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识别范围的基本规定有哪些?
识别危害因素的范围有以下基本规定:①针对常规的、非常规的作业活动。无论是计划检修还是临时检修,都要进行危害识别,做好识别危害因素的安全工作;②针对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包括班组人员、临时到访人员、来现场检查工作的领导等,都要注意是否存在危害因素;③针对作业场所内的所有设备、设施。 包括正在检修、周围正在运行的设备,承包方的设备、工器具等都要识别;④针对周围环境状况。包括作业场所周围的大环境和每一个小作业场所的人、物 和环境,都要纳入到每项的具体作业识别中。
1。2 识别危害因素要考虑的问题
在作业活动中识别危害因素有3个问题要考虑:①考虑有何异常。 分析判断人、设备、现场环境状...全部
识别危害因素的范围有以下基本规定:①针对常规的、非常规的作业活动。无论是计划检修还是临时检修,都要进行危害识别,做好识别危害因素的安全工作;②针对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包括班组人员、临时到访人员、来现场检查工作的领导等,都要注意是否存在危害因素;③针对作业场所内的所有设备、设施。
包括正在检修、周围正在运行的设备,承包方的设备、工器具等都要识别;④针对周围环境状况。包括作业场所周围的大环境和每一个小作业场所的人、物 和环境,都要纳入到每项的具体作业识别中。
1。2 识别危害因素要考虑的问题
在作业活动中识别危害因素有3个问题要考虑:①考虑有何异常。
分析判断人、设备、现场环境状态,看存在什么危险源(伤害源),即存在什么不利条件和异常状态。②考虑会伤害谁或伤害什么。按作业程序一步一步分析、判断异常状态转化时谁(或什么)会受到伤害。③找出触发条件。
分析、判断伤害可能怎样发生,即发生伤害的触发条件可能是什么(材料老化可能发生崩折伤人;工器具、设备、设施有异常,受力后会发生严重后果;厂房、构架老旧,暴雨后现场有坍塌可能;操作程序颠倒、人的行为异常可能因违章带来危害;起吊前物件绑扎不牢会发生掉物伤人或砸毁设备等等)。
要从这些问题中去识别出各种危害因素,这是一项细致工作,要求检修班组的员工及其上一级领导、专工指导班组员工把知识、经验和耐心结合起来,在作业前做好这项工作,千万不能急躁;每周一次的安全日活动就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好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日活动的质量。
1。3 怎样去充分识别危害
(1) 作业前首先要检查准备工作和作业方案是否符合相关法规、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的规定。如果在作业程序中要求注明的规章未注明,作业时就可能存在因作业人员不熟悉、不记得有关规程而违规的危害因素;如果不是经过审批的标准化程序安全作业方案,而是临时拟定的工作程序(即工作步骤),则作业前班长要对程序再审核一次,防止存在程序颠倒或漏项的危害。
(2) 对照《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从中发现这二十五项有关措施是否被疏漏,如果疏漏,可能会因措施不力而成为引发事故的根源。
(3) 重视企业内外同类作业发生过的事故原因。
从中判断本次作业的准备工作是否存在同类的危害因素,这一点说明平时学习“事故通报”,联系本企业、本车间(工地、工区)、本班组的实际多么重要,必须防止同类事故重演。
(4) 对照作业指导书、危险点控制卡中已有的安全注意事项,看是否有遗漏。
要用这4把尺子来衡量危害识别的充分性,一个都不得遗漏,不能搞形式主义走过场。
1。4 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风险评价,即评价识别出的危害因素可能转化成什么性质、什么程度的危险,并确定一旦转化成了事故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全过程。
对不可承受的风险必须优先加以控制;风险控制,即对生产活动中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风险性质和严重程度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控制技术,实施有效控制、管理和监督,及时有效地控制风险,达到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
下面是一个未做好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的例子:2002年初,某单位在一次500 kV线路架线的准备工作中提前放2根千米长的牵引绳时,技术要求2根牵引绳靠近的两头不能连接,因为其上方有110 kV带电线路在运行,存在触电的危害因素和风险,要等到运行线路安排停电放到地面后再连接,以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虽然在现场有监督人员,但是,2根牵引绳靠近的两头在放牵引绳的过程还是被连接了,连接就是危害因素转化成事故的触发条件,结果,2根变1根后的牵引绳在提拉上升准备放到杆塔上的过程中碰到了正在运行的线路(110 kV线路比500 kV 杆塔矮),造成了在一端拉牵引绳的临时工死亡5人、伤3人的重大事故。
这就是作业前没有做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的典型例子。在该案例中,由于技术要求未被作业人员特别是临时工理解(班前会未开好)因此现场监督未起到好作用。可见,识别危害、评价风险并对各种危害因素和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和控制程序, 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安全工作。
2 做好风险控制工作
作业前认真识别全危害因素,准确评价风险性质和严重程度之后,对风险必须采取对应的、有力的控制技术和有效的管理、监督,及时控制异常等危害因素和风险,不使其转化成伤害事故,即全面做好风险控制工作。
(1) 风险控制的决策工作。通过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方法略)以后,可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确定风险控制对策:①对不可承受的风险,必须立即采取措施。为降低此风险不限成本,只有风险已降低时,才可开始作业。
若花费很多、投入的资源已成了企业重负时仍不能降低风险,则必须禁止此项作业。②对严重风险,要采取紧急行动,用强有力的措施降低风险。③对轻度风险,要采取措施,努力降低风险。④对轻微的可接受的风险,加强监督,要确保原有措施的有效性得以维持。
(2) 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应考虑的因素。为控制不同级别的风险,从不可接受的风险到轻微的风险,可按下列顺序选择、采用预防控制措施:①如果可能,用安全产品取代危害品,完全消除危害或危害源;如果不可能,应改用危害性低的物品或产品,努力降低风险。
②考虑将危险源与工作人员隔离。③采用安全技术,包括各种安全防护装置、保护装置,确保投入率和功能完好率,改善控制力度。④将技术措施与程序控制结合起来,提高预防控制措施的有效性。⑤使用好个人防护用品,作为作业人员,必须有保护自己的意识。
⑥编制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计划,包括疏散计划。
(3) 要制定标准化程序安全作业方案。只采取了预防控制措施是不够的。大到一个工程,小到一个作业项目,不仅要在作业开始前做好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并且必须制订程序化的安全作业方案;有的电力企业称为标准化程序安全作业方案,或称作业程序安全控制法,其主要内容和程序如下:①作业项目。
即作业名称,例如:密闭容器内焊接作业。②明确范围。即界定本作业区域,作业人员不得逾越范围干别的工作。③明确目标和指标。即本次作业必须达到的安全目标和为此要在作业全过程执行的、必须达到的各项指标。
④职责与分工。界定本次作业有关人员,包括:工作负责人、焊工、监督人员,准备工作有关的专工、工作票许可人、签发人。有关本次作业的人、财、物、技术等必须落实安全责任要明确。⑤识别全危害因素。包括人员、设备、环境三个方面,过去、现在和未来已发生和将可能发生的危害。
⑥准确评价风险的性质及转化时可能达到的严重程度,并找出转化的条件,即触发因素。⑦把预防措施程序化。按作业步骤,把预防控制措施按作业步骤的顺序编成控制程序,并对作业人员由专工进行预防措施和控制程序的培训,到了现场,工作负责人还要结合现场新情况,开好班前会。
⑧实施作业程序控制。按作业程序写明的步骤和注明的有关法规、制度等要求实施安全控制-管理跟综-现场有效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不符合”(即存在的偏离标准的问题)-跟踪“不符合”的纠正和验收纠正效果-直至实现目标完成任务。
⑨ 分部验收和整体验收。以实现目标作为验收检修任务完成的唯一标准。
(4) 检修中确保人身安全必须做到的“五个一定”。①作业前一定要开好班前会。询问每一个作业人员,做好相应的工作安排,工作负责人要说清楚本次作业任务、作业范围和要实现的目标。
②班前会上一定要结合现场新情况,特别是环境的新情况,详细说明技术要求,当作业人员中有临时工时尤其要结合现场讲清楚,直到临时工都理解、明白。③工作负责人一定要作本次作业风险控制工作的详细说明。指明危害因素和触发条件,强调可能发生的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强调相关规程、规定,明确宣布作业人员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把控制措施和程序落实到人,并签字。
④作业人员一定要认真执行程序。谁违反了程序,同班作业人员要象制止违章一样制止违反程序,因为标准化程序安全作业方案是经过审核批准的,程序就是生命。⑤作业全过程,一定要有现场监督(或安全员、或监理单位的监督人员),监督人员必须尽职、尽责,起到监督及时、正确、有效地好作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