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历史学

什么是三省六部

什么是三省六部

全部回答

2006-09-21

23 0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006-09-21

57 0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  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
    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  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但在安史乱后,由于使职的趋重与普遍化,逐渐被分割,故三省六部制在唐中叶以后,趋向名存实亡。经宋明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已成摆设。

2006-09-21

50 0
    隋唐时期行政中枢机构是三省六部。三省,是指中书、门下、尚书;六部,是指尚书省所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制萌芽于东汉,东汉以来的尚书台,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尚书省,以后中书、门下二省也相继出现,而且有时也曾掌握宰相职权,然而,终三国两晋南北朝之世,中书、门下二省并未最后完备。
    就地位而言,中书、门下均低于尚书。同时中书、门下二省的具体职责也还没有详细规定。发展到隋代,确立了中央政府的五省六部制(五省即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然实际行使行政职权的是前三省)。
  到了唐太宗时,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比较完整的三省六部制,取代了秦汉之三公九卿制,现略述三省六部之职权于下: (1) 三省: a。   中书省(隋初叫内史省): 中书省掌管机要,决定军国大政,为最高发令机关。
  全国最高政令,皆由中书草拟,以皇帝的名义和诏书的形式发出。中书省的长官称为「中书令」,负责领导中书省。中书省除草拟诏令外,还处理尚书省及其它中央及地方机关的上行奏章、公大。并可「参与机密」,研讨军国大事,是皇帝的重要助手,权力极重。
     b。 门下省: 门下省之长官为侍中,是宰相之一,除参与军国大事的讨论外,还审阅上行文书,并提出意见,送呈皇帝裁决。同时对中书省草拟的诏旨如认为内违失,可以批注送还,叫做「封驳」或「封还」,即对原诏旨提出不同意见,送回中书省重新拟撰。
  如果门下省复核后没有意见,便送尚书省执行。   c。 尚书省: 隋唐时期皆以尚书省为最高执行机关。全国一切行政事务都由其管辖,所以机构也最大。尚书令除「参与机密」,研讨军国大事外,主要是具体执行中书起草、门下审核而最终经皇帝批准颁布的各项诏令。
  设左右仆射为副长官(唐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2) 六部: 尚书省长官总办工厅,称「都堂」,下设六部,吏、户、礼三部在其左;兵、刑、工三部在其右,由左、右仆射分领。
  六部制从公元六世纪隋代确立后,一直到十九世纪,清朝相沿不改,存在一千三百多年。 a。 吏部:掌管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 b。   户部:掌管天下土地、户口、赋税、钱粮、财政收支。
   c。 礼部:掌全国礼仪、祭祀、科举及学校教育。 d。 兵部:掌武官选授、奖惩、地图及军政事务。 e。 刑部:掌全国律令、司法行政、审判重大案件及刑狱等事务。 f。 工部:掌天下各项工程、工匠、屯田、山泽、水利和交通等政令。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历史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历史学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