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西天取经”有什么历史意义?
玄奘西游加强了东西方的陆上联系,及古中国和天竺(今印度),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从那以后,佛教完整教义传入了中国,弥补了自西汉佛教传入中国教义的不完整,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大大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所著《西游记》,老少皆宜,书中唐僧 率悟空、八戒、沙僧三徒西天取经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书中悟空、八戒、沙僧均为虚构的人物,他们保护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而在我国唐代却真有一位僧人——唐玄 奘,到当时的所谓西天佛国天竺国(今印度)求取佛经,为此他所 经历的却不止八十一难。唐玄奘原姓陈名祎,玄奘是他的法号。隋仁寿二年(602)生于 河南偃师...全部
玄奘西游加强了东西方的陆上联系,及古中国和天竺(今印度),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从那以后,佛教完整教义传入了中国,弥补了自西汉佛教传入中国教义的不完整,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大大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所著《西游记》,老少皆宜,书中唐僧 率悟空、八戒、沙僧三徒西天取经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书中悟空、八戒、沙僧均为虚构的人物,他们保护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而在我国唐代却真有一位僧人——唐玄 奘,到当时的所谓西天佛国天竺国(今印度)求取佛经,为此他所 经历的却不止八十一难。唐玄奘原姓陈名祎,玄奘是他的法号。隋仁寿二年(602)生于 河南偃师。其父陈惠曾任江陵县令。
其兄长捷在洛阳净土寺为僧。 隋大业十年(614),陈祎也在净土寺剃度为僧。唐王朝建立后,玄奘与其兄辗转至成都定慧寺。武德元年(618) 至武德五年(623 )间,在此精研佛经。后游历至荆州天皇寺以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名山宝刹访有道的高僧,研讨佛经,钻研各派学 说。
在多年苦心研读佛经的过程中,他发现国内佛经不仅残缺不全, 而且错误纰漏颇多。为了了解经典真义,寻求佛法究竟,他决心亲自到佛教圣地天竺国求取真经。但是,当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那时对佛教采取一定的限制态度, 玄奘法师向有关衙门申请的西行通行证没有得到批准。
他只好再耐心等待,寻找机会。贞观三年(629)秋季,关中一带发生灾荒。唐太宗李世民降昆允许百姓出关到各地谋生。27岁的玄奘认为机会来了,夹在灾民之中,出了长安城,开始了漫长的西行之路。他途经秦州、兰州,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
凉州是西域各国与内地联系的必经要道。玄奘就准备从这里通过西域到天竺国。但是他没有通行证,遭到凉州都督李太亮的严格盘查。非但不让过关,还要他即刻返回长安,否则就抓起来遣送回去。这点困难吓不倒玄奘,明闯不行就来暗渡。
他首先求助于凉州佛寺中的咸远法师。咸远法师与李太亮很有交情,他被玄奘的才华所折服,也为他求学的精神所感动。当晚,就设计亲自将玄奘护送 出关。玄奘出了凉州,一路风餐露宿,到了瓜州(今安西)。但是李太亮不知怎么知道了玄奘出关的消息,早派兵向瓜州送 发了追捕玄奘的公文,幸亏瓜州刺史独孤达信仰佛教,尊重僧人, 他没有捕抓玄奘,只是让他快些离开。
玄奘依令而行。来至瓜州寺庙门口之外,一位西域来进香的老人见他气宇不凡,便上前攀谈。玄奘发现他是西域人,想借机了解一下沿途情况,便与之谈起西行之事。老人对他说:“西去路途遥远,还要经历戈壁沙漠,几百里杳无人烟,几百里全是沙海。
此去道路险峻,困难重重。法师独自一人,实在是太危险了!”玄奘闻听,微微一笑,道:“贫僧立誓西行,不到天竺国求取真经,决不后退一步。即便中途亡故,亦不后悔!”老人对玄奘的敬意油然而生。又见他如此坚决,叹口气道:“也罢,世上像你这样的奇人也真是少见,老汉我深感佩服。
这样吧,为了表达我的这一番心意,就将我这匹识途老马送给你吧! ”言罢递过马的丝缰。玄奘见自己与老人素不相识,老人竟将如此贵重的交通工具赠送自己,开始时坚决不收。老人见此,以为玄奘嫌马老了,便一边用手抚着马头,一边深情地说道:“法师敬请收下吧。
你别看这匹马已经很老了,但它脚力还行。更重要的是它曾十几次穿越戈壁大漠,为我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呢!如若不是您,我还真舍不得将它送人呢!”玄奘一听老人的话,知道他误会了。但又一想,自己孤身穿越大漠,没有向导。
有这样一匹老马,真是雪中送炭,便也不多做解释,千恩万谢,收下老马,骑上西行而去。玄奘离开瓜州,日夜兼程,很快便来到玉门关前。抬头远眺,高耸入云的玉门关朦胧可见。但是前面大河拦路,河上无桥,河岸 无船。
玄奘正在发愁,老马忽然昂首缓步向河中走去。玄奘一惊,以为马要喝水,可那马的意思分明是要过河。玄奘怕老马体力不支, 被水冲走,死命向后拖。但老马执意前行,好似胸有成竹一样。玄 奘只好紧紧拽住马的缰绳,没想到竟然被老马顺利驮过河去。
上了岸,玄奘心中高兴,用手亲昵地抚了抚马头,以示感激。老马也用头拱 了拱他,打了几个响鼻。然后,人、马又愉快地上路了。这一天,玄奘来到玉门关外的第一座烽火台下,被校尉王祥发现, 将他盘问一番,但并未为难他,因为王祥信仰佛教,深为玄奘求取 真经的精神所感动。
临别还告诉他一条可躲过两座烽火台的小路,并写了一封信让他交给第四座烽火台的守将王伯陇。王祥所指小路,人烟罕至,灌木丛生,基本上没有路。玄奘不 畏艰苦,在荆棘中日夜穿行。只有太劳乏的时候,才肯将行李铺在 草地上休息一会儿。
此时已是深秋,凉风习习。如若晚上休息,早晨起来一看,身上、行李上都是霜。玄奘只好晚上行路,白天休息。 万幸的是,小路虽然荒僻难走,但确实比走大路要近得多。不久他 就走到了第四座烽火台,将王祥的信交给了王伯陇。
王伯陇见信后,对玄奘热情相待。原来王伯陇是王祥的本家兄弟, 王祥已在信中托他照顾玄奘。就这样,王伯陇又指给玄奘一条绕过 第五座烽火台的小路,并在玄奘临走时送给他一只罗盘。玄奘按王伯陇的指点顺利绕过了第五座烽火台,进入草贺延碛 (安西至哈密间的沙漠)。
沙漠之中晚秋的气候温差特别大。当地有句俗谙称:“早穿皮袄, 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是丝毫也不夸张的。玄奘白天顶着 炎炎的烈日,晚上冒着凜冽的冷风,在沙漠中艰难行进了两天。又疲又累,到了第三天,他不小心竟将仅有的一皮囊水给洒光了。
继续往前,至少还要七八天的时间才能走出沙漠,又何况沙漠之中酷热难耐,没有水怎么行呢?玄奘想折回去取水,但一想自己曾有“不取到真经,绝不退回一步”的誓言,便又继续前行。玄奘又走了两天,终因渴累交加昏倒在地。
老马不肯离去,守在他身旁,不时嘶鸣,似乎希望有经过的人来救救玄奘。可是茫茫大漠,哪有一个人影?午夜时分,风习习,玄类被风一吹,似乎清醒了些,慢慢醒转过来,牵上老马,继续踽踽而行。走了一程,老马突然一声长嘶,挣脱玄奘之手,向前飞奔。
玄奘先是心里一惊,后又想起行李吃食均在马背上,心中暗道:“我命休矣! ”不过求生的欲望使他强打精神,跟在老马后边紧追不舍。当他气喘吁吁、精疲力尽地追上老马,惊喜地发现老马正站在一泓清泉旁边,似乎已喝饱了,正悠闲地打着响鼻。
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野马泉。玄奘顾不得多想,趴在泉边,咕咚,咕咚,先喝了个够,又装上满满一皮囊水,这才牵着老马上路了。这下有了力气,又走了五天,玄奘终于走出戈壁大漠,来到伊吾(今新疆哈密)。伊吾西部不远处有个高昌国,国王曲文泰对佛教非常虔诚。
听说伊吾来了一位唐朝僧人,忙命人盛情将玄奘接到国都交河(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玄奘在高昌国讲了几天经,颇受欢迎。高昌国国王曲文泰非常欣赏他,送别之时,赠给玄奘许多衣物。几十匹好马,又派25人护送。
同时还让玄奘带上他给沿途24个国王写的亲笔信,请求他们给玄奘方便。玄奘一路从未受此厚待,万分感动,更坚定了西去求取真经的决心。玄奘一行人不久就走入天山支脉凌山。凌山地处高原,气候奇寒。山上长年积雪,时有雪崩发生。
众人尽管一路小心,但还是遇上了雪崩,有几人不幸身亡。还有一些人觉得此行触犯了神明,吓得悄悄跑回去了。最后只剩下七八个人跟随玄奘。但玄奘矢志不渝,毫无退意,跋涉七天,翻过7000多米高的雪山,辗转许多国家,来到铁门关(今阿富汗巴达克山),把高昌国陪行的人打发回去,自己孤身前行。
又历尽数不清的磨难,终于到达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历时十几个月的时间。在迦湿弥罗国,玄奘与当地名僧研讨佛经。其后,又先后到磔迦(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地方)、那仆府(今印度北境的罗兹普尔地方)等国学习经典。
贞观五年(631)10月初,玄奘到佛教最高圣地那烂陀寺(今印度北部比哈尔邦巴特那以东55英里的巴腊贡)潜心学习,师从戒贤法师。戒贤是非常著名的得道高僧。本因年老已久不讲学,但为了玄奘竟破例连续讲了15个月。
玄奘在这里刻苦钻研了5年,不负众望,终于成为第一流的得道高僧。从此之后,有许多国家请他讲学。因此,他得以周游印度,增加了自己的阅历见闻,为他曰后编述著作打下了基础。传说摩揭陀国乌苌王朝国王戒日,请玄奘主持在曲女城召开研 经辩论大会。
18国的国王和5000〜6000名僧侣以及5万民众前来参加。玄奘届时主讲《制恶见论》,连讲18天,没有一人反驳他的观点, 由此更是声名远扬。贞观十六年(642 )春,玄奘携带自己所收集的657部佛经从那 烂陀寺开始启程返回大唐。
此外,还有热带、亚热带的树木和花草 种子,以及戒日国王送他的大象、马匹和护送人员一同上路。玄奘几乎每走到一个地方,都有人请他讲经。所以直到第二年 秋才走到于阗(今新疆和田)。进入大唐境内之前,他特将自己这 17年的情况写成简明的表文托人捎至长安呈送太宗李世民,以求赦免私自出国之罪。
李世民看后又惊又喜,亲写敕文,要玄奘速来长安。玄奘这才放心,满怀激情踏上故土。各地官员见到太宗皇帝的 敕文自是热情迎送。贞观十九年(645)正月24日,玄奘终于回到 阔别19年的长安。走的时候,他才27岁,回来时,已经46岁。
唐太宗李世民对玄奘西游所获见闻颇感兴趣。玄奘就把他所经 历的110多个国家的地理情况、风俗人情、历史状况以及传说故事 等一一口述,让徒弟们记录成一部《大唐西域记》呈送给李世民。而玄奘自己则从贞观十九年5月开始及至以后的19年中,专心 致志,坚持译经,从无间断。
玄奘一生共译经论74部、1365卷。在 他逝世前一年冬,还坚持完成了我国佛教经典中卷帙最大的《大般若经》600卷。高宗麟德元年(664),一代髙僧玄奘法师在长安附近的玉华寺 圆寂,终年65岁。
但是,由于他对于中国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 献,他的故事被永远地流传下来。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