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小说

三国演义

归纳一下《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战役。

全部回答

2007-04-03

0 0
    【赤壁之战】 战争日期 208年七月 - 208年十一月 地点 乌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结果 孙权,刘备盟军胜利 作战各方 曹操 刘备,孙权 指挥官 曹操 周瑜、程普、刘备 兵力 约160,000 约50,000 伤亡 不详 不详 赤壁之战 长坂之战–乌林之战–江陵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
    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进取荆州 曹操经200年官渡之战、207年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
  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立即开始了向南用兵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其一,在邺凿玄武池以练水军;其二,派遣张辽、于禁、乐进驻兵许都附近,以备不测;其三,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做了实际上的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其四,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其五,铲除了数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七月秋,曹操亲领大军十余万南下荆州,用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的话来说是“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企图一举消灭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天下。正当曹操疾趋宛、叶之时,八月间刘表病逝。
  九月,其次子刘琮在新野(今属河南省)不战而降于曹军。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至此曹军水战实力大增。  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
   当时江陵(今湖北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因此刘备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九月,曹军亲率精骑五千,包括亲兵虎豹骑,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东北)击溃刘备军后占领江陵。
     曹操至江陵后,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 贾诩劝说曹操先利用荆州的资源、休养军民、稳定新占地,可是曹操并没有理会他的建议。
  曹军的作战部署大体是: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兼都监护军,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张辽、冯楷等七军,统一指挥他们在汉水、淮水之间的行动。  荆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渊驻守江陵,以曹洪驻守襄阳,另以一部水陆军由襄阳沿汉水南向夏口。
  曹操亲率一部连同新附荆州之众顺江而下,攻打东吴。 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派鲁肃出使荆州,吊刘表丧,兼说刘备同心御曹。鲁肃与刘备相遇于当阳,后刘备用其计折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联军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图谋联合孙权抗击曹操。
    刘备遣诸葛亮随肃往东吴共谋抗曹之计。 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孙权已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信上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不愿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又顾虑孙刘联军不能与曹操相匹敌。
  孙权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  诸葛亮为孙权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他指出(一)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二)北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诸葛亮的结论是如果孙刘联合,定可取胜。 鲁肃又用激将法进言,说服了孙权,同时劝孙权立即把周瑜从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北)召回。
    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先后分析曹军的弱点,指出:第一,曹军疲惫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马无藁草”第三,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既而进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
   孙权增强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  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 [编辑] 兵败乌林 周瑜率领的军队在樊口与刘备回合。
  然后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曹军相遇。曹军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曹操不得不把军队“引次江北”,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  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双相对峙。
   北兵不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索将战船连锁在一起,以减轻风浪颠簸。周瑜部将黄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以败曹军:“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建议,并即决定让黄盖用诈降接近曹操战船。
    黄准备了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帷幕伪装,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 时值隆冬,多刮北风,但按气象规律,几天严寒日过后,以常见有少暖之日,风向亦或变为东风,南风。
  据说,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这一天,晴空风暖,傍晚南风起,及至午夜风急,黄盖以准备的船舰出发,顺风驶向曹船。  到了江的中心,黄盖手锯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
  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在南岸的孙军主力船队乘机擂鼓前进;同时刘备也自蜀山向乌林进发。
    盟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加以瘟疫、饥饿,曹军损失大半。
  幸得张辽,许诸等接应,才得脱险。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后方不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满宠驻当阳。   [编辑] 后果 赤壁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诸侯自然在道义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
  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优势,孙刘联军的战绩更以辉煌。此战,孙刘军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果断、以少胜多的的著名战例。  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
  曹操集团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进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仁军。刘备回师夏口,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
  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  刘备乘势取得荆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孙权据有江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编辑] 点评 在评论曹操兵败赤壁,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  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曹操没有乘胜把刘备彻底击溃。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不以为然,他认为:「曹操当时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利,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传统的评论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
    曹操把失败原因归於疾病,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裴松之评论赤壁之战是说:「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役大兴,以损凌厉之峰,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
  天实为之,岂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  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
  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 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Rafe de Crespigny 认为乌林之战实是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 [编辑] 传说与演义 后代的文学家在以此次战争为题材而创作诗、文、小说时,又往往有意地渗入了夸张、附会的成分。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战事。  从第四十二回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鲁肃来夏口吊刘表之丧开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战事。
     《三国演义》则绘影绘声地描写了周瑜的营帐驻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孙、曹鏖兵之处在三江口。 传说、演义,和历史有较大的区别。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中,双方参战的兵力始终存在争议。
  正史记载袁绍的参战兵力为“精卒十万,骑万匹”;而《世语》的记载则为“步卒五万,骑兵八千”,两个数字差别不大,可能是一虚一实。  孙盛评论说:曹操在占领冀州后,曾声称:“昨案贵州(指冀州)户籍,可得三十万众。
  ”“由此推之,但冀州胜兵已如此,况兼及幽、并及青州乎?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这实在是过于抬举了袁绍,有几个线索表明袁绍并没有动员起全部力量投入官渡之战。第一,正史记载袁绍拥“众数十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云云,可知袁绍并非倾全军出战;第二,袁绍军中随行的州级官员只有长子袁谭,主持幽州的次子袁熙和主持并州的外甥高干都没有参加。
    按当时的“部曲制”兵制,袁尚和高干所部应该全都没有参战,幽、并二州的战争力量事实上并没有被动员起来,投入与曹操的较量;第三,官渡之战后不久,袁绍死去,他的几个儿子相互之间发生内讧,各自都有一支相当可观的军事力量。
  这样庞大的部队当然不可能全都是官渡之战后在短期内召募的。  他们一定是因为没有参加官渡之战,才得以保存下来。 史书中曾记载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许多史学家都对此表示迷惑,认为这么一点兵肯定不足以与袁绍“十万”之众对抗的。
  如前所说,“兵不满万”只是曹操在官渡作战开始时的兵力。当时曹仁西进鸡洛山,于禁、乐进还在原阳,这两部大约有一万人。  曹操依托既设阵地,以二万兵力对抗六万袁军(其中在白马、延津两役中已被歼二万左右,如果没有补充,则现在只有四、五万人)完全有可能守一个多月(回忆一下以下战例:袁绍攻打东郡臧洪花了一年,曹操攻打壅丘张超四个月,袁绍攻克易县公孙瓒花了三个月)。
   从史书中的记载来看,参加官渡作战的将领有曹仁、曹洪、夏侯渊、张辽、于禁、乐进、史涣、徐晃、许褚、张绣,后期还有李典,几乎囊括了曹军中所有重要的将领。  只留下程昱、夏侯敦两支部队维持后方的安全,竭尽可能动员起全部力量投入战场。
  他起家的地方鄄城正处于袁绍的打击范围之内,守将程昱只有七百人的治安部队,曹操要给他增兵两千,但程昱宁肯自己承担风险,也要让曹操多保留两千人员用于主战场官渡(程昱这么做也并非完全是蛮干,他的分析很有意思:“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
    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 由于袁绍的力量远优于曹操,各地官员对这场战争持观望态度,对曹操征调物资、人员的命令软顶硬磨。
  尽管曹操名义上拥有兖、豫、徐三州,但真正可以依靠的作战基地只有颖川一郡。曹操几乎把颖川所有壮年男子都征调上了前线。  二十多年后,当上了皇帝的曹丕回忆道:“官渡之役,四方瓦解,远近顾望,而此郡(指颍川)守义,丁壮荷戈,老弱负粮……天以此郡翼成大魏。
  ”他下诏免除颍川一年的田租以为表彰。 所以,从众多历史资料就可以得出,曹操的兵力大于一万而不超过三万。后期已经全部动员上。袁绍的军队有十余万,但是并没有全部派出。  实际作战的应该是多于六万而少于八万。
   张璠汉纪云:杀绍卒凡八万人。 由上可以看出,曹操一战杀掉了几近八万余人。袁绍败退的时候,只有几百人跟着它。 不过,曹操在官渡之战面对多出他军队两倍有余的兵力,运筹帷幄,最终取得了决定意义的胜利。
  由此可见曹操多么了不起。   。

2007-04-05

73 0
我最喜?g的?鹨鄣木褪??遼打的逍遙津之役.就是閤肥之????遼用600人打的?O??兹f人逃走.最后差些抓住?O??連?|?切『胍箍抟宦牭??遼名字都不敢哭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小说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小说
小说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