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生活 生活常识 发酒疯是什么心理病

爱情心理是什么?

爱情心理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16-08-06

49 0

     “情人眼里出西施”是一句流传非常久远的俗语,至少在宋代就已有文字 记载。《复齐漫录》云:“ ‘情人眼里出西施'鄙语也。山谷取以为诗,其 《答益公春思》云:‘草茅多奇士,蓬荜有秀色。
  西施逐人眼,称心斯为得。”’ 在一般场合,这句俗语是说人们对自己所爱的人,即使她不漂亮或很不漂亮, 也会觉得她无处不美。  这种奇怪的心理现象,很像美学中说的“移情作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观堂先生是在说词的境界,但他在无意中也启发我们意识到情人眼中的“西 施”,是着上了我们主观的色彩之后才由“南施”、“北施”甚至“东施”变成 的。
    同样,对于妇女来说,一旦带上了主观的色彩,她也会“情人眼里出潘 安”的。 为什么情人眼里会出“西施”?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大多数 青年在朦胧之中开始堕入爱河的时候,他们并不是盲目的。
  虽然在熟悉和不 熟悉的异性中还没有特定的对象,但可以肯定,她或他早已在心中勾勒好了 那位白马王子或美丽的公主的基本轮廓。  当这种基本轮廓与现实中的某一男 子或女子基本一致时,他或她就会无视对方相貌上的不足。
  这种基本轮廓的 形成大致要受几方面的影响。首先是个人气质的影响。如果男女双方气质的 基本点和许多方面是相同的,那么根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原理,两人会 无视地位、财富、相貌、年龄等等的差异,只要客观条件允许,他们就会把 对方视为意中人。
    《红楼梦》第三回写宝、黛相见时的场面很能说明这个问 题。当时,黛玉刚进贾府,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声,丫环进来笑道:“宝玉来 了!”在此之前,黛玉早就听母亲说过:二舅母有个儿子,“顽劣异常,极恶 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进府后王夫人又特意 关照:宝玉是家中的“混世魔王”,“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 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直到宝玉出场之前,黛玉所了解的是一个面目可 憎的宝玉。  但是当他们的目光第一次对视的时候,两人相同的气质特征通过 无可名状的渠道传达给对方,从而使双方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两颗纯洁的 心在刹那间一下子被拉近了,而爱情的种子也此时播入了他们的心田。又如, 俄国诗人普希金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在未 识奥浬金之前,已在心目中有了类似奥涅金的意中人形象。
    她深信:“你在我 的梦里出现过,虽然看不见,你我已经是亲爱的人,你奇异的目光使我苦恼, 你的声音在我的心灵里,早已响着了。……”所以,当她第一次见到奥浬金 时,立即感觉到“你一进来,我立刻就知道了”,以致情不自禁地对自己说: “就是他! ”这种纯情少女的一见钟情,看似荒谬,其实是完全可以从双方气 质上的相同和相异之点去推考其原因的。
     其次社会与家庭风气的影响。东汉以“举案齐眉”著称的孟光待字闺中 时,久闻贫士梁鸿的高风亮节,心里久有爱慕之情。三十岁时,父母问她: “我们帮你认了好几门亲事,你都看不中,这到底是为什么?”孟光答道:“欲 得贤如梁伯莺者。
  ”梁鸿得知后就娶她为妻。为什么一位家境不错的姑娘会爱 上一个从未见过面的穷书生?这是因为东汉以“孝廉”取仕,凡能恪守传统 伦理道德的人,经世家大族的推荐,就被举为孝廉,因而有被任命为“郎” 之类的官职的可能。
    正由于东汉皇朝对品行的重视,以致整个社会就形成了 注重个人品德的风气。正是这种社会和家庭风气的熏陶、浸染,才使孟光把 梁鸿视为理想的楷模。 其三,少男少女的意中人形象,有的是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揉合,有的是 银屏人物的揉合。
  例如,在封建时代,《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等戏 曲、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曾是许多被禁锢在深闺中的少女心目中的“偶像”。  她 们既爱张生的大胆,又爱柳梦梅的温柔,也爱贾宝玉的“痴情”。
  她们的意中 人是一座能“兼三者之长”的偶像。对于现代的少男少女来说,他们与外界 异性接触的渠道和机会是古人所没法想像的,因此,他们所期待的异性角色 往往更为多样。一般说来,少女期待的“白马王子”须英勇刚强,果敢有力, 同时又不失幽默风趣的性格、潇洒自如的风度和宽宏大量的胸襟,就像曰本 影星高仓健和法国影星阿伦•狄龙所扮演的影视角色。
    反之,纤弱无力、脂 粉气十足、言行呆板拘谨、气量很小的男子就很难博得众多少女的欢心。反 之,男子心目中的理想伴侣应该是温柔文静、脉脉含情、既会体贴丈夫又会 持家理财的少女;而言行粗放、性格倔强的少女往往会失去她作为女人对男 子所具有的那种特殊的“魅力”。
  早在《易经》中古人就已基本上具备了这种 观念:女子属阴,男子属阳;阴则与柔相配,阳则与刚相配。  在这些含义深 遂的语句背后,事实上已经包含了男女在社会上扮演着的不同的角色,他们 应该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的认识。
  由此推论,一个人如果没有扮演好他的 “性别角色”,缺乏“阳刚之气”或“阴柔之气”,那他或她就不是最普遍的异 性理想的配偶;在婚姻完全自主的现代社会,这种人的择偶要比出色地扮演 了“性别角色”的男女较为困难。
     其四,家庭中异性成员的风度、人品、才学会对择偶标准的形成产生 影响。如果一位少女从一位青年的学识渊博上看出了她父亲的影子,从他 的言行举止上看出了她长兄的影子,又从他的性格特征上看出她二哥的影 子,那么她会在众多的“候选人”中更倾向于把彩球拋向这位青年。
  东晋 时,那位“淝水之战”的最高统帅谢安,有一次在一个下雪天把子侄们叫 到跟前,同他们一起讨论诗文的原理和技巧。  这时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 勃勃地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谢朗应声回答说:“撒盐空中差可 拟。
  ”站在一边的侄女谢道韫马上更正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开 怀大笑。后来,人们便以“咏絮之才”来形容女子卓越的文学才华。然而, 谢道韫后来嫁给王义之的儿子王凝之,她对这门婚事却一直很不满意。
    有 一次道韫回娘家,很不高兴,叔父谢安便劝解说:“王凝之是王义之的儿 子,论人才也不算差,你为何这样不满意?”道韫答道:“我们这一家子, 叔父中有谢据这样的人才,堂兄弟中有谢韶、谢玄、谢渊,同他们相比, 王凝之算得了什么? ”由此可见,谢道韫心目中的理想伴侣,是以她的父兄 为蓝本设计构思的。
    当她发现丈夫的才情比不上他们时,就自然会产生痛 苦和失望之情。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而择偶的标准是否正确又是婚姻圆满和家庭幸福的 先决条件。 从历史上看,择偶的标准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同 时也是人类对婚姻与家庭质量的要求从初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在对偶婚时 期,人们择配只重视亲属关系。例如早在古时期,中国人就已把“男女同姓” 视为大忌,因为在当时人的观念中,结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繁衍子孙,增 加劳动生产力,而同姓结婚会导致“其生不番”(见《左传•喜公二十三年》) 的结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择偶的标准中渐渐加人了财产、地位、品德、相 貌等因素。  在现代人看来,财产与地位不过是外在的因素,可变性极大,因 此往往对其颇多非议。但是在当时那个等级分明的社会,这两者必然是择偶 标准中的重要条件。
  我们即使撇开“父母之命”的本意不谈,仅就男女双方 本身的需要来看,财产与地位也是不可不加考虑的。因为,当时的少男少女 不像我们今天的青年人,可以有跨越几个社会层次的交游;尤其是古代的女 子,连最基本的社交自由都没有。
    所以,在这种“全封闭”的环境中培养起 来的青年人,一般来说,只会具备同他或她的家庭相一致的价值观、审美观、 生活方式和情趣;而如果让两个价值观等完全不一致的男女硬凑合在一起, 他们会感到幸福吗?就像薛宝钗和林黛玉,她们难道会去爱焦大或者刘姥姥 的儿子吗?总之,财产与地位的是否相配被封建时代的人视为择偶的重要标 准,这里有其必然的一面。
    但是,在此同时,也不知有多少青年男女的纯真 的爱情,被财产与地位画出的鸿沟判处了死刑。 历史进人近、现代以后,择偶的标准更趋复杂化,如,家庭情况(经 济的和文化的)、身高和相貌、文化和修养、职业和收入、籍贯和信仰、性 格和品德、爱好和习惯、国籍与民族等等,都被列入了必要考虑的条件。
     从理论上讲,最理想的意中人应该具备上述各方面的条件,而事实上这是 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对上述条件作一分析,那么,家庭情况、文化和修养、职业 和收人、信仰、爱好和习惯都可归入“可变条件”之列。
  由于这些条件是 变的,我们可不必对其过分执着,更不能视为必要而充分的条件。  譬如, 某女士正当妙龄,虽说不上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但百里挑一 是毫不夸张的。。于是,凭着这份姿色,她终于嫁给一位家财万贯、自己身 居大公司要职的“白马王子”。
  但是,婚后不久,大家因股票暴跌而濒临破 产,丈夫经受不住突然的打击,便沉湎于酒色以排遣愁闷,不料就此因心 绪不佳而严重渎职,只好进入一家小公司屈居“办事员”。  短短几个月之 中,某女士眼里支撑婚姻的两根“台柱”垮了,于是这场婚姻只好就此 “收场”。
  显而易见,把“可变条件”视为婚姻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这种 婚姻的基础是极其脆弱的,就像一^幢建造在海滩上的楼房,流沙一'动,基 础全毁。另一方面,把“可变的条件”视为必要的条件也是不妥当的。  譬 如,某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温柔、贤惠的少女,从感情上来说,他感到 她是自己最理想的伴侣,但当他考虑到对方在文化和修养、爱好和习惯等 方面同自己的理想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之后,就断然斩却情丝。
  殊不知,文 化水准可以通过读书学习来提高;修养可以在婚后的家庭生活中通过潜移 默化的影响来增进;爱好和习惯既可以男方向女方靠拢,也可以女方向男 方靠拢,即使各执己见,也无伤大雅,反而会给生活增加乐趣。
    某男士也 许从此再也不会遇上一位与他这样般配的姑娘了。 与“可变条件”相对,身高和相貌、性格和品德相对而言可归入“不 变条件”。其中,身高和相貌又是可称为“次不变条件”,因为,身高和相 貌的缺陷,会随着双方感情的增进而在感觉上得到弥补:“情人眼里出西 施”,说的就是这种心理现象;再则,人的相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巨 大的变化,永葆青年人光彩照人的容貌和苗条潇洒的体型永远只是人们美 好的愿望。
    唐代诗人李白的《妾薄命》诗云:“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可见,古人也早就认识到容貌是不足为婚姻之依据的。但是,身高和相貌 毕竟又是基本不变的条件,如果在恋爱期间对方的相貌始终没有引起自己 感官上的愉悦,而对方的身高又始终使自己深感缺憾,那么,一般来说, 这段恋爱经历最好还是不要勉强维持下去,因为,你的爱情之强烈与深沉 的程度还不足以压倒你对对方相貌缺陷的不满之情,凑合成婚只会在你们 的夫妻关系中留下隐患。
     在所有择偶条件中,性情与品德也许是最不容易改变的条件了。人们到 了求偶的年龄,一般来说各方面的素质已基本定型,不会再有大的改变。对 于性情来说,理想的夫妻性情可以归纳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夫妻双方的性情 属于同一类型,或内向含蓄,或外向奔放,或粗疏,或细腻,均呈同一趋向, 可称之为“一致型。
    ”另一种是夫妻双方的性情属于不同的或相反的类型,但 能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可称之为“互补型”。男女双方性情的一致和互补, 都能使婚后的生活和谐美满。至于品德,谁都会把它放在毋允置疑的重要地 位。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具体的异性面前,往往并非如此。西方有一句谚 语,叫“热恋中的男女都是瞎子”。  是说恋入们会对对方的某些显而易见的情 况(包括极明显的缺点)熟视无睹。不仅如此,有些恋人还会把对方的缺点 误认为是优点,或者把某些对方在同其他人的交往中的表现出来的缺点甚至 不道德的品质,误认为是“单向性”的-H对外不对内,殊不知,任何缺点 或不道德的品质都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多向”的,只不过由于 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才没有完全表现出来罢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婚姻问题 上历来主张“重德不重貌”。四大美女-一一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中有 三人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破亡或夫君的杀身之祸,这不能不说是为了突出“重 德不重貌”的信条而作的刻意安排。
  在择偶的标准中,尤其强调“德”的重 要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个特征,对维护家庭结构的稳定无疑是有利的。   当然,“德”的要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作相 应变动的社会价值标准。
   总之,择偶标准是一个综合的标准,+时就像苏东坡说的“不识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会既不知自己底需要什么5又不知对方到底 有什么。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平心静气地#自己作一个全面、彻底的了解, 先搞清楚自己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在具体的择偶过程中;既要避免“苟合 成婚”,又应切忌“理想化”和“模式化”。因为你心目中的那个“意中人 或许在这个世界上就从来没有存在过,而I今后也不会出现;如果你一旦 钻入“牛角尖”把择偶标准定得太高或掌握得太死,那么你的婚姻就不会 是一帆风顺的了。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生活
生活常识
美食/烹饪
起名
服装/首饰
美容/塑身
购物
购车养车
家电
礼节礼仪
家居装修
保健养生
交通出行
婚嫁
购房置业
育儿
生活常识
生活常识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