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生活 生活常识

牛奶不宜与哪些食物一起食用?

全部回答

2007-02-22

0 0
    牛奶拒绝的五种食物 网易健康       常喝牛奶对健康大有裨益,不过,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留点神,有些食物是不能和牛奶一起服用的。   橘子与牛奶   在喝牛奶前后1小时左右,不宜吃橘子。
  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一旦与橘子中的果酸相遇,就会发生凝固,从而影响牛奶的消化与吸收,在这个时间段里也不宜进食其他酸性水果。     果汁与牛奶   牛奶中的蛋白质80%为酪蛋白,牛奶的酸碱度在4。
  6以下时,大量的酪蛋白便会发生凝集、沉淀,难以消化吸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消化不良或腹泻。所以牛奶中不宜添加果汁等酸性饮料。   牛奶与糖   牛奶中含有的赖氨酸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果糖反应,生成有毒的果糖基赖氨酸,有害于人体。
    鲜牛奶在煮沸时不要加糖,煮好牛奶等稍凉些后再加糖不迟。   牛奶与巧克力   牛奶含有丰富蛋白质和钙,而巧克力含有草酸,两者同食会结合成不溶性草酸钙,极大影响钙的吸收。
  甚至出现头发干枯、腹泻、生长缓慢等现象。   牛奶与药   有人喜欢用牛奶代替白开水服药,其实,牛奶会明显地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     由于牛奶容易在药物的表面形成一个覆盖膜,使奶中的钙、镁等矿物质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非水溶性物质,从而影响药效的释放及吸收。
  因此,在服药前后1小时也不要喝奶。 牛奶最佳伴侣:粗纤维饼干   现代营养学专家研究发现,牛奶里面富含蛋白质、人体所必需的钙以及多种维生素,长期适量饮用牛奶不仅可以美容,还可以增强体质,全方位促进人体健康。
    但专家指出,有的人在喝牛奶的时候,不吃其他食物,这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因为空腹喝牛奶,有很多弊端,73%的亚洲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症,奶中的乳糖不能及时消化,被肠道内的细菌分解而产生大量的气体,酸液,刺激肠道收缩,出现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
     那么,怎样喝牛奶才是最佳的方式。  专家建议,喝牛奶之前最好吃一些含粗纤维的饼干。目前,国内有食品厂家专门针对这种情况,推出了一种“牛奶搭档”的饼干,这种饼干以鸡蛋和小麦粉、麸皮、燕麦经现代高科技手段加工后,既富含大量的食用粗纤维,又能够比一般的粗纤维食品更好地促进牛奶中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的吸收,消费者可以一边喝牛奶,一边吃牛奶搭档,使营养吸收更充分、更均衡。
     来源:《华西都市报》 健康牛奶食疗十法 网易健康     中医学认为,牛奶味甘性微寒,具有生津止渴、滋润肠道、清热通便、补虚健脾等功效。
  把牛奶进行适当的加工,或和其他食物一起进行调配,可制成各种“食疗牛奶”。   1。  牛奶粥   鲜牛奶250毫升、大米60克、白糖适量。   先将大米煮成半熟,去米汤,加入牛奶,文火煮成粥,加入白糖搅拌,充分溶解即成。
     早晚温热服食,注意保鲜,勿变质。   可补虚损,健脾胃,润五脏。适用于虚弱劳损、气血不足、病后虚赢、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等症。     2。牛奶大枣汤   牛奶500毫升、大枣25克、大米100克。
     先将大米与大枣同煮成粥,然后加入牛奶,烧开即可   可补气血、健脾胃,适用于过劳体虚、气血不足等症。   3。羊肉奶羹   羊肉250克、生姜20克、山药100克、牛奶250毫升。
       将羊肉洗净切成小块,生姜切成片,一起放进砂锅,加水适量,文火炖7~8小时,搅匀,去除未烂残渣,留羊肉汤,加入切片山药,煮烂,再倒入牛奶,烧开即可。   本品温中补虚,益精补气,适用于病后(产后)肢冷、疲倦、气短等症。
  可每天分数次服食,连服5~7天为一疗程。  服本方时不宜同时吃其他药物,最好每天早晨辅食一次小米大枣莲子粥(小米60克、大枣10枚、莲子18克共煮成粥)。   4。鲜奶玉液   粳米60克、炸胡桃仁80克、生胡桃仁45克、白糖12克、牛奶200毫升。
     把粳米洗净,浸泡1小时捞出,滤干水分,和胡桃仁、牛奶加少量水搅拌磨细,用漏斗过滤取汁,将汁倒入锅内加水煮沸,加入白糖搅拌,待全溶后滤去渣,取滤液倒入锅内烧沸即成。     本品可补脾肾,润燥益肺,适用于咳嗽、气喘、腰痛及津亏肠燥便秘等,并可作为病后体虚、神经衰弱、慢性支气管炎、性功能低下、老年便秘患者的膳食。
  空腹饮用或早晚佐食均可。 5。姜韭牛奶羹   韭菜250克、生姜25克、牛奶250毫升。   将韭菜、生姜切碎、捣烂,以洁净纱布绞取汁液,再倒入锅内,加牛奶煮沸即可。     本品可温胃健脾,适用于胃寒型胃溃疡、慢性胃炎、胃脘痛、呕吐等,可于每日早晚服用。
     6。厚奶   把牛奶烧开加入3%~7%的淀粉或糕干粉、藕粉等,使牛奶变稠,稍加糖即可。   本品适用于习惯性呕吐、反胃和需要增加能量的患者。   7。蛋奶   先将鸡蛋煮老,去掉蛋壳、蛋白,用勺子将蛋黄研碎,加入牛奶充分混合即可。
       蛋黄除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外,还含有铁、磷等物质。   本品适用于缺铁性贫血,以及需要补充钙质的四五个月的婴儿。   8。自制脱脂奶   将牛奶煮开,静置数小时,去掉上面一层奶皮(即脂肪,此法一般可去掉80%的脂肪)即成。
     本品适合于喂养患腹泻、痢疾、肠炎等肠道疾病的婴幼儿。     由于去掉脂肪的牛奶含热量低,缺乏维生素A、D等,可用其他食品补充,病愈后应继续喂全脂牛奶。   9。
  奶茶   奶茶的调制方法是:先用开水浸泡茶叶,然后趁势把它倒进煮沸的牛奶中。至于加糖或加盐,则可根据个人的口味而定。牛奶中加茶叶以后,使两者特有的香味融于一体,营养成分相互补充,抑制了牛奶的腥味和茶叶的苦涩味,饮用起来味道更加浓郁、绵长。
       奶茶可以去油腻、助消化、益思提神、利尿解毒、消除疲劳,也适合于急慢性肠炎、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人饮用。对酒精和麻醉药物中毒者,它还能发挥解毒作用。   10。
  牛奶减重法   适用于运动员减体重。举重、摔跤、柔道等运动项目是按体重分等级的,运动员要在比赛前调整好体重,使之限制在某一等级范围内,过去常采用的方法是限制热能摄入量,排汗和服用利尿剂等。     近年来国外有人采用牛奶减重法,具体办法有两种,一种叫普罗科普氏法,即每周安排一天为牛奶日,在这一天仅吃牛奶1~1。
  5升、酸奶0。5升、奶酪100~200克,以及少量奶油;   另一种叫卡雷尔氏法,连续3天时间,每天分5次喝牛奶共1升,同时,再吃一些蔬菜、水果、肉类。  据说采用牛奶减重可减少体内水分,而且无渗透性干扰,不会影响运动员的成绩。
  

2007-02-22

48 0
    喝牛奶的禁忌 一、牛奶越浓越好 有家长认为,牛奶越浓,孩子得到的营养就越多,这是不科学的。 所谓过浓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的浓度超出正常的比例标准。
  也有的家长惟恐新鲜牛奶太淡,便在其中加奶粉。其实,婴幼儿喝的牛奶浓淡应该与孩子的年龄成正比,其浓度要按月龄逐渐递增,即便是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牛奶中掺水的比例也应根据消化情况逐步减少。  如果婴幼儿常吃过浓牛奶,会引起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甚至拒食,久而久之,体重非但不能增加,还会引起急性出血性小肠炎。
  这是因为婴幼儿脏器娇嫩,受不起过重的负担与压力。奶粉冲得过浓,或者在新鲜牛奶中掺入奶粉,其营养成分浓度升高,超过了婴幼儿的胃肠道消化吸收限度,不但消化不了,还可能损伤消化器官。  所以,如果以牛奶喂养婴幼儿,应视牛奶的质量、孩子的年龄来决定加水多少。
   二、加糖越多越好 不加糖的牛奶不好消化,是许多家长的“共识”。加糖是为了增加碳水化合物所供给的热量,但必须定量,一般是每100毫升牛奶加5~8克糖。如果加糖过多,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弊无利。
    过多的糖进入婴儿体内,会将水分潴留在身体中,使肌肉和皮下组织变得松软无力。这样的婴儿看起来很胖,但身体的抵抗力很差,医学上称之为“泥膏型”体形。过多的糖贮存在体内,还会成为一些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龋齿、近视、动脉硬化等。
   牛奶里加什么糖好呢?最好是蔗糖。蔗糖进入消化道被消化液分解后,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  有的家长专门给孩子买葡萄糖,这大可不必。葡萄糖甜度低,用多了又容易超过规定范围,而且孩子还会因不甜而拒食。
   还有一个何时加糖的问题。有些家长把糖与牛奶加在一起加热,这样牛奶中的赖氨酸就会与糖在高温下(80℃~100℃)产生反应,生成有害物质糖基赖氨酸。这种物质不仅不会被人体吸收,还会危害健康,尤其对小儿危害更大。
    因此,应先把煮开的牛奶晾到温热(40℃~50℃)时,再将糖放入牛奶中溶解。 三、牛奶加巧克力 有家长以为,既然牛奶属高蛋白食品,巧克力又是能源食品,二者同时吃一定大有益处。
  事实并非如此。液体的牛奶加上巧克力会使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中的草酸产生化学反应,生成“草酸钙”。  于是,本来具有营养价值的钙,变成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从而导致缺钙、腹泻、少年儿童发育推迟、毛发干枯、易骨折以及增加尿路结石的发病率等。
   四、牛奶服药一举两得 有人认为,用有营养的东西送服药物肯定有好处,其实这是极端错误的。牛奶能够明显地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使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较相同的时间内非牛奶服药者明显偏低。  用牛奶服药还容易使药物表明形成覆盖膜,使牛奶中的钙与镁等矿物质离子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非水溶性物质,这不仅降低了药效,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
  所以,在服药前后各1~2小时内最好不要喝牛奶。 五、用酸奶喂养婴儿 酸奶是一种有助于消化的健康饮料,有的家长常用酸奶喂食婴儿。  然而,酸奶中的乳酸菌生成的抗生素,虽然能抑制很多病原菌的生长,但同时也破坏了对人体有益的正常菌群的生长条件,还会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尤其是患胃肠炎的婴幼儿及早产儿,如果喂食他们酸奶,可能会引起呕吐和坏疽性肠炎。
   六、在牛奶中添加橘汁或柠檬汁以增加风味 为了让孩子爱喝牛奶,在牛奶中加点橘汁或柠檬汁,看上去是个好办法。  但实际上,橘汁和柠檬均属于高果酸果品,而果酸遇到牛奶中的蛋白质,就会使蛋白质变性,从而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七、在牛奶中添加米汤、稀饭 有些家长认为,这样做可以使营养互补。其实这种做法很不科学。牛奶中含有维生素A,而米汤和稀饭主要以淀粉为主,它们中含有脂肪氧化酶,会破坏维生素A。  孩子特别是婴幼儿,如果摄取维生素A不足,会使婴幼儿发育迟缓,体弱多病。
  所以,即便是为了补充营养,也要将两者分开食用。 八、牛奶必须煮沸 通常,牛奶消毒的温度要求并不高,70℃时用3分钟,60℃时用6分钟即可。如果煮沸,温度达到100℃,牛奶中的乳糖就会出现焦化现象,而焦糖可诱发癌症。
    其次,煮沸后牛奶中的钙会出现磷酸沉淀现象,从而降低牛奶的营养价值。 九、瓶装牛奶放在阳光下晒,可增加维生素D 有的家长从广告中得知:补钙还要补维生素D,而多晒太阳是摄取维生素D的好方法,于是便照方抓药地把瓶装牛奶放到太阳下去晒。
  其实这样做得不偿失。牛奶可能会得到一些维生素D,但却失去了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  因为这三大营养素在阳光下会分解,以致部分或全部失去;而且,在阳光下乳糖会酵化,使牛奶变质。
   十、以炼乳代替牛奶 炼乳是一种牛奶制品,是将鲜牛奶蒸发至原容量的2/5,再加入40%的蔗糖装罐制成的。有人受“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华”的影响,便以炼乳代替牛奶给孩子喝。这样做显然是不对的。  炼乳太甜,必须加5~8倍的水来稀释。
  但当甜味符合要求时,往往蛋白质和脂肪的浓度也比新鲜牛奶下降了一半,如果喂食婴幼儿当然不能满足他们生长发育的需要,还会造成他们体重不增、面色苍白、容易生病等。如果在炼乳中加入水,使蛋白质和脂肪的浓度接近新鲜牛奶,那么糖的含量又会偏高,用这样的“奶”喂孩子,也容易引起小儿腹泻。
    此外,如果孩子习惯了过甜的口味,会给以后添加辅食带来困难。 这些人群与牛奶相“克” 牛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却并非人人皆宜,以下人群应格外注意: 1,经常接触铅者 牛奶中的乳糖,能够促使铅在人体内的吸收和积蓄,进而容易引起铅中毒,因此经常接触铅的人不宜饮用普通牛奶,建议改喝酸牛奶,理由是酸牛奶中的乳糖极少,大都变成了乳酸。
     2,喝牛奶过敏者 喝牛奶过敏的人当喝下牛奶后,可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过敏者还会诱发鼻炎、哮喘或荨麻疹等疾病。 3,返流性食管炎患者 牛奶有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作用,从而增加胃液或肠液的返流,所以患有返流性食管炎的病人不宜饮用,否则可加重病情。
     4,腹腔和胃切除者 曾经接受腹腔或胃切除手术者,因其体内的乳酸酶已经受到影响而减少,一旦饮用牛奶后,将会出现乳糖不能分解而在体内发酵现象,进而产生水、乳酸及大量二氧化碳等物质,出现腹胀症状。
   5,腹痛和腹泻患者 平时有腹痛、腹泻及腹胀等症状的人,当饮用牛奶后将导致病情加重。   6,肠道易激综合症患者 肠道易激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特点是肠道肌肉运动功能和肠道粘膜分泌粘液,出现了刺激性生理反应失常现象,喝牛奶后极易引起过敏。
   喝牛奶有七忌 牛奶是天然食物中营养素最全面、比例最合适,且最容易被人消化吸收的一种。  它含有人体中必需的全部氨基酸,脂肪颗粒小,呈分散状态且消化率高,还含有亚油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B、钙、磷、钾等。
  因此,牛奶被认为是首选的营养食品。 1。牛奶加糖不要超过10%,否则,不但不易被消化吸收,营养价值有所下降,而且还会滞留在消化道中,影响肠胃功能。   2。牛奶可加热,但不要煮沸。
  因为煮沸后,有的维生素会被破坏,而且牛奶中的钙会形成磷酸钙沉淀,影响营养素被人体吸收。 3。牛奶富含钙,不需再加钙。“加钙奶”、“高钙奶”都没有必要,而且过量的钙还会与牛奶中的酪蛋白结合成凝固物,反而使营养丧失。
   4。早餐不要只喝牛奶。  因为空腹喝牛奶会加速胃肠蠕动,造成吸收不良。平衡膳食原则要求膳食由多种食物组成,早餐如果能同时吃面包、糕点等,就会使营养更加平衡,并提供更多的热量,保证脑力和体力劳动。
   5。喝牛奶不要同时吃巧克力。因为巧克力中的草酸会与牛奶中的钙结合成草酸钙,使钙无法被充分利用。   6。牛奶不要与药同时吃。因为牛奶会与许多药物发生反应,降低药效,有时还会形成新的有毒物质。
   7。断母乳后,不要断牛奶。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需要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牛奶或奶粉是最理想的。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生活
生活常识
美食/烹饪
起名
服装/首饰
美容/塑身
购物
购车养车
家电
礼节礼仪
家居装修
保健养生
交通出行
婚嫁
购房置业
育儿
生活常识
生活常识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