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创伤后应激反应障碍

什么是应激反应

全部回答

2006-08-19

277 0

    应激的一般概念 应激(Stress)一词,在物理学上译为压力,应力,原意是指一个系统在外力的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状态。1936年加拿大生物学家塞里(H。Selye)将这个词引入生物学领域,并提出了应激学说。
  由于研究者的观点不同,研究侧重点不同,时期不同,学派不同,对应激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应激的概念 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是一种来源十分广泛的刺激物。 2。应激是一种反应。
  把应激看作是对不良刺激或应激情境的反应。 3。应激是一种觉察到的威胁。认为应激发生于个体处在无法应对或调节的需求之时。 应激的定义 目前的研究较倾向于把应激看作是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不适应状态。
    人在生命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总在不断产生生理,心理需要,人必须通过自己的行为努力来满足这些需求,但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这些需求和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不相适应的时候,就出现不平衡,如果不平衡得到及时调整,应激可能不出现或很快被消除,但如果这种不平衡强烈,持久且机体难以应付,就难免限入应激状态之中。
     应激的定义 应激是个体察觉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的。心理应激是个体察知的,需要和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表现的心身紧张状态。
  心理应激有时称为心理社会应激,紧张状态,心理压力,简称应激。 第一阶段:警戒反应 当威胁或压力第一次出现时,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人体会产生一种低于正常水平的抗拒,这种短时的抗拒会引起人体的胃肠失调,血压升高,接着人体会迅速采取各种防御措施并进行保护性的自我调节。
    如果防御性反应有效,抗拒就会消退,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将恢复正常。这个过程所发生的反应就是警戒反应。由于大多数短期的应激都会在这个阶段得到解决,这种警戒反应也可以被称为急性应激反应。
   第二阶段:抗拒 如果警戒反应不能排除上面的威胁或压力而仍然使应激持续,那么人体就会动员全身的能量和资源去反抗它们。  随着能量和资源的逐渐消耗,反抗的力量会逐渐减少,同时严重的身体症状,如溃疡,动脉粥样硬化等也会随之产生。
  这种动员全身能量和资源去反抗危机的过程就是抗拒。 第三阶段:衰竭 如果威胁或压力非常严重,人体无法消除它们,那么衰竭阶段就会出现。在这一阶段,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分泌能力减弱,免疫系统功能降低,人体容易感染各种疾病,严重者还可能会死亡。
     应激源 凡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就称为应激源。 1。躯体性应激源:指对机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如高温或低温,辐射,电击,噪音,损伤,病原微生物,疾病等。
   生理性应激源 心理性应激源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人们头脑中不切实际的预期,凶事预感,工作压力,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冲突,人际矛盾,遭受到的挫折等。  不符合客观现实与规律的认知评价,是心理应激产生的主要因素。
   应 激 源 3。社会性应激源:包括社会政治,战争与自然灾害,经济,职业,婚姻,年龄,受教育水平,世代间的变异,个人的社会交往,生活,工作的变化等。 4。文化性应激源:因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改变造成的刺激或情境。
     生活事件在应激中的作用 作为一种刺激,能不能促发机体病变,主要取决于二个条件:一是客观刺激的性质,即精神刺激的质和量;二是机体对精神刺激的反应,即机体的感受性和耐受力,也就是主体的态度。
  美国人Holmes通过对5000美国人调查研究,不考虑主体的态度,亦不顾个体的特殊情况,编制了"生活事件心理应激评定表" 生活事件 在生活事件中,配偶的死亡影响最严重。  中年丧偶对健康影响明显,年龄愈轻影响愈大。
  丧妻者的情况比丧夫者更为严重。 丧偶者与同龄组人作比较其死亡率: 生活事件 丧偶者死亡率:脑血管意外≥6。2倍对照组冠心病≥4。6倍对照组;高血压心脏端正≥8。2倍对照组;全身动脉硬化≥7。
  1倍对照组;肺结核≥7。  8倍对照组 生活事件 一年中生活变化单位累积超过300分者,次年患病的可能性达86%;150~300分之间者,次年患病可能性为50%;150分以下者,次年基本健康。
   概 述 弗洛伊德(S。Freud,1900):早期建立在心理动力学理论基础上,主张应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无意识领域中的心理冲突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人的内在矛盾或情绪紊乱是心理与行为变态的根源。
     1950年,美国亚力山大(Alexancler FG)与哈雷德(Halliday)进一步发展,把转换反应与心身疾病区别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成为心理治疗理论依据。 心理生理理论 巴甫洛夫(Pavlov):条件反射学说,大脑皮质和内脏活动相关学说,论述了环境中的信息是通过条件反射的机制来调节机体各系统的功能。
     美国的坎侬(Cannon),在20年代,认为强烈的情绪反应(恐惧,忿怒),可引起动物体内植物神经,内分泌,心血管等代谢活动的剧烈变化,导致生理功能的改变。 生理心理学说 30年代,加拿大的塞里(Selye)提出情绪应激学说,认为各种有害因素作用于机体后所引起的适应性反应,是非特异性的,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如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适应机制衰竭,某些系统或器官的功能崩溃,生理病理改变,称为应激性疾病或心理生理疾病,即心身疾病。
     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互相对立或排斥的目的,愿望,动机同时出现时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冲突常常发生于两种对立的动机并存时,日常生活中最常见而又最难解决的动机冲突常常包含下列互相排斥的动机:(1)独立与依赖,(2)亲近与疏远,(3)合作与竞争,(4)冲动表达与社会道德规范。
     双趋冲突 指在一个人的面前同时有两个具同样吸引力的目标,必须从中选择时发生的心理冲突。因为相对于个体这两个目标是相互排斥的,也就像我国成语中所描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要取其一而舍其一。
  因此,处于此种冲突中的人常常犹豫不决,因为两个目标都诱人,而一种动机的满足会导致另一动机的受挫。  如果个体朝其中一个目标移动,那么,朝向所选择的目标的力的强度增加了,而朝向另一目标的力就减少了。
   双趋冲突 双趋冲突对人心理上的扰乱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两个目标对当事人吸引力大小和做出选择所需的时间长短。两个目标的吸引力越大,选择所花的时间越多,对人的影响便越大。  要想解决双趋冲突,只要增大一个目标的合意性质,如把它想得好一些,便会使人趋向这一目标,使冲突得以解决。
   双避冲突 是指一个人同时面临着两件不受欢迎或令人讨厌的事情,要回避其一,就必须遭遇另一件时产生的心理冲突。双避冲突就像俗话所说的前有悬崖,后有追兵,面临着两种处境,对个体都不利,只有接受其中一件,才能避免另一件,两害相权取其轻。
    但由于内心里都想回避又不可能都回避,结果表现出了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状态。比如一位癌症患者,可能必须在手术和药物治疗之间做出选择。如果他认为手术会给自己带来很大危险和痛苦,而药物疗效又不肯定,毒副作用大,便会陷入双避冲突之中。
   双避冲突 当个体趋向其中一种选择时,这一目标的负价排斥就增强,那么离开另一目标的力逐渐减弱,而他就会被推向另一选择,但当个体趋向另一目标时,后者的负价排斥力又会增强。  双避冲突比双趋冲突对人危害大,也较难解决。
  双避冲突的解决有赖于其他因素的出现。例如一位病人十分信赖的医生消除了上述癌症病人对手术的误解和恐惧,或病人找到了一种极为信任的新的治疗方法。 趋避冲突 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采取矛盾的态度,既向往(喜欢),又拒绝(厌恶)时发生的心理冲突。
    例如,一个人既想吸烟,又怕损害健康;既想住在大城市里,又想躲避噪声。一个胃出血的病人既想通过手术根治自己的疾病,又担心手术会带来危险。当人处于趋避冲突之中时,常发生下列现象,人们远离目标,往往容易看到目标的积极方面,而忽略或低估其危险性和自己为此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这促使人怀着信心逼近目标。
     趋避冲突 可是随着目标的靠近,危险与代价也越来越显而易见,从而使人望而生畏,回避的反应倾向迅速增强,使人半途而废,放弃对目标的追求。例如一位病人可能先是积极要求手术治疗,但医生真要给他做手术时,他却撤回同意手术的决定。
  针对趋避冲突,只有努力增加目标的吸引力或优点(常用改变认知评价的方法),使趋的倾向压倒避的倾向,才能使人摆脱趋避冲突。   挫 折 当人由于各种障碍不能达到目标时,或趋向目标的进程受阻或被延搁时称为挫折。
  挫折两种含义:一是致使个体活动受限的对象,情境等,称为挫折源,挫折情境等;二是指个体活动受阻时,个体的情绪状态,称为挫折感。 受挫后的生理反应 受挫后的生理变化是由挫折情境所导致的情绪变化引起的。
    在强烈的或持续的消极情绪作用下,人的神经,心血管,内分泌,消化等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的不同程度的反应。如受挫的紧张,焦虑情绪可使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量增加,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脑血管和骨骼肌血流量增加,呼吸加快,骨骼肌张力增高,各种激素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加。
     受挫后的生理反应 同时,伴随着消化道蠕动和分泌减少,出汗等,如紧张,焦虑情绪持续加剧,则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外周血管持续收缩,血液浓缩,血凝加速。同时,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分泌增加,引起水钠潴留,使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此时,就会出现皮肤和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悸,气急,腹胀,尿少等一系列症状。  若生理反应剧烈或持久,将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防御机制 心理冲突,挫折和应对都会引起人焦虑,失望和内心痛苦。
  一个人不能始终被动地忍受心理痛苦而无所作为。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形成并发展了一些在心理上自我保护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心理防御机制。了解防御机制,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的潜意识动机和适应现实的方法,也有助于了解病人症状的实质和心理病理机制,从而为心理治疗或干预指示方向。
     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是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防御"一词最早见于1894年弗洛伊德《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一书中,他认为防御机制同某些神经病和精神病有密切关系。
  在他所提出的人格理论中,将人格分为3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自我在本我,外界现实和超我间起中介作用。 自我表现防御机制 自我经常处于3个以下方面的压力和威胁之下:①来自本我的本能冲动要求直接的满足;②来自现实世界的要求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③来自超我的监督。
  为了保护自我,自我便发展形成了防御机制;由于这种心理防御是自我的功能,故又将防御机制称作"自我表现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的类型 弗洛伊德将防御机制看做是自我为摆脱由不可接受的性驱力和攻击驱力的威胁所引起的焦虑和其他消极情感之手段。
  但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防御机制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发动,目的在于避免精神上的痛苦,不快而表现的一类心理反应体系。 防御机制的常见类型主要包括压抑,否认,退行,幻想,转移,合理化,投射,摄入,反向形成,补偿,同一化,隔离,抵消,升华,幽默等作用。
     否认(denial) 指一个人拒不承认现实的某些方面,借以减轻焦虑和痛苦的心理机制。被否认的东西是令自己过分难堪而不愿正视的事实,或在心理上有威胁或会引起冲突的事物,一个人不仅不承认事实,而且以为它根本不存在。
  例如癌症病人和濒死病人在其心理反应中,往往都经历一个否认疾病或死亡的阶段。  可暂时缓解病人的恐惧和悲哀,为他们提供时间以便逐渐适应严酷的事实,进入认可阶段。正常人有时也会利用否认机制。
  精神病人若完全失去自知力,拒不承认有病,则可看做是否认机制的极端应用的表现。 压抑(depression) 自我迫使不可接受的或具有威胁性的思想,欲望,情感或冲动进入潜意识,使之脱离意识的过程。
    压抑又称"潜抑",它不同于"压制"(uppression),前者是一种潜意识机制,而后者是有意地抑制。弗洛伊德认为,压抑是一种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发掘被病人压抑了的记忆材料,是精神分析治疗的重要步骤。
  大多数人都会忘掉自己的不愉快经历,这便是压抑的结果。癔症病人的心因性记忆缺失,也可看做压抑机制所致。   倒退(egression) 指一个人由于不能适应地应对紧张的情境,其行为表现出早年人格发展不成熟阶段的某些特点。
  例如,一个人听到自己患重病的消息后表现出孩子似的行为;一位病人经手术死时逃生后,虽然身体已复原,但却想方设法留在医院里;一个孩子本来已能控制大小便,但在其母亲为他生了小弟弟后又开始尿床。  一个人之所以放弃已习得的技能不用而恢复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是由于不这样做会引起内心痛苦和恐惧。
  成年癔症病人的"童样痴呆",晚期精神分裂症病人完全脱离现实,终日蜷缩而卧,都可被看做是极端的倒退。 曲解(distortion) 将事实作歪曲的解释以符合自己的内心需要的潜意识机制。  曲解是许多防御机制的共有成分,故被看做是一种原本的防御方法。
  采用这种机制的人不仅曲解事实,而且相信实际上就是如曲解的那样。精神病人的幻觉和妄想症状,可被看做是曲解机制的极端应用。 固着(fixation) 指一个人在心理与性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遭受挫折或创伤而停止某一阶段。
    例如,婴儿期断奶过早可使人格发展停滞于口欲期,从而在幼儿期出现吮吸手指和咬指甲等不良行为,长大成人后则表现贪食,嗜饮,吸烟,好挖苦讥笑人等"口欲性人格"特征。固着和倒退可见于同一个人。
   投射(projection) 又称"外投",指将自己的要不得的观念,冲动或品质夸张性地归于他人,以避免或减轻内心的不安与痛苦的心理机制。  例如,一位靠投机取巧而发财的个体户会说人人都投机倒把;一个对人经常怀有敌意的人会说别人都不友好。
  由此可见,投射可看做是后边要谈到"合理化"机制中的一种形式。精神病人的妄想症状也可被看做是病人将自己对人的敌意和攻击冲动转而反投的表现。 内向投射(introjection) 与投射相反的机制,即将原来指向外界的本能冲动或情感转而指向自身。
    例如,一个由于伊迪帕斯情结未获解决而对父亲怀有潜意识敌意的人,可能会由于内疚而将这种敌意转向自身,从而导致自残或自杀行为。这种机制与弗洛伊德提出的"转而反对自己"(turning against himself)相似。
   认同(identification) 又称"自居作用",指自我尝试与某一对象潜意识地视为等同,借以减轻焦虑。  "东施效颦"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外,也有人可能会以迫害自己的人作为认同的对象。
  认同与内化(internalization)机制类似。 幻想(fantasy) 通过幻想来满足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以摆脱现实对自我的威胁的防御机制。例如一位怀才不遇的青年想象自己遇到一位伯乐,将自己安排到久已向往的岗位上大展才能;一位在爱情上遭受挫折的少女幻想自己巧遇白马王子。
    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幻想中,以致分不清现实和幻想的内容,则属于病态的表现。 隔离(isolation) 将不愉快的或痛苦的情感同事情分开,将前者排斥到意识之外的心理机制。
  例如,一个受迫害的人平静地述说受害经历,而忘掉了与之有关的痛苦体验。某些精神病人对于亲人死亡无动于衷,可看做隔离机制的极端情况。   转移(displacement) 又称"置换",将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转向其他对象的潜意识机制。
  例如,一位病人将对医生的愤怒转向护士或医疗器械,以便"安全地"疏泄内心的紧张。在心理治疗中发生于医患间的"移情"现象和日常生活中迁怒于"替罪羊"的行为,都属于转移机制。   转换(conversion) 将内心冲突或情绪躯体化的潜意识机制。
  例如,一位剧烈心理冲突的病人,虽然身体无病,却出现心悸,气短和多汗等躯体症状。临床上常见的躯体症状有瘫痪,感觉缺失(失明等)和内心性疼痛。这些躯体症状没有相应的疾病作为基础,而是由心理冲突转换而来,它可帮助病人摆脱自我的困境。
    从心理生理学的角度看,某些转换过程类似于"心身反应"。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指一个人采取或从事与自己的潜意识动机,情感和观念截然相反的过激的态度和活动。
  例如一位病人对某医生一向无好感,但为了治疗又不能得罪医生,于是就表现出对医生恭维的样子。  有人认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民间故事,是这一机制的生动写照。借助这一"矫枉过正"式的防御机制,一个具有强烈虐待冲动的人可成为狂热的动物实验反对者;一个具有强烈性冲动的人则可表现为反对任何异性间的接触。
   抵消(undoing) 以象征性动作,语言和行为来应对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物。  例如,过年时孩子打碎了碗,老年人往往会说"岁岁平安";一些人做了错事或坏事后,热衷于宗教活动或慈善事业,以减轻内疚或罪过感。
  也有将强迫症病人反复洗手的行为,看做是一种潜意识的抵消机制。 理想化(idealization) 将个人所爱或所崇拜的人或事物完美化,而忽略其实际上存在的缺陷的心理机制。  由于承认其缺陷会引起自己内心的不安,故将缺陷从意识中排斥出去或将缺陷也看做长处。
  例如,对领袖的神化。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又称"文饰作用",一种最常见的防御机制,指给自己的行为或处境寻找能为自我和社会认可的解释之心理机制。合理化所要达到的潜意识目的是,避免受挫时变得失望和为自我所不接受的行为寻找借口。
    一个人可能会以"我不稀罕"为借口,聊以自慰。例如,一位医学生立志要做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然而在他满怀热情进入外科轮转实习时,却发现自己不具备作为外科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在受到讥笑和批评后,他断言外科医生不过是"技工"而已,他认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内科。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将自己不具备或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自己不喜欢的坏东西的防御机制,称作"酸葡萄机制"(出自《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  此外,人们也常常以他人或环境为借口,或以必要性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例如一个人可能为自己对别人的攻击行为开脱说:"他应当受到惩罚,是罪有应得!"或者说"我们必须教训他,否则……"合理化本来是一种潜意识机制,但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人有意或自觉地为自己不良行为辩解的情况。
     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 指以抽象,理智的方式对待紧张的情境,借以将自己超然于情绪烦扰之外。例如,在挫折的情况上,一个人明知有人从中作梗,但仍能泰然处之,冷静沉着地处理问题。
  这种机制对于经常同人的痛苦或死亡打交道的工作人员(如医务人员,殡葬工作者)发挥正常功能有积极意义;但如果一个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无动于衷,变得麻木不仁,那就成病态了。   补偿(compensation) 指一个人为了减轻由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而引起的痛苦和自卑感,不自觉地努力发展其他方面的才能。
  例如一名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学习格外用功,成为全年级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这一机制如果用得恰当,不仅可弥补缺陷,而且会转化出巨大的动力。  然而如果过分应用,过度补偿,则会导致病态。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