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的生活习性特征是怎样的?
田螺的生活习性特征如下:
(1)栖息环境
田螺栖息于冬暖夏凉、土质柔软、腐殖质较多、饵料丰富的清洁水域环境中,如水草繁茂的湖泊、池塘、沟渠、沼泽、水田中或缓流的河沟等水体。对干旱和寒冷有很强的适应性。 一般情况下,田螺喜集群栖息于池边、浅水处及进水口处,或者吸附在水中的竹木棍棒和植物茎叶的避阳面,平时用宽大的足部在水底、地下、水生植物上爬行,也能离开水域短时间生活。
(2)温度适应性
田螺对温度的适应性与福寿螺不太相同,它耐寒而畏热。 水温15℃左右时,田螺开始摄食;生长适温为20~28℃,此时田螺最为活跃,食欲旺盛;水温超过30℃时,田螺便潜入土中避暑,会将肉体缩入壳内,不食不动,...全部
田螺的生活习性特征如下:
(1)栖息环境
田螺栖息于冬暖夏凉、土质柔软、腐殖质较多、饵料丰富的清洁水域环境中,如水草繁茂的湖泊、池塘、沟渠、沼泽、水田中或缓流的河沟等水体。对干旱和寒冷有很强的适应性。
一般情况下,田螺喜集群栖息于池边、浅水处及进水口处,或者吸附在水中的竹木棍棒和植物茎叶的避阳面,平时用宽大的足部在水底、地下、水生植物上爬行,也能离开水域短时间生活。
(2)温度适应性
田螺对温度的适应性与福寿螺不太相同,它耐寒而畏热。
水温15℃左右时,田螺开始摄食;生长适温为20~28℃,此时田螺最为活跃,食欲旺盛;水温超过30℃时,田螺便潜入土中避暑,会将肉体缩入壳内,不食不动,也不成长,并群集于阴凉处栖息或用厣封口潜入泥土中避暑;水温超过40℃时,如果没有遮阴防暑的设施,田螺便会闷热死亡。
田螺的耐寒能力很强,水温低于15℃时,田螺的摄食欲望会渐渐降低,活动能力也渐渐减少;冬天水温在8℃以下时,田螺便用壳盖掘一10~15厘米深的洞穴,潜人里面冬眠越冬,静止不动,只要有水分就不会死亡;至翌年春季水温回升到15℃左右,又重新出穴活动摄食。
值得注意的是,田螺越冬时的泥底里有机质含量不宜过高,否则易产生有毒物质而影响田螺的越冬成活率。
(3)食性
和福寿螺的食性一样,田螺也是以植物性为主的杂食性螺类,在天然状态下,常以泥土中的微生物、腐殖质、水中浮游植物、幼嫩水生植物、浮游动物残体、青苔、细菌等为食。
因此有许多人认为田螺摄食泥土,这种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它是将微生物或腐殖质连同泥土一起摄食。
在人工饲养状态下,除了进行合理施肥培育天然活饵料供田螺摄食外,还可以投喂糠饼、蔬菜叶、豆饼、麸皮、豆粉、鱼粉、瓜果皮、浮萍、米糠、鱼杂和其他动物内脏。
在高密度的饲养条件下,天然饵料远不能满足田螺的摄食需要,故必须补充投喂人工词料。人工投喂的饲料除了上文所讲述的之外,还可以人工配制专用田螺配合饲料,例如用20%玉米、20%鱼粉加60%的糠,就是田螺最理想的饲料。
田螺的摄食时间一般是晚19时后到次日上午9时为活动摄食高峰期,因此我们在人工养殖时,主要是以傍晚投喂为宜。
田螺摄食时,是用它们的齿舌来舔食饵料,所以投喂固体饵料时,必须将其泡软,方便田螺舔食。
在投饵时,应将鱼杂、动物内脏、肉以及青菜等切细,用米糠搅拌均匀后投喂。
如果发现养殖池中田螺的厣收缩后肉质溢出于外面,说明田螺可能体内缺乏钙质,可在饵料中掺人贝壳类的粉末;如果发现厣深人螺壳内,那么就说明可能是饵料不足而导致的,应及时增加投傅量。
我们在人工养殖田螺时,还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特有的饵料,例如在种植蘑菇的地方,每年都会有大量废弃的蘑菇料渣。这些蘑菇料渣中含有丰富的粗蛋白、粗脂肪和氮浸出物,还含有钙、磷、钾、硅等矿物质,营养相当丰富,因此可以作为一种极好的词料用来喂田螺。
一些地方的经验是,在蘑菇房每次向外出蘑菇料渣时,先捡去料渣中的泥块、碎石、铁钉、碎玻璃等各种杂物,再将它们移放到太阳光下晒干,并用粉碎机粉碎成粉末;然后按占词料量20%~30%的比例,拌人田螺专用词料中投喂。
这样,既可节约饲料,又能促进田螺生长,一举两得。
(4)水质
虽然田螺对环境要求不高,只要有浅水和污泥的地方,都能生长发育,但是在人工高密度养殖时,要想取得更高的养殖产量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对水质还是有一定要求的。
研究表明,田螺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新、pH值为7~8、含氧充足的水域,特别喜欢群集于有微流水的环境中。在水深30厘米左右的地方,田螺的聚集密度最大,因为这些水域水温适当,又含有丰富的溶氧和天然饵料。
在养殖过程中,田螺对水体中的溶氧比较敏感。在正常生活状态下,当水中含氧量高于4毫克/升时摄食良好;当含氧量降到3。5毫克/升时食欲会下降,摄食不良;继续降到
5毫克/升时就开始发生死亡现象。
(5)水域选择
田螺对水域的要求不高,只要排注水方便,经常保持水质清新的湖泊、河流、池沼、水田及沟渠,特别是有微流水之处更佳。养殖时要求水深最好保持在20~30厘米,夏季和冬季为了提高水温,可适当调节水量。
这不仅是田螺生活所需,也有防敌害的作用。
(6)土质
田螺基本生活于土壤肥沃、有腐殖质泥土的水中,腐殖质不仅是田螺的一种饵料,也可供其掘穴避开强光及过高、过低的温度。当干旱时,田螺会将软体部分完全缩人壳内,以厣将壳口封住,然后将螺壳钻人泥土中,借以减少体内水分蒸发;在寒冷期即钻人泥中呈休眠状态,一旦环境适宜时,将头足伸出壳外爬行。
(7)逃逸性
和福寿螺一样,田螺也具有逃逸的习性,它善于利用腹足的吸附力,逆水流而逃往他处,或是顺水流辗转逃走,所以养殖田螺也应注意防逃。
(8)生殖特性
① 雌雄异体:田螺是雌雄异体动物。
雄螺生殖器由精巢、输精管和阴茎组成,精巢位于外套腔的左侧,交配器官包裹在右触手内,其生殖孔开口在右触手的顶端。雌螺一般大于雄螺,雌性生殖器官由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组成。由于胚胎发育、仔螺孕育都在体内进行,故子宫很大。
在繁殖季节中,子宫内孕育着许多不同发育时期的仔螺。
② 雌雄鉴别:区别田螺雌、雄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它的头部触角形态来加以判断。当田螺的头足伸出爬行时,雄螺的右触角较左触角粗而短,向右内弯曲,这个弯曲部分就转化为交接器。
交接器就是田螺的雄性生殖器,在交配时交接器伸入雌螺的子宫内分泌精子。雌螺的左右两触角大小相同,且都是向前直伸的。
另外,还可以从它们的个体上进行区别,同年龄的田螺,一般来说,雌螺个体大而圆,雄螺小而长。
③ 卵胎生习性:和福寿螺不一样的是,田螺是卵胎生动物,它的生殖方式独特,卵在输卵管内受精,在子宫内发育成仔螺,然后将仔螺产出。
④ 繁殖时间:野生条件下,田螺每年的繁殖高峰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生殖初期阶段,每年4~5月份水温在16℃上时开始自然交配产卵;第二个阶段是指6月上旬、8月中旬和9月下旬的三个繁殖旺盛季节,它们会将次年要生产的仔螺孕育在腹中,于次年3~4月份将仔螺产出,之后再进行交配,又在其体内孕育仔螺;第三个阶段就是繁殖后期,田螺的繁殖行为慢慢减弱,一直到10月份结束。
⑤ 交配行为:田螺交配时,雌雄田螺相抱,上下或横转做交配动作。
⑥ 胚胎发育:精子和卵子在输卵管的顶端部位受精,受精卵经过囊胚、原肠期,再经过轮幼虫、面盘幼虫的发育阶段,最后发育成仔螺。
⑦ 产卵:田螺属分批产卵型,产仔数量与种螺年龄及环境条件有关。田螺的初产年龄为1龄,每只每次产小螺约20~30个,4龄以上的种螺可产40~50个,5龄以上的可产50~60个。
从受精卵到仔螺的产生,大约需要在母体内孕育1年时间。
发育成仔螺后,陆续排出体外,两次产仔间隔3~10天。幼螺在水中行自由生活,刚产出的仔螺壳软、白色,此时较易被其他动物吃掉,应注意保护幼螺。随着壳体的生长,螺壳逐渐变硬,颜色变深。幼螺生长至1年左右即达性成熟。
根据生物学家的调查,田螺的后代经过14~16个月的生长又能繁殖仔螺。
(9)寿命
在自然状态的田螺群体中,呈现出“母系氏族”,雌螺往往多于雄螺。据调查研究表明,在100只田螺中,雌螺约占75%~80%,而雄螺只占20%~25%,雌雄比例达到了(3~4):1。
在生殖季节,由于雄螺不但个体小而且比例也很少,为了满足群体繁衍后代的要求,雄螺只有频繁地与雌螺交配才行,所以雄螺的体能和精力受到极大的挑战。因此,雄螺的寿命只有雌螺寿命的一半,雄螺的寿命一般只有2~3龄,而雌螺的寿命可达4~5年,有的雌螺寿命能达到6龄以上。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