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由德胜门进入北京。明崇祯皇帝无力回天吊死煤山,今景山。自此明朝宣告灭亡。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众说纷纭,主要有党争说宦官专权说官员腐败说等几种。 笔者认为这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是明王朝覆灭的主要的原因,明王朝主要的覆灭原因主要是犯了一个战略上的问题,两线做战,即同时对国内的农民军和对国外的满清女真人同时做战。这样的做战极大的消耗了明朝的国力,使得明朝国库财富渐尽,军队顾此失彼,两头消耗,最终导致局面不可收拾,而至于灭亡。 明朝的党争,宦官专权,官员腐败这都是由来已久的事,除了明开国的明太祖朱元...全部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由德胜门进入北京。明崇祯皇帝无力回天吊死煤山,今景山。自此明朝宣告灭亡。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众说纷纭,主要有党争说宦官专权说官员腐败说等几种。
笔者认为这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是明王朝覆灭的主要的原因,明王朝主要的覆灭原因主要是犯了一个战略上的问题,两线做战,即同时对国内的农民军和对国外的满清女真人同时做战。这样的做战极大的消耗了明朝的国力,使得明朝国库财富渐尽,军队顾此失彼,两头消耗,最终导致局面不可收拾,而至于灭亡。
明朝的党争,宦官专权,官员腐败这都是由来已久的事,除了明开国的明太祖朱元章时代这些现象较为少见,政治比较清明之外,。几乎各代均存在这种现象。而到了明朝中期之后这种现象越来越重。如明英宗时大太监王振的权利比英宗还要大,明武宗时的大太监刘谨,(此人现在被评价为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五十个人之一)大奸臣严嵩专权,万历年间的魏宗贤贪污贪的则富可敌国。
这些人除了专权之外,更是贪污卖官,无恶不作。党争的现象最厉害的是万历年间,其中著名的党派就有五个,除了争权夺利,相互排挤,相互倾轧,每个党派都想把对手至于死地而后快。虽于此但是明王朝在此其间并没有灭亡。
崇祯时代的党争,官员贪墨,宦官专权都不是明朝各时代的之最,所以应此得出结论,这不是明王朝的灭亡的主要原因。明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战略上两线同时做战,这同德国在二次大战中犯的重要错误是一样的,两线做战分散了德国的力量,最后导致失败。
明也犯下了这种错误最终也不免失败。同满清的做战起始与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抗明。第二年在萨尔浒大败明军,随后努尔哈赤连下辽东70余城,把对明的战线延伸到宁远一带。
明用袁崇换等良将,等到崇祯二年,发生宁远大战,用炮击伤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大捷,至此明的战线稳定了下来,与后金形成拉锯战。虽说明朝在对后金几十年战争其间失败远远多于胜利,但是凭着先进的大炮和坚城,及正确战略毕竟把战争的局面打成相持,明的国力要比后金大的多,如果双方相持下去,明朝采取休生养息办法,把自己力量提高,那明朝的优势早晚要体现出来。
可是在国内却发生了农民起义的事件。明末的农民大起义首先发生在西北,这不是偶然的,除了天灾之外,重要的原因是崇祯皇帝的重税,除了将辽饷延期之外,又加派剿饷和练饷,各级官员又趁机中饱私馕。西北土地贫瘠,由此民不聊生。
无可奈何,官逼民反。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一击。由此看出,明末农民大起义是同崇祯的加饷有绝对的关系的,而崇祯的加饷又和同后金的做战有着必然的关系。但崇祯在处理农民起义的问题上却没有处理好,由此走上了两线做战的极其对明王朝不利的局面。
明朝同农民军的血战,从崇祯二年开始,一直连绵不断,其间明朝经历了数任指挥官,从开始的杨鹤到陈奇榆到后来的洪承畴。直到崇祯九年明军渐渐得手,从崇祯六年杀农民军主要领袖紫金梁到崇祯九年杀农民军主要的领袖高迎祥。
明军对起义军的围剿已取得空前的胜利,本来农民军已经几乎到山穷回尽的地步,明军在洪承畴的率领下将要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把农民军将要彻底的剿灭干净的时候,明军的两线做战的弊病却显现了出来。当时清军突然向明朝发起进攻,突破了喜峰口,连续攻占昌平等地,已威胁到北京。
崇祯无可奈何只好从围剿农民军的前线抽掉大量的部队回援,以保卫京师。有着对农民军极高战绩的卢象升领围剿农民军主力回援,这不得不说缓解了农民军极大的压力。使得本来已经山穷水尽的农民军得已喘息的机会。
避免了覆灭的命运。李自成等农民军借机修整,得以喘息。如果没有这次的清军的进攻而使得明军回救京师的话,那么李自成等农民军的命运很可能就同高迎祥等人一样了。这就好比近代红军在陕北本来已经只剩了下了数万人,面对国民党的百万大军围剿而处境极其艰难的时候,突然发生了日本进攻中原的事件一样,让红军得以喘息而最后得了天下。
如果当时日本人不进攻中国的话那么红军的命运则极不好说。又好比二战的时候美英开辟第二战场使得西特勒不得不从东线大量调动主力军队回援而削弱了东线上对付苏联的力量一样。清军退却之后,崇祯又加强了对农民军的围剿,用熊文灿为兵部尚书兼右副御史,总理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等地的军务。
当时的兵部尚书制订了”四正六隅十面网”之策用来剿灭农民军。而原总督洪承畴仍留任,实际做战。他调集明军的主要精锐部队,对农民军大力打击。很快,农民军处境又极为不妙,和李自成,张献忠的齐名的刘国能投降了明朝,而张献忠也于崇祯十一年受抚,李自成部再同洪承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潼关南原大战之后只剩下了八人八骑而逃走,后潜伏在商洛山中。
在眼看各地农民军将要被明军的绳套勒的窒息而死的时候,然而清军又一次的进攻明朝,又给了农民军一次新的生命。崇祯十一年三月,清军就小规模进犯明朝,九月皇太极命令清军两路攻明,一路入墙子岭,一路入青山口。
破密云,清兵又一次威胁京师,北京是国之京都所在,崇祯无奈又掉各路兵马入援,顷刻农民军的残部压力大减,又可以喘息了下来。清军这次对明做战长达五个月之久,一直持续到到崇祯十二年初方才回师,围剿农民军的优秀明朝将领卢象升在同清军的做战中战死,另外还有祖大寿的儿子祖宽全军战死,而明朝的另一个良将孙承宗在高阳城被清军攻破时自杀。
这几人的死对明朝的一个极大损失。崇祯十三年三月,皇太极围攻锦州,崇祯皇帝只能放下国内的农民军暂且不管,集中了几乎全国精锐部队共十三万人,在洪承畴的率领下援救锦州。随后发生了一场决定明朝命运的大会战,史称松锦之战。
松锦之战已明军惨败洪被俘告终,明朝多年的精锐主力部队损失怠近,钱粮损失无数,这几乎就是明朝的最大的家底。>上说此战是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社庙以恤矣”此战过后,明朝几无良将和精兵钱粮再来用于国内对农民军的做战。
自此以后,由于没有有力的良将精兵和粮饷,明军无力对抗农民军,而农民军在对明军的做战中屡战屡胜,李自成终于在崇祯十七年初攻占了北京。以上就是明朝两线做战,同时对满清和农民军做战的过程,由于这一战略上的极大的错误,造成了明朝的亡国,这种错误和当时的明朝统治者崇祯是有极大的关系的,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果当时他能够对力量强大的满清采取妥协的策略,能够和满清议和,而把全国的兵力,财力,良将,粮饷等全部力量用于对内的农民军战争,按当时明军的实力是可以把农民军消灭的,要知道明末农民起义开始只是起于西北,后来明朝亡国的时候各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不过以几个省为根源而已,南方各省风调雨顺根本就没有起义的意思,而绝大多数的省份根本就没有反对明朝,甚至是忠心耿耿的维护明朝的。
以明朝全国的实力,同时对外对内做战则极大的困难,但是只是单独对付一群乌合之众到处流窜,早期并没有政治愿望的弱敌农民军则没有什么大问题。明当时的强大的敌人是满清,满清可怕在于它的英明的领袖和无与伦比的战斗力,半游牧半狩猎的而且统一强大起来的满人民族当时是和明有着国与国的关系。
明朝实际上是同一个疆土和它同样大的国家在做战,这个国家有着刚刚上升期的朝气和锐气,这是异常可怕的。明朝在对其的战争中负多胜少,完全处于弱势而采取守势,而决不象是对早期农民军战争中那样完全的占据绝对的优势。
本来历史上面对强敌采取暂且避让然后积攒力量,等自身的力量的强大后再反击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汉高祖刘邦在汉朝刚成立的时候无力对抗当时兴起的强大的匈奴,采取议和送财物美女的策略,得到了修生养息的机会,等到汉武帝国力强大的时候再反击,最终把匈奴打落荒而逃。
又如唐太宗早期无力和突厥人抗衡也采取了忍让议和的手段,后来强大之后建立了一个当时世界上都数一数二的大唐帝国。面对强敌避让其锋芒,暂且的示弱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但是在可惜的是,明朝却本着天朝老大的思想没有和满清认真的议和,而犯下了没有按造正确的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的战略方针行事,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而最终导致亡国。
避免两线做战最好的方法是和满清议和。而为什么早期明朝和它的统治者崇祯却没有看到这点而不同满清议和,以至于农民军的力量做大呢?这主要是因为一种骄傲自大的心理做怪,满人长期是明朝的的附庸,一个在明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努尔哈赤的祖上猛山是明朝守卫边境的地方官,当时叫建州卫,明朝各地都有卫所,卫所的指挥官不过是很小的官位而已。
而由这种人的后代反叛后建立起的国家,那是明朝这种天朝大国面子所不能许可的。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明朝的意思是说你是一个反叛我的下属,一个叛徒你有什么权利和我平起平坐呢?还让我和你议和,这是决不可以的,你乖乖的投降或是让我把你剿灭是正路,别的那是痴心妄想。
这是明朝早期不同满清议和的因素。满清的早期努尔哈次和皇太极时代满人从没有想过征服明朝,在他们心中明朝对于他们有着先天性的敬畏,这种敬畏和长期的给明朝做奴仆有关,他们的自卑感很强。满清同明做战,始终强调是七大恨,认为明朝有七件大事欺负女真人,使他们忍无可忍,才起兵反抗。
七大恨是抱怨明朝做为最高的统治者不能公平处事,偏袒对手,身为上级而不能秉公断事。所以满清是很喜欢同明议和的,每次战役之后,清方总是建议谈和。因为他们对于目前的成就早就喜出望外。只要求明朝承认他们的占的土地和所拥有的权利就可以了。
皇太极一直到死始终都是千方百计的求和,,不但自己不停的写信给明朝,又托朝鲜从中周旋,要蒙古王公上书明朝提出劝告,每一个战役都是以战求和。但是明朝却从不理睬,认为对手没有和谈的资格。除了明朝的自大的心理之外,另一种议和的障碍是文官的心态,明朝的大臣熟悉史事,一想到与金人议和,就想到南宋和金朝的议和,人人都怕做秦桧,人人都怕做汉奸,所以议和的事情,谁也不敢提,提出来,就成为弹劾的对象,这种心态也影响到崇祯。
另外崇祯也是自大狂,他认为自个要做个好皇帝,做好皇帝是决不能和外族议和,一定要把对方消灭,消灭对手才是唯一之路,所以他对满清的策略始终坚持不承认政策,,不承认它有独立自主的资格,决不和打任何的交道。
拒绝同满清的议和,是崇祯一生最大的愚蠢,本来两军对垒之时,和战都是一种手段,战争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第一法则,可惜的是自以为是的崇祯皇帝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平心而论崇祯皇帝是个勤政的皇帝,他的勤政在明朝中恐怕也只有朱元章可比。
可是他却不是一个有这雄才大略的,能把江山国家治理好的有才能的皇帝。,明王朝的很多的错误的策略都是出于他的手里,没有同满清议和而两线做战,是他一生犯下的最大的错误。这个错误也导致了他生命的终结。
从上文我们看到如果不是这种两线做战的话,而在一种正确的战略指导下,明朝先同满清议和然后集中力量解决国内农民起义问题,再积攒国力反击满清,也许明朝是可以存在下去的。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崇祯皇帝和他的明朝在错误的战争策略的引导下,两线做战终于灯枯油尽,在于满清和农民军的双重打击下亡国。
这一切不仅让后人扼腕长叹。叹道,明朝之亡,实亡于两线做战。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