进度只达60%,1946年6月被解体。
日本海军航空母舰——凤翔号(Hosho)
“凤翔”号全长168米,标准排水量7470吨,最大航速25节。
该舰在甲板前部有大约5度的下倾斜坡,两部升降机沿飞行甲板中线布置。它打破了第一代航母的“平原型”结构,一个小型岛式舰桥被设置在飞行甲板的右舷。三个烟囱可向外侧倾倒,以免影响飞机起降作业。但是经过试验,日本海军发现“凤翔”号的岛式结构并不是很合适。
由于该舰的飞行甲板比较狭窄,岛式建筑在起降时显得非常碍事。为了保证舰载机的安全起降,日本海军于1924年又拆除了岛式建筑,由此,世界上第一艘“纯种航母”又恢复成为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母,这从发展上讲是一种倒退。
日本海军轻型航空母舰——龙骧号(Ryujo)
龙骧号由横滨造船厂建造。1929年11月26日开工,1931年4月2日下水,1933年5月9日完工。龙骧号的舰桥是在甲板下方横穿而过的。
虽然排水量不大却能够容纳三十架以上的飞机,一般用来支援登陆作战。建造时的想法是填充受条约限制所剩余的吨位,故该航母的设计并不成功。由巡洋舰的舰体建造,原设计是建成单层机库,但在建造中改为双层机库。
该航母建成后存在武器较弱;稳定性差和超载等问题。在服役后,马上进行了改装,包括加强舰体结构,减少大型防空炮数量,改装后的状态是:满载排水量13,650吨,主尺度175。4 x 20。7 x 7米,编制924人,武器为4座双127mm两用炮,4座双25mm炮,24门13mm炮。
搭载37架飞机。前甲板升高。在二战中还增加了更多的防空炮。
1942年8月24日在瓜岛战斗中命中鱼雷和炸弹沉没。
日本海军护航航空母舰——龙凤号(Ryuho)
和瑞凤级相似识,是另外一种潜艇母舰的改装。
1941年开始改造成航空母舰,1942年11月28日完成。4月18日,改装中的龙凤还挨了杜力特轰炸队的一颗炸弹。1942年12月改造刚完成,龙凤号就又挨了一条鱼雷。在大战期间主要是作为一艘训练航空母舰。
1944年6月菲律宾海海战中龙凤被击伤,1945年3月17日停泊在吴县军港的他再次被炸,这次之后他就没有再回到现役,1946年被解体。
日本海军轻型航空母舰——瑞凤号(Zuiho)
瑞凤级的原设计是潜艇母舰,1940-1941年间改建为航母。
改装期间,大多数的上层建筑都被重新设计改造。安装了机库及飞行甲板,重新安装了防空炮,安装新的动力,排气管方向向下,没有岛式上建。新的机库是该舰原来的小型水上飞机机库的延伸。
瑞凤号由横滨海军造船厂建造。
1935年6月20日作为潜艇母舰开工,1936年6月19日下水,在完工前改装为航母,1940年12月27日服役。
日本海军轻型航空母舰——千岁号(Citose)
该级航母共两艘。
原设计为水上飞机母舰。在二战中为补充日本海军航母的损失而改建为航母。但建成后因当时的日本缺乏飞机和飞行员,所以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千岁号(Citose)由吴市(Kure)海军船厂建造。
1934年11月26日开工,1936年11月29日下水,1938年7月25日完工。1943年到1944年1月1日在Sasebo海军船厂改装为轻型航母。1944年10月25日,在莱特湾海战中遭到轰炸沉没,当时扮演诱饵。
千代田号(Ciyoda)由吴市(Kure)海军船厂建造。1936年12月14日开工,1937年11月19日下水,1938年12月15日完工。1942年到1943年10月31日在横滨海军造船厂改装为轻型航母。
1944年10月25日,在莱特湾海战中遭到巡洋舰和驱逐舰的炮击,沉没,当时扮演诱饵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