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奶牛生产力的因素有哪些?
奶牛产奶性能及奶的品质受遗传因素,如品种与个体;生理因素,如胎次、体格大小、配种年龄、产犊间隔、疾病等;外界环境因素,如营养水平、挤乳技术、温湿度等方面的影响。除遗传因素外,其他因素都与管理有关。 正常牛奶的成分大致是稳定的,人们可根据其成分含量来辨别质量的好坏。但奶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变动,其中脂肪变动最大,蛋白质次之,乳糖的含量则很少有变化。牛奶各种成分的含量如下:水分86%-89%,蛋白质2。 7%-3。7%,干物质11%-14%,乳糖4。5%-5。0%,脂肪3%-5%,无机盐类0。60%-0。75%。0。品种不同品种间产奶量的差异很大,这是由遗传而来的因素。这一差异...全部
奶牛产奶性能及奶的品质受遗传因素,如品种与个体;生理因素,如胎次、体格大小、配种年龄、产犊间隔、疾病等;外界环境因素,如营养水平、挤乳技术、温湿度等方面的影响。除遗传因素外,其他因素都与管理有关。
正常牛奶的成分大致是稳定的,人们可根据其成分含量来辨别质量的好坏。但奶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变动,其中脂肪变动最大,蛋白质次之,乳糖的含量则很少有变化。牛奶各种成分的含量如下:水分86%-89%,蛋白质2。
7%-3。7%,干物质11%-14%,乳糖4。5%-5。0%,脂肪3%-5%,无机盐类0。60%-0。75%。0。品种不同品种间产奶量的差异很大,这是由遗传而来的因素。这一差异因素与人的选择有关。
根据美国统计,各品种牛的产奶量(二次挤奶,365天)为荷斯坦牛6333千克、娟姗牛4024千克、爱尔夏牛5050千克。不同品种间在产奶量上差异很大,其中以荷斯坦牛产量最髙,但乳脂率低。娟姗牛产奶量虽低而含脂率高,这也属品种特点。
奶牛品种是决定牛奶不同组成的最主要条件。不同奶牛品种所产牛奶的组成有一定差异。如娟姗牛蛋白质5。14%、脂肪5。04%;荷兰牛蛋白质3。15%、脂肪3。45%。1。个体不同个体产奶量不同。即使同一品种内个体差异也很显著,甚至大于品种间的差异。
如荷斯坦牛个体间产奶量可能为2000-27000千克,含脂率可能为2。6%-6%。个体间的差异是选育工作的基础,选择优良个体是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手段。同一品种的奶牛,即使在同样饲养管理条件下,奶牛个体之间奶的组成也有所不同。
其主要原因是受遗传所影响,但其差别没有品种间的差别显著。3•年龄与胎次假如乳牛以7-8岁(第5-6胎)时产奶量为100,初产母牛一般产奶量仅能达到60%-70%。随年龄、胎次增加,乳腺发育增大,产量也逐步增大。
达第8、9胎次时产奶量降低,产量仅能达到5-6胎时的70%-80%左右,但这一规律也受乳牛成熟早晚与饲养条件影响。早熟的牛只高峰期来得较早,但也较早地下降。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可以保持较缓慢的下降。
乳中的脂肪率则有与产奶量呈负相关的趋势。一般在乳量上升期含脂率略有下降,当乳量下降时,含脂率有可能再度上升。母牛随着年龄的增高,其产奶量及乳脂量也增加,至5-7胎达最高点,但含脂率没有显著增加的倾向。
4。体型大小乳牛个体间产奶量虽有差异,但通过大量统计证明,体型大小与产奶量之间也有关系。一般体型大,消化道容积大,食量也大,泌乳器官也大,故产奶量较高。在一定限度下,每100千克体重可能相应增产牛奶1000千克,但超过一定限度时,并无明显增加。
如黑白花奶牛体重在选择中一般以600-650千克较好。过大的体型在产奶、伺料消耗及饲养管理操作上并不有利。因为体重过大,并不一定产奶就多,而且奶牛体重过大,不仅所需维持伺料相应增加,其所占牛舍面积相应较大,故并不合算。
5。初产年龄与产犊间隔初产年龄过早,不仅影响当次产乳,而且影响个体发育,从而影响终生产量。初产过晚则影响终生胎次,这样不仅减少了产奶量,而且减少了犊牛的出生头数,在饲养成本上是不合算的。所以在乳牛业中掌握乳牛初产年龄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应掌握乳牛体重达成年70%左右配种,24-26月龄第一次产犊较为有利。但由于各地气候条件与营养水平很不相同,具体配种产犊时间则应灵活掌握,个体牛之间也须视具体情况而定。母牛初产后,应保持一年一犊。
一年中有10个月的产奶期,这样母牛的一生可多次出现泌乳高峰,无论对产奶与获得犊牛都十分有利,无谓的延长产奶期,虽获得当前利益,实则得不偿失,故母牛产犊后应尽量使其在60-90天内再度受孕。6。
饲养与管理奶牛泌乳能力的遗传力仅为25%-30%,其余为饲养管理因素。饲养管理的内容很多,在饲养中,丰富的营养、日粮合理的搭配、精心的调制是产奶的物质基础。事实证明,同一品种乳牛,在不同牧场饲养,其产奶量差异很大,这固然与选择有关,但大部分原因乃是饲养管理的差异。
高产母牛营养需要较多,但完全靠精料满足需要往往效果很差,长期高度精料型饲养易发生胃肠病、代谢病和难孕等疾患。低产牛过度丰富伺养,则牛体过肥,反而影响产奶量并发生难孕及难产等。高质量的粗伺料乃是提高产奶量和含脂率的基础。
个体牛对伺养水平反映并不一致,在执行饲养标准中照顾到个体特点,乃是饲养技术的重要措施。采用适宜的饲料喂奶牛可以提高产奶量和奶中干物质含量,但对乳脂及其他成分影响不大。特别是喂含蛋白质丰富的饲料时,产奶量增加,但对牛奶的组成没有影响。
如多喂大豆之类的饲料,乳脂有增加的趋势,但这种影响是暂时的。通常情况奶牛瘤胃产生挥发性脂肪酸比例较高时,牛奶中含脂率也随之升高。精料比例过高,粗料比例下降,这时瘤胃中乙酸比例下降,乳脂亦下降,所以粗料比例应不低于日粮总干物质的40%,粗纤维应不低于15%-17%。
长期喂料不足的奶牛与充分喂料的奶牛相比较,喂料不足的奶牛不仅产奶量显著降低,乳脂率也下降。如奶牛长期营养不足,恢复营养后其奶中大部分成分可以达到原来水平,但奶中蛋白质含量很不容易完全恢复。乳牛经常刷拭、修蹄、运动、按时挤奶是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
这些环节都是保证牛体健康、促进血液循环的措施。只有健康的乳牛才能保持旺盛的采食量和大量产奶,健康状况不佳、瘦弱和干乳期不足的牛只,产奶量下降,即便有一时的高产奶量也不会持久。7。季节与环境温度气温高低对牛奶的组成有很大影响。
牛奶的组成随季节而异,通常在夏季乳脂率较低,牛奶中的干物质含量较低,冬季有升高的倾向。我国的奶牛,北方比南方的奶干物质含量高,脂肪的含量也是如此。气温在4-21丈范围内,环境温度对奶牛产奶量及奶的成分几乎没有影响。
在21 的气温下,奶牛产奶量逐渐减少,乳脂率降低。气温达27以上时则产奶量降低更为显著,无脂干物质通常会下降。据报道,气温从10丈升高到29T,乳脂率平均下降0。3%,气温从6月份平均22。2丈上升到7、8月份26。
4和27。5,乳脂率从3。13%降低到3。03%。如果温度继续上升到29,由于泌乳量急剧减少,乳脂率却相应上升,总固形物、乳糖等减少。南京、上海地区气温从4。4丈上升到35T,非脂固形物平均从8。
26%下降到7。58%,其中酪蛋白从2。26%下降到1。81%,在27t,相对湿度80%或气温32。2℃,相对湿度50%时,非脂固形物的含量显著下降,乳脂含量也减少。持续的湿热天气影响牛奶质量。
8。泌乳期乳牛自产犊后产乳开始直至干乳期间称泌乳期。在一个泌乳期中,奶的产量和成分是有变化的。根据泌乳期中不同阶段将乳分为初乳、常乳和末乳。一般产犊后7曰内产的乳称初乳,其中成分和性质与一般牛奶差异很大。
初乳中蛋白质含量很高,常为一般奶的数倍。乳蛋白质中的乳白蛋白和乳球蛋白含量特高。而初乳中乳糖含量则低于常乳。初乳的酸度很高,加热时常自行凝固,因其成分差异和加热后凝固,按规定1周内的初乳不能进行加工或饮用。
但由于其成分的浓度和含有幼犊所需全部营养物质和抗体,故是幼犊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初乳随挤奶次数增加逐渐趋于常乳。一般1周后的牛乳在外观、成分及理化指标上趋于稳定。由此时直至进行干乳前所产的乳称“常乳”。
常乳是饮用及加工的原料。实际上,由于受伺养管理、气候条件、各泌乳月份及泌乳量等因素影响,一般奶的产量和成分也有一定差异。由于这种差异较小,不引起饮用者的异常感觉,故称常乳。初乳中除乳糖含量较低外,其他干物质含量均比常乳高。
乳牛在进行干乳时所产的乳,其成分又有变化,如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增加,乳糖减少,酸度下降并具有咸味,因此也不适于加工,但这种乳的成分和性质差异大,是否可以利用,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乳牛在泌乳期的产奶量上也有很大差异,一般都呈规律性的变化。
即开始几天产量较低,随产后身体和生殖道的恢复,产量不断增加,约在20-60天出现高峰。一般高产母牛高峰来的较迟,反之,低产牛大都在20-30天即可达到高峰。一般牛的产量在高峰期可能停留一段时间,良好的高产牛高峰期可达2个月左右,一般多维持1个月左右即开始缓慢下降。
良好的乳牛下降缓慢,月递减率一般在7%以下,低产牛则往往在9%-10%甚至更高。当母牛怀孕达5个月时,孕牛产乳下降较快,而未孕牛则下降较慢。这种根据牛的产奶数量高低以曲线表示称为泌乳曲线。下降过剧或多峰曲线则是不正常的曲线。
泌乳曲线是鉴定乳牛的一项指标,也是改善饲养管理的一种依据。9。挤奶技术挤奶技术与产奶量、含脂率关系甚为密切。合理的挤奶应当使乳牛早有挤奶准备,即先以温度较高的热水擦洗乳房,并加以按摩,使乳牛产生排乳反射,当乳房变硬产生放乳反射时,应集中精力立即挤奶。
挤奶员应随乳牛泌乳速度加快挤奶,因为促使乳牛放乳的催产素在乳房中作用时间很短,仅数分钟,如能较快将奶挤出即可获得较多牛奶。但所谓加快挤奶,并不一定是加快动作,而应表示在单位时间内挤奶的数量上,关键是能以手力阻断奶汁回流,而以握力每次将乳头腔中奶量完全挤出。
每次挤奶要将奶完全挤净。乳房中积存的奶不仅不能成为下次挤奶量的积存量,而且对奶的分泌来说是一种阻碍,影响了泌乳速度,对挤奶量来说也是一种损失。此外,奶挤不净,容易造成乳房炎。10。挤奶次数与挤奶间隔奶是在两次挤奶之间形成的,其形成在挤奶后的1小时内最快,以后逐渐变慢。
使乳房内压较小甚至排空,对奶的形成有利。一般3次挤奶比2次挤奶可多产奶16%-20%,而4次挤奶又较3次挤奶提高10%-12%。实际生产中,挤奶次数应当根据工人和奶牛的休息及喂牛次数和奶牛能在营养物质方面得到补偿为度。
一般高产牛和初产牛挤奶次数可以加多,以促进泌乳机能发挥。目前西方国家劳力紧张,多执行日挤2次,我国多数牧场则日挤3次。挤奶次数过多不仅对工人休息和学习不利,在经济上也往往得不偿失。基于以上原理,在决定挤奶次数时,挤奶间隔应尽量均衡。
只有照顾到工作时间安排、工人休息和学习,才可适当调整打破完全的均衡,使其中有一段时间略长。如3次挤奶中有2次各相距7小时,另一次相距则为10小时,但一旦建立起来的挤奶时间次序不可轻易改变,无规律的挤奶对生产是十分不利的。
在同一次挤奶中,牛奶成分并不是均匀一致的,特别是含脂率在挤奶初期乳脂含量很低(1%左右),随后逐渐增加,到挤奶结束时乳脂含量最高(10%左右),差别很显著,这和乳脂的物理性状以及乳脂肪球凝集在乳腺泡内有关。
一般开始时挤的奶总干物质为10。67%,挤奶结束时的奶总干物质为14。86%;但蛋白质与无脂干物质含量没有多大变化(3。48%)。上海第六牧场试验记录了挤奶过程中脂肪含量的变化,当牛奶挤出量为:1-3千克、3-7千克、7-9千克、9-10千克时,其乳脂率分别为2%、3。
1%、3。8%、5%,最后一把奶为6。2%。如每次挤奶不净,必将导致平均含脂率下降。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