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舞蹈

双人舞《两棵树》体现了什么?

双人舞《两棵树》体现了什么?

全部回答

2017-03-25

0 0
    舞蹈《两棵树》,是1992年杨丽萍为赴台湾访问演出,于临行之 前最后一周创作的,作曲田斗、王西林。该舞蹈创意来自杨丽萍对 自然物象的捕捉与生活情景的深化,作品通过两棵互相缠绕,枝干 相依的树,影射人类携手共进、友爱互助的共同情感,暗喻两个热恋 中的青年男女,相亲相爱、耳鬓厮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呼吸共 风雨的情景,同时借树喻人、以物言情,展示人性的美好,同时讴歌 自然的美丽、爱情的伟大。
    该舞蹈将自然物象的塑造作为作品的出发点,采用傣族舞蹈语 汇,进行作品“树”的形象刻画。例如傣族传统舞蹈中的基本体态 (三道弯特征)与特有的动态语汇,都成了塑造树的形象的动态媒 介。
  为了强调两棵树的动态意象,编导也采用了一些双人舞编舞技 法,例如双人平面造型与空中托举进行作品的编织。  但是作品中没 有刻意遵循一般双人舞编排的规律,例如双人接触磨合与双人合 力、分力、对抗力的运用,而把重点放在两棵树的形象刻画与两个人 形象的塑造上面。
  作品中的双人对比关系是通过动作之间的幅度、 力度与风格性审美之间的对比来实现的。如男性动作的沉稳、雄壮与女性动作的柔顺、纤巧之间的对比,男性树形象塑造的直立、挺 拔、高大、阳刚与女性树形象表达的柔顺、抒曲、小巧、纤细之间的对 比,等等。
    即便是双人接触关系,如作品中模仿树的缠绕与交织,也 是通过手或身体某些局部动作的组接实现的,并没有运用整个身体 进行这种关系的刻画。当然处理这种关系的动态语汇选择非常合 理,以至于作品不但树的形象塑造较为成功,人的形象也刻画得非 常鲜明。
  手臂动作的夸张、变形、抽象、引申,以局部展示整体,以小见 大,同时体现另一个世界,一方面用手模拟自然万物,另一方面用手 表达内心世界,是杨丽萍舞蹈最为独特的地方,也是她最为常用的 手法。  无论在作品《雨丝》还是在作品《雀之灵》中,手臂动作对物 象的刻画、对心象的表述都是这些作品的本质特征。
  该作品中也不 例外,杨丽萍用手表达出两个相互缠绕的树枝,也用手表达空中婆 娑的树叶,用手表达内心世界的激动,同时也用手表达出男女情侣 的关爱。这些都是通过手臂的变化实现的,可谓一手多用,一手多 意。
    其次,上身的左右摆动以及与手臂的配合,也是全作品的重点, 以此刻画营造缠绕拧曲的树的物象特征,同时也体现出东方舞蹈所 特有的曲线型审美与杨丽萍惯用的个性化体态特征。同时,上身、 肩、手臂等局部类似卡通特征的短节奏性运动,也是该作品颇具神 韵之处,一方面它与缠绕柔顺的长线条动作形成对比,另一方面它 也为整个作品的结构设计营造了一种动作段落之间的反差,增添了 作品的可观性与情趣性,耐人回味。
    人物情态一体化,人与自然物糅为一体,用人表现物,用物影射 人,自然景物诗意化,自然景物生命化,自然景物情感化,是杨丽萍 作品的又一个主体特征。该作品也不例外,其中客观与主观世界有 机的结合,人与自然物神奇的转化,以人模拟树,由树隐喻人,类似 《诗经》賦、比、兴的表现手法,在作品中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 时通过这种人物转换的过程升华为一种精神,例如通过对树的刻画 来述说人性的和善,暗喻爱情的美好,等等。这正是作品最深入人 心的地方。舞蹈《两棵树》在台湾演出时轰动了整个宝岛。
  杨丽萍在接受 采访,谈到创作体会时说:我觉得一个艺术家,或一个舞蹈家,决不 能缺少的就是爱——对生活的爱,对自然的爱,甚至对异性的爱。   也就是这样的爱心,促使我编了《两棵树》这样的舞蹈。
  傣族这个 民族,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地方,生活中处处都是舞蹈,无论是在挑水 的时候,还是姑娘小伙在谈情说爱的时候,都是一种舞蹈。姑娘小 伙的爱情,就像河边的两棵树互相摆动,互相缠绕,或是像青藤缠绕 着大树,这些都是我创作《两棵树》的灵感。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舞蹈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舞蹈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