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划一制度一词有着怎样的故事?

划一制度一词有着怎样的故事

全部回答

2017-06-08

0 0
    划一制度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 之咸阳,销以为钟鐮,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 同文字。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前,列国诸侯向来就没有一个划一的制度。不说别的,就拿交 通来说吧,各国都有车马,主要的地方都有通车马的道路,可是道路有宽有狭,车辆有 大有小。  各地方的车只能够在自己的地方行驶,但要在三十六郡的道路上都能很快地行 驶,可就办不到了。
  要是秦国的兵车不能立刻开到每个郡县,这么多城怎么管得住呢? 秦始皇就规定车轴上两个车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尺。车的大小规定好了,道路自然就 得修一修。这就是说,三十六郡都应当有一定宽窄的“驰道”。
    这样,一面改造车辆, 一面赶修“驰道”。天下三十六郡都修起驰道来,从咸阳出发,北边通到燕国,东边通 到齐国,南边通到吴国、楚国,甚至湖边、海岸上都修了驰道。驰道宽五十步(秦以六尺为一步),每隔三丈还种上青松。
  天下已经统一,各地方不再打仗,所有的兵器都收 集到咸阳来,铸成了十二座很大的铜像(古文叫金人)跟好几个大钟。  各地方不打仗, 原来士兵的一部分变成了修路的人。改良交通这件事,很快地就办到了。
  交通一方便,商业跟着就发达起来了。商业一发达,麻烦的事又多了。除了秦国以 外,各地方的尺寸、升斗、斤两全不一样,怎么做买卖呢?比方说:东郡的一丈絹到了 南郡一量,才合八尺;三川郡的一斗大麦,用钜鹿郡的斗一量,倒多了一升;南阳郡的 十斤腌肉,到了九江郡,才够八斤四两=各地方的买卖人必须来回地折合计算,要不然, 就得带着好几十种不同的尺、斗、秤,才能做买卖。
    那时候,中国早已出现了不少工商 业者聚会在一起的大城市,像咸阳、洛阳、临淄、定陶、邯郸、大梁、寿春等。在这些 大城市差不多什么东西都能买到,比如说北方的马、牛、羊、大狗;南方的羽毛、象牙、 犀牛皮、油漆颜料;东方的海鱼、食盐、西方的皮革、毛织品等。
  又因为手工业的发达, 农民自己不打铁,不烧窑;工商业者自己不种地,不养蚕,也随时可以买到粮食和布帛, 甚至绣花的丝织品。  全中国工商业的发展,为了通商的方便,也要求有个统一的制度。
   秦始皇就规定全国一律的度、量、衡,禁止使用旧有且杂乱的度、量、衡。这么一来, 全国的老百姓可就方便得多了。交通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度、量、衡的统一。可是还有一件多少年来最难办的事情, 也必须有个妥当的改革办法,才能叫三十六郡的官长、百姓,彼此都能交往和了解。
    那 就是语言和文字。中国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了。比方说, 夏朝人还把东部的人当成夷族,就是所说的“东夷之人”;商朝人把周人当成“西夷之 人”。这些“东夷之人”和“西夷之人”全都变成了中国人,中国的民族已经够杂的了; 还有南方的群蛮、百濮,北方的匈奴,辽东的东胡和西方的西戎等好多个部族。
    这么多 人合成了一个国家,当然各有各的语言。那时候,各地方虽然都有“方言”,可是已经 有了一种比较普通的互相可以听得懂的语言,叫做“雅言”,如同书面官话。这种雅言 老百姓不怎么听得懂,可是各国的大夫和读过书的人都能够听懂。
  秦始皇就把这种雅言 作为正式的语言。可是口头的雅言写在书面上应当用哪一种文字呢?秦始皇决定采用比较方便的书 法,规定为正式的统一文字,其余各地写法不同的文字,也跟那些杂乱的度、量、衡一样, 一律废除。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