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科学的定义\发展观的定义\科学发展观的定义?
1。科学
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 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香港创业学院院长张世平:即分类的“知识”、“学问”]。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 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也就是五四运动时期提出的“赛先生”。
一般人们多是从这样几个角度来理解和使用科学一词:
(1)科举之学。 宋 陈亮 《送...全部
1。科学
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
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香港创业学院院长张世平:即分类的“知识”、“学问”]。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
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也就是五四运动时期提出的“赛先生”。
一般人们多是从这样几个角度来理解和使用科学一词:
(1)科举之学。 宋 陈亮 《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
”
(2)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人们必须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有科学。” 公刘 《太阳的家乡》:“这种悲惨的情况,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根本问题是要办教育,叫人们接受科学。
”
(3)特指自然科学。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白吃,白喝,白住,研究科学,研究美术,研究文学,研究他们每个人所喜欢的,为 中国 ,为人类谋幸福。”
(4)合乎科学的;合理的。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我不相信恋爱是如此的理智,如此的科学。
” 柯岩 《奇异的书简·船长》:“多么精细,多么科学!完全是科学家的逻辑!”
所以,这里你要谈到的“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一词应取其最后一个意思来作用,也就是作为合理的,并且它在应用之时,总被人们赋予褒义色彩。
在当今我们的语言应用中,中文的“科学”常常等同于“正确”,特别是在政治中,不科学则可能意味着不仅不正确,可能带来反科学、反动的引申义。
2。发展观:
(1)观:对事物的看法、认识,如:~点、~念、世界观人生观。
观点是指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
观念一般指思想意识、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形象或关于某方面的认识和觉悟。
(2)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要求以及方式和途径等问题的总体看法、根本观点及其思想意识。
3。科学发展观:是指合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有关发展的总体看法根本观点及其思想意识。个人认为其根本在于合乎人的理性与情感。
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解决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所以它是一个理论的体系,其中要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自2003年10月后,在中国科学发展观已经是一个专有名词了。也就是上面两位已经提到了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在国际上,“发展”是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产生的专门术语。
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民族民主运动的空前高涨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广大的亚非拉国家获得了独立。这些国家为了振兴本国经济,消除贫困,重新确立自己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真正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普遍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
相对于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0%,占全世界国家和人口的80%,发展作为第三世界的迫切问题被提上联合国的议事日程。联合国先后于1960年开始,以每十年为一个规划期,先后提出“第一个发展十年”、“第二个发展十年”和“第三个发展十年”的国际发展战略,遂使发展研究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发展研究成为了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这些被统称为发展理论的新兴学科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一词成为了国际生活中的通用术语。
二战后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改变国家经济落后的面貌,迅速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了这些国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这种情况必然使发展经济学成为了发展理论产生和研究的基础,因此,发展理论中的“发展”一开始主要是指经济意义上的发展。
1956年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成为了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刘易斯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认为发展即“总人口人均产出的增长”。这种观点在当时颇具代表性,这表明那时发展经济学家还没有把“发展”与“增长”两个概念区别开来。
他们认为: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就是经济增长问题,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就在于工业化程度不够,经济馅饼不大;而加快工业化的步伐,提高工业化的程度,把经济馅饼做大,就会导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由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联合国倡导的“第一个发展十年”计划(1960—1970年)遭到失败,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发展目的,相反却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公,社会腐败,政治动荡。
所以,这种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观点,被人们称为“有增长而无发展”,受了普遍批评,并在此后的实践中被人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推进。一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发展是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广泛的社会变革过程。如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指出:“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
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其他更广泛的方面。因此,应该把发展看为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美]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页)二是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反思把发展视为经济增长的观念,提出了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思想。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正式提出,发展必须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三是把发展的视角从“物”转向“人”,转向人的需求的满足和人的发展,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人才是发展的最高要求,人的发展重于物的发展,人类的选择远远超出经济福利,发展应坚持以人为中心。
科学发展观所理解的发展,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信息化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是在生产力变革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对中国而言,也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所谋求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统一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进步的发展;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发展;是紧跟科学革命潮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的发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形成:个人理解一点+粘贴一部分
参与文献:
1。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主任、教授庞元正:什么是发展观所说的“发展”?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汉典
3。百度。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