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育儿

我该怎么办? 我家小孩现在一周八个月了?

我该怎么办? 我家小孩现在一周八个月了,跟着爷爷奶奶的时间比较多,这孩子让他们给惯的简直是没法要了,要什么给什么,不爱回家,都夜里11点多了,还在外面呢,一回家就哭,他们就不往回抱了,只能是宠着他。我看到这样,他一哭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又打又骂,打了骂了他也没事,我觉得有点后悔,有一周了几乎天天如此。请问我这是怎么了?还有这孩子应该怎么办?高人指点!

全部回答

2016-04-29

27 0
别给老年人带了。现在还好,才1岁多,大了更难办。自己实在没时间,就送附近的亲子园上全托。老师会管教的。 跟老人多沟通。但说实话,我觉得希望不大。而且,为了孩子伤着老人,也不划算。

2016-04-29

39 0
    摘自陈忻的《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 第3章我哭,我哭,我大哭!──应用“强化定律”矫正孩子的行为 1、母亲常常在无意识中强化了孩子的哭闹行为 凯伦3岁时,会说很多话了,而且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高峰时期,她整天都在咿咿呀呀地发现和熟悉语音。
    她的母亲忙着做家务,大部分时间都不去注意她在说什么。只有当凯伦非常不安地尖叫、大喊或者用非常令人心烦的声音说话时,母亲才会去关心发生了什么问题,察看她有什么需要。这样的母亲─孩子互动行为发生了几次以后,凯伦就学会了用尖叫或不正常的声音去吸引母亲的注意。
  也许她的母亲有一天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变成了一个爱哭闹的孩子。  她也许还会跟别的母亲抱怨凯伦的这种行为,殊不知正是她自己的行为造成了这种局面。 俄国动物学家巴甫洛夫曾用狗做实验,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
  如果给狗以铃声,则不会引起唾液分泌,因为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是无关刺激。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以前就出现铃声,这样结合多次之后,铃声就成为进食的信号了。  这时,铃声已转化成信号刺激(也就是条件刺激)。
  所以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这种反射就是典型的条件反射。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另一种条件反射叫操作性(工具性)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
  F。skinner)把一只饿鼠放入实验箱内,当它偶然踩在杠杆上时,立刻有食物滚下来。  喂食就是强化,经多次重复,强化了老鼠踩杠杆这一动作。强化在反射形成和消退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斯金纳认为:如果人们在无意中做出某种行为之后得到了奖赏,人们以后就会多做出这类行为;如果人们无意中做出的某种行为导致了惩罚,则以后会回避这种行为,会尽可能少做这种行为。 我们再看凯伦的例子。
    为什么凯伦在有需要的时候不肯用正常的口气和声音来说话?为什么她会变成一个爱哭闹的孩子?正是因为她的母亲强化了她的哭闹行为!当凯伦发现每次她哭闹尖叫的时候都会引起母亲的注意,她的哭闹行为自然而然被强化了。
  但是父母也别着急,我们既然能强化孩子的行为,也能消除某些不良行为。   谨记 为了消除孩子身上某些不合理的行为,父母必须了解并且避免对这些行为的关键性强化,同时实施逆转性强化。
   人生第一个条件反射的形成可能是婴儿的哭声和父母对哭声的反应之间的联系。啼哭是婴儿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哭声,父母可以知道他们饿了、累了、感到不适、或是尿布湿了,从而满足他们的需要。
    正常的哭声是婴儿生存的条件,我们不能也不想消除它。但是我们确实可以通过合适的强化,把他们的眼泪减少到恰当的程度,使他们不再过分注重某些细节。如果每次只要婴儿一哭,父母就马上抱起他们或是摇动摇篮,他们就会很快注意到眼泪和父母注意力之间的联系。
  如果父母能够做到对婴儿的哭声区别处理,他们就会逐渐认识到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哭也没有用。   再看凯伦的母亲应该怎么做才能消除她的呜呜咽咽。为了消除凯伦的啼哭,可以进行逆转强化。
  开始时,妈妈可以说:“凯伦,你这样呜呜地哭,我可听不懂你的话。我的耳朵很好玩,它们就是听不懂呜呜啊啊的哭。不过你要是好好地跟妈妈说话,妈妈一定能听懂。我们来试试好好说话好不好?”每一次当孩子不好好说话,哭着耍无赖的时候,妈妈就应该对这些呜咽声充耳不闻;另一方面,对孩子用正常声音表达的要求应该立即给予关注。
    不仅要行动上给予关注,而且语言上要给予奖励,比如:你瞧,你这样好好说话,妈妈每次都听得懂,妈妈喜欢你这样好好说话。我知道你是个乖孩子! 消除强化和逆转强化相结合,一定可以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但父母要注意两件事情。一、你要学会坚持。不要觉得孩子哭得有多可怜而心软。  或者你觉得:哎呀,就这一次。不行!一旦你没有坚持住,这场战争你必输无疑。二、随时用语言解释你的行为。
  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从小开始,坚持跟孩子解释你的行为。长此以往,你会发现孩子会比较讲道理,而且听得进去道理。当你需要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时,你就不需要怒吼了。 2、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最终将会消失 动物界提供了许多关于这类“消失”的有趣例子。
     有一类梭子鱼特别爱吃鲤科小鱼。如果把这些梭子鱼和它的小猎物们一起放到水槽里,水槽里很快就只剩下梭子鱼了。然而,当我们在水槽里放进一块玻璃板,把梭子鱼和鲤科小鱼隔开,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梭子鱼看不见玻璃,每次当它追逐自己美餐的时候,都会结结实实地撞到玻璃板上。  开始时,梭子鱼会一次又一次游向玻璃,撞得晕天昏地。显然,梭子鱼的猎食行为没有得到强化,因此它慢慢地消失了。
   最后,梭子鱼终于懂得了这些小鱼是可望不可及的,于是,它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这时,再把玻璃板从水槽里拿走,结果却变成:这些鲤科小鱼居然可以十分安全地绕着它们的天敌游来游去。  梭子鱼再也不想去吃掉它们,因为它懂得了它所懂得的道理:这些小鱼是吃不到的。
  令人吃惊的是,最后,这些大型的梭子鱼竟然饿死了,而它所喜爱的食物还时不时地游过它的嘴边。 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适当运用强化/消失定律来做这项工作,事情就会变得容易一些。
     马克的父母对教训孩子并不陌生,他们对自己的小叛逆者用尽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他们打他、罚他站墙角、赶他早点上床、责骂他、呵斥他,但这些都不起多大作用。小马克的暴躁脾气依然如故。
   后来,有一天晚上,马克的父母都在客厅看报纸,他们说了些什么话惹怒了他们的儿子,马克便倒在地上雷霆大发。  他尖叫,用头撞地,挥手踢脚。这次,父母亲都被彻底激怒了,但却一时不知所措,于是他们便置之不理。
  他们一声不吭地继续读他们的报纸。 这恰恰是这个小叛逆最不期望的情形。他站了起来,看着他的父母亲,又倒下去把先前的好戏上演了第二遍。他的父母亲再一次对此没有任何反应。  这一次,他们心照不宣地看着对方,然后惊讶地打量着马克。
   马克突然又倒在地上上演了第三遍。马克的父母亲继续不理睬他。最后,马克的反应是什么呢?他觉得自己趴在地上哭叫实在太傻了。 从此,他不再朝别人乱发脾气了。 马克的乱发脾气因为没有得到强化而自然消失了。
     如果你的运气不好,或者你的孩子本身是个脾气急躁的小孩,强化或逆转强化有可能不会一次奏效。希望父母不要认为脾气急躁的孩子是不乖的孩子,你要认为他们是不同于其他性格安静的小孩,对他们的训练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父母要贵在坚持,要坚定立场,不要和孩子讨价还价,最终孩子的不良行为是能够被矫正的。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热点搜索 换一换

育儿
育儿
妈妈
宝宝
护理
教育
亲子
其他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