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西方圣诞节、感恩节为何一定要吃烤火鸡?

吃烤火的典故何在?圣诞节、感恩节的由来?

全部回答

2007-05-16

0 0
    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节的来历,圣诞节贺卡,圣诞节歌曲,中国圣诞节的来历,圣诞节活动,圣诞节装饰,圣诞节礼物 圣 诞 的 由 来 圣诞节的由来耶稣的生日究竞是哪一天,其实早无据可查。
  为什么 要把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呢?这是在5世纪中叶由教会规定的。  公元354 年,在“菲洛卡连”日历中第一次写明12月25日是耶稣的生日,到5世 纪西方普遍接受了这个日期为圣诞节。
   圣诞树 据称,圣诞树最早出现在古罗马12月中旬的农神节,德国传教士尼古斯在公元8世纪 用纵树供奉圣婴。随后,德国人把12月24日作为亚当和夏娃的节日,在家放上象征伊甸园 的“乐园树”,上挂代表圣饼的小甜饼,象征赎罪;还点上蜡烛,象征基督。
     到16世纪,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为求得一个满天星斗的圣诞之夜,设计出在家中布 置一颗装着蜡烛的圣诞树。不过,西方关于圣诞树的来历流行着另一种说法:有个善良的 农民,在圣诞节那天,热情地招待了一名流浪的孩子,临别时,孩子折下一树枝插在地上 树枝立即长成大树,孩子指着这树对农民说,每年今日,树上都长满礼物,以报答你们的 盛情。
    所以,今天人们所见的圣诞树上总是挂满了小礼物。 。荷斯利设计的。卡片上画的是一个贵族家庭,三代人一齐举杯对一位不在场的亲友表示祝 贺。当时他印了1000张,没有用完的印刷厂就以每张1先令的价钱卖出。
  圣诞卡就这样诞生 了。 圣诞歌 长期以来,一直流行的圣诞歌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平安夜》;一个是《听,天使报 佳音》;第三个是《铃铛儿响叮当》。   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原指公元4世纪时小亚细亚专区 的主教尼古拉,他因和蔼可亲 慷慨济贫万里闻名。
  到了6世纪,东方把他尊称为圣尼古拉。由于民间有关尼 古拉的传说中,都联系到少年儿童和礼物,从此,圣诞老人便成为专门在圣 诞节向孩子们送礼物的慈祥老人的形象。  到了18世纪,通过文学和绘画,圣 诞老人逐渐成为身穿红外衣的白胡子、白眉毛老人形象。
   圣诞卡 世界上第一张圣诞卡是1843年英国人亨利。高乐爵士提议,由约翰。卡尔葛 圣诞礼物 据《圣经》记载,来自东方的圣人在耶稣降生的时候赠送礼物,这就是圣诞老人为儿 童赠送礼品习俗的由来。
    英国少年儿童在圣诞前夕把长统袜子放在壁炉旁,相信圣诞老人 在夜里会从大烟囱下来,给他们带来满袜子的礼物。法国的少年儿童把鞋放在门口,让“ 圣婴来时把礼物放在鞋里面。
  ” 圣诞大餐 正像中国人过春节吃年饭一样,欧美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下,共 进节日美餐。   圣诞大餐吃火鸡的习俗始于1620年。这种风俗盛于美国。
  英国人的圣诞大餐是烤鹅, 而非火鸡。奥大利人爱在平安夜里,全家老小约上亲友成群结队地到餐馆去吃一顿圣诞大 餐,其中,火鸡、腊鸡、烧牛仔肉和猪腿必不可少,同时伴以名酒,吃得大家欢天喜地。
   中国圣诞节是啥情况 一、“西风压倒东风”,圣诞节为何来势渐猛 近年来,以圣诞节为主打菜的洋节攻势越来越猛,而中国传统节日相对于洋节则越来越冷清。  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年轻人一提到过圣诞就眉飞色舞,而传统的农历春节却越来越觉得“老一套、单调、冷静、越过越没意思……”。
  圣诞节这种咄咄逼人的局面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原因: 1、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过圣诞节,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  经济越发达,居民收入越高,居民的物质基础就越雄厚,对闲暇的追求也就越强,假期和节日就越多。
   2、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和西方强势经济的作用 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大量的欧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为数众多的西方人到中国工作和旅游,西方的很多传统习惯也被更为广泛的带入并产生深远影响。
     圣诞节在中国日渐盛行,经济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中国这样一个根本没有基督教传统的国家,圣诞节这么风靡,西方的经济、文化的相对强势起了微妙的作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区兴起过圣诞节的历史比中国要长,主要就是因为经济更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的扩散和传播。
     3、都市居民尤其是青年人对圣诞节形成了特殊定位 春节是中国人习惯了的重温亲情的时间,讲的是团聚;十一五一是奢侈的休息时间,居民只想着举家出游,或干脆休养生息睡懒觉养精神;而对于圣诞节为代表的洋节,中国的都市居民尤其是青年人模糊了它原有的意义,已经把它变成了聚会疯狂开心狂欢的盛宴了。
    如果从民俗学的角度上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因此对于很多青年人来说反倒显得是一种负担,而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圣诞节更像是为自己过的。对于崇尚个性、追求时尚的青年人来说,洋节日更加能够张扬一种自由的心情。
   4、商家和媒体推波助澜的宣传 商家和媒体从各方面推波助澜的宣传攻势引领了普通大众对节日的幻想和渴望,从而产生出波澜壮阔的圣诞节大军。  正如现在的国庆黄金周,民众本来不一定非要出去旅游,但当大环境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行为的条件,当媒体和商家又做好这样一个“美丽的”陷阱后,民众就不得不往里面跳了。
  当然,让更多的人跳这种陷阱并无坏处,这也是一种节假日经济。 二、中国圣诞节消费的特征 圣诞节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有其特定的适用主体和时空条件。  从当前来看,中国的圣诞节消费存在以下特征: 1、圣诞节消费的主体是青年人 调查发现,70%过圣诞节的人为38岁以下的青年人,而他们中的45%都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学生和一些比较开放的、直接与脑力相关的行业的从业人员是圣诞节的主要买单者。学生能够迅速接受新鲜事物,而一些比较开放的、直接与脑力相关的行业,比如网络、商务、教育等等,容易接触到外来的新事物,在这些行业中工作的人自然而然就被职业带进了平安夜,其中突出的是外企白领阶层。
     2、发达开放城市是圣诞节消费的集中区域 一个城市是否过圣诞节,怎么过圣诞节,这与城市的文化构成、经济发展、开放程度紧密相关。在北京、上海、广州这种发达开放的城市,圣诞节已经成为寻常百姓都知道的洋节日,但是西北一些内地城市平安夜的热闹空气十分稀薄,尤其是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中小型城市,圣诞节形同虚设。
    再到城镇、农村,圣诞节更没有踪迹了。 3、圣诞节娱乐消费时间集中于平安夜 因为没有假期,所以庆祝活动100%都聚集在夜晚进行,忙碌了一天的学生、白领,这些活跃在时尚前沿的人群,都趁着这个机会好好放松一把。
  因为圣诞节也是“第二个情人节”,所以高校里的学子们最为热衷于此,尤其是那些热恋之中的情侣,都会选择在平安夜里聚众狂欢。  同样因为没有假期,圣诞节完全没有阖家团聚的意义,圣诞节也就止于圣诞夜。
   4、圣诞节娱乐消费强调其特有的情调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喜欢圣诞的年轻人的理由是“因为浪漫”、“是一个快乐的借口”等等,其实他们喜欢的是的圣诞节特有的一种情调。 消费者对西餐厅、酒吧、咖啡馆和迪厅情有独衷,据新华社报道,2002年圣诞平安夜,广州市几乎所有的西餐厅、酒吧、咖啡店都人满为患。
    另据统计,上海城里70%的14-30岁的年轻人在平安夜选择走出家门,狂吃狂欢,其中90%的人会选择像JJ、纽约客等可容纳千人的大型迪斯科舞厅,去参加通宵达旦的化妆舞会,发泄旺盛的精力。
  情侣中则有88。3%去排场不大的西餐馆享受一顿浪漫的西餐。年轻人向往的是在节日的气氛中,感受到他们所向往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另外一种文化氛围。   5、圣诞节礼物不可或缺 在圣诞节互赠礼品,很有人情味,对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因此圣诞节礼物被青年人认为是不可或缺的。
  对于圣诞贺卡,电子贺卡正在对传统贺卡发起强有力的冲击。 三、商家的圣诞节对策 针对中国圣诞节消费的特点,相关商家应该认真研究这一市场,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做出准确的定位,以在中国的圣诞节消费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1、因人而异,为不同消费主体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学生因为没有收入而个体消费能力有限,但是由于学生数量众多,对圣诞节的认可度又相对偏高,所以学生市场庞大。
    考虑到学生的群体性,餐饮娱乐服务商家应准备较大规模场地,同时不要设置高的进入价格,内部服务可以拉开档次,但是必须以大众价格为主,薄利多销对于学生群体最为适用。针对学生的圣诞礼品则要充分考虑同学、情侣、师生等之间的互赠需求,而价格也不宜过高。
   白领阶层收入水平较高,从而可以以较多的支出来获取较多的个体服务,他们是高档西餐厅、酒吧和咖啡店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高价高质圣诞礼品的购买者,产品和服务价格不菲没有关系,但是必须要保证高的品质。
     老年人和儿童这两个群体属于潜力群体,如果商家对其市场需求有把握,可以进行试开发,家庭消费也是同样的情况。对于这些特定群体,有市无价可能是一种真实的现状,商家进行开发可能会有意外收获。
   2、因地制宜,把握好市场规模 由于中国地区间发展和开放程度的差异,各地区各城市之间在圣诞节消费规模上是有差异的,商家要合理估计自身所在地的市场规模,切不可盲目求大。   3、相时而动,重点放在圣诞平安夜 因为中国圣诞节娱乐消费时间集中于平安夜,所以商家要有目的地扩大平安夜的服务规模,增加平安夜的服务种类,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礼品经销商要注意库存问题,因为圣诞节当天后,在中国圣诞礼品很难再找到买主。 4、认真研究西方圣诞节风俗,烹饪地道“圣诞大餐” 圣诞树、圣诞大餐、圣诞Party、圣诞帽、圣诞袜、圣诞卡、报佳音、颂歌、圣诞老人以及圣诞礼物,所有这一些构成了西方圣诞节的完整风景,消费者所需要的也正是这种综合的效果,商家应该充分考虑这种需求,以地道的“圣诞大餐”满足消费者。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
  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  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在第一个感恩节的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  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
  第一个感恩节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人们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体息。
    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也会回家过节,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 同时,好客的美国人也忘不掉这一天邀请好友、单身汉或远离家乡的入共度佳节。
  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  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清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
  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 美国人一年中最重视的一餐,就是感恩节的晚宴。在美国这个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的国度里,平日的饮食极为简单。  但在感恩节的夜晚,家家户户都大办筵席,物品之丰盛,令人咋舌。
  在节日的餐桌上,上至总统,下至庶民,火鸡和南瓜饼都是必备的。因此,感恩节也被称为“火鸡节”。 。

2007-05-16

61 0
快选一些礼物送给妈。现在民族的已成为人们的一中追求。民族元素加入时尚元素,就更有韵味。欢迎光临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民俗传统
民俗传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