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者为何总被管理者无视?
作为世界一流商业学者协会,管理学会有着1。8万多人的成员,覆盖全球104个国家,能被这样的学会期刊批评也可以算是一种荣耀吧。
我不是唯一受到批评的。该学会《学习与教育》期刊(Learning & Education)上登载的一篇文章,把矛头对准了好几个持有以下见解的人:商学院进行的研究与商业毫无干系。
贾康:宏观调控应注重理性“供给管理” 对抗通胀需多策并举
吴智钢:通胀预期助推股市 毛建国:国际会议须防招商引资病 叶檀:用工荒是大好事 王陈天韵:房产税应加快全国推开 张望:商品房将淡出投资品市场 丹一:德国工商界拒绝女性? 福州店家揭秘移动充值卡逃税手法 我的文章...全部
作为世界一流商业学者协会,管理学会有着1。8万多人的成员,覆盖全球104个国家,能被这样的学会期刊批评也可以算是一种荣耀吧。
我不是唯一受到批评的。该学会《学习与教育》期刊(Learning & Education)上登载的一篇文章,把矛头对准了好几个持有以下见解的人:商学院进行的研究与商业毫无干系。
贾康:宏观调控应注重理性“供给管理” 对抗通胀需多策并举
吴智钢:通胀预期助推股市 毛建国:国际会议须防招商引资病 叶檀:用工荒是大好事 王陈天韵:房产税应加快全国推开 张望:商品房将淡出投资品市场 丹一:德国工商界拒绝女性? 福州店家揭秘移动充值卡逃税手法 我的文章刊登在2008年的一个专栏上,标题是“企业为什么无视商学院”(Why business ignores the business schools)。
我说,就研究者与从业者的脱节程度而言,哪一行都比不上商业。医学院、工程学院和法学院都积极与业内同仁打交道,而商学院却不要求管理者的关注。
不只是外人这么说。我写那篇文章时,参考了许多商学院教授充斥着苦闷的文章——恰好就是从管理学会的期刊上看到的——教授们坦言,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的研究工作。
该文激起的反响,超过了我从事新闻工作30年来写过的任何一篇文章。几乎所有反馈都来自商学院的学者,他们绝大多数都赞同管理者基本上无视他们的观点。
他们提出了三点理由。首先,管理不是一种职业。
与医生、律师和工程师不同,管理者不需要从专业学校取得资格证书,所以他们不怎么关注那些学校。
其次,管理不是一门科学。医学和工程学都适合开展缜密的实验。人类行为——以至商业——是不可预测的,相关研究的准确性也就比较难以令人信服。
第三,商学院渴望得到其他学科的尊重,因而需要拿出大学所要求的那种晦涩难懂的研究成果。年轻教师表示,如果他们写的是管理者确实想看的那种书,他们就没法获得终身教职。
我当时就不完全认同这些观点,现在就更加不信了。
人类行为固然具有不可预测性,但幼儿护理和少儿教育领域的专家还是照样拿出了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
管理或许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但是,管理者会关心的许多问题,商学院怎么不去研究呢?譬如,接受360度绩效考核的管理者是否认为自己从中受益了呢?在印度自己组建销售队伍的企业,是否比聘用代理的公司做得更好?这些结果的震撼性,或许比不上脑膜炎疫苗能否降低发病率的研究结果,但它们会很有意思,发人深省,引起讨论。
管理学会最近一次年会的确组织了几场跨越企业界与学术界的会议,但讨论的大多是诸如“探索不同组织环境中存在的悖论”或者“在资助下开展研究”(这或许是学界真正感兴趣的)之类的议题。
商学院研究人员为了获得终身教职必须遵守游戏规则的说法同样是无稽之谈。
医学院和法学院的研究人员也承受着同样的压力。再者,在获得终身教职之后,商学院的教授们又是碍于什么原因不能从事更有实际意义的研究呢?
管理学会最新的那篇文章的作者们提出了一个新颖的理由,为商学院的研究工作辩护:商学院出产的毕业生薪水比较高。
攻读MBA是一项不错的投资,这一点毋庸置疑。2011年英国《金融时报》MBA排行榜即将出炉。新榜单将再次显示,顶尖商学院会让MBA毕业生的薪水上涨不止一倍。但这难道不是因为顶尖学校会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和教师?一流的教师依附于一流的大学,所以他们发表的研究成果最多。
管理学会那篇文章的作者们表示,即使有意加以控制,研究数量与薪水之间也是成正比的。从事研究工作的教师似乎有更多的学识可以传授给学生。
果真如此吗?伦敦商学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的弗里克·韦穆伦(Freek Vermeulen)近日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商学院的研究成果不仅到不了管理者眼前,甚至在课堂上也得不到应用。
再来看最后一个比较普遍的辩护理由:商学院的所作所为是有意义的。学生人数一直增长迅猛,只是势头似乎正在放缓。
在过去的两年里,MBA课程两年学制的申请人数逐渐下滑;2010年一年制的MBA课程申请人数没有太大变化。
然而,以往的经济萧条时期MBA课程申请人数都是大幅上升的,如果这样的下滑持续下去,商学院就要好好思考一下原由了。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