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两国向西欧学习
十九世纪的中国和日本都受到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两国在与西方较量
处于下风后均采取了相应的改革,
但同属封建制的两国却从此走上了不同的命运。
本文将从
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出发,从多个视角解读为何中日两国的改革成果和命运会如此悬殊。
[
关键词
]
十九世纪
中日命运
原因分析
中日两国在十
九世纪均接触到了西方工业文明
,
这对于两个封建制国
家的各个方
面都造成了冲
击。
两国在签订了一系
列不平等条约后均对国内现存的
政治经济制度进
行反思,并在学习西方先进工业化成果的
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由于内外部原
因的共同作用
使得两国的改革产生了截然不同
的效果:
中国一步...全部
十九世纪的中国和日本都受到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两国在与西方较量
处于下风后均采取了相应的改革,
但同属封建制的两国却从此走上了不同的命运。
本文将从
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出发,从多个视角解读为何中日两国的改革成果和命运会如此悬殊。
[
关键词
]
十九世纪
中日命运
原因分析
中日两国在十
九世纪均接触到了西方工业文明
,
这对于两个封建制国
家的各个方
面都造成了冲
击。
两国在签订了一系
列不平等条约后均对国内现存的
政治经济制度进
行反思,并在学习西方先进工业化成果的
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由于内外部原
因的共同作用
使得两国的改革产生了截然不同
的效果:
中国一步步滑
向了半殖民半封
建的悬崖,而
日本的国力却日益强大,渐渐屹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
国内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大致
有政治、文化和经济三方面因素
。
首先是政治因
素。中国是一个中央高度集权
的“大一统”国家,中央
对地方控制
极为严密
。
垂直型的权力结构使清政府成
为唯一合法的权力中心。广
泛和深入的改革
遭受极强的限
制,
甚至推行一点小修
小补也举步维艰。
这
种体制保守拒变,
所以
说
“政
治结构的衰败
是中国现代化起步缓慢的主要原
因”①。
而日本虽然也是
封建专制,但
区
别在于没
有绝对中
央集权
的专制主
义国家
体制。天
皇为名义
上的最
高统治者
,
实权
却
集中于幕
府
,
地方
诸侯隶
属于幕府
,这体
现了日本
特色的合
法性与
实权之关
系的特
别性质—“高权威不掌握同样的高度实权
,但却颁授合法性给那些掌
握实权并利用前
者的
权威行使权
力的人。
”②但幕
府对藩国的
控制远不及
中国严格
,各藩都有
相对独
立性。这
样使得封建主义的锁链可以在一
个最薄弱的环节被击断,打
破中央的统治也
容易一些
。这种封建体制上的不同导致了
中日在各自改革中的推行力度
,效果有巨大
不同。
其次是文化因
素。从文化特征来看,中国有五千年历史,并长期处于
文化领先地
位。
把中
国以外的民族和国家统称为蛮
夷、
藩邦,
有充分的
文化优越感,
导致了自满
、
自大。
在孔子和孟子提出的思想“夷夏之防”的影响
下,统治者既鄙视域外
文化,又
严密控制中外
交往。即使偶尔接受一些外来文
化,也总是看作是“天朝”对
“夷狄”
仁爱、怀柔的一种策略。
儒学
才是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儒学才享有
在中国的独尊地
位,所
以中国的文化特征是自尊
、自满、自大的一元
的闭关文化。日本则不
同。日本
虽
然也有民
族特色的
大和文
化
,
但这
种文化
本身就是
在不断吸
收来自
中国、印
度和朝
鲜
文化
的过程
形成
的。
日
本驻
华公使
森有
理曾反
驳李
鸿章对
日本
国内欧
风盛
行的谴
责,他说
:
“„„不论何事
,
善于学习
别国长处是我国传统
。
”①神道、佛学、儒学、兰
学都是日本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日本文化特征是谦
虚的,善于学习的多元的
开放
文化,
“这一优点使
它对外来事
物具有较高的
容纳能力。
”
②
闭关
与开放,一元
与
多元势必导致
中日发展进程的不同。
从对西学反应
看,日本反应敏捷,自
1543
年葡萄牙人始通日本后,
日本的精英
阶层开始敏锐
地意识到在三国之外,还有一个文明的西洋世界。
1774
年,以杉田玄白
为代
表的兰学家翻
译出版了《
解体新书》
,证明了
荷兰医学的正
确性,纠正
了传统中
医理论的错误,引发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疑和批判,揭开
了日本学习西方、追求现
代化的序幕
。
中国反应迟缓。直到
19
世纪四
五十年代,以《
海国图志》
、
《瀛寰志略
》
等开眼看世界
的著作诞生作为标志,才完
成了由传统世界观到现代世界观
的转变,早
期现代化才得
以启动。
可见,日本现代化的启
动发轫即比中国早了
80
多年,是造成
中日
19
世纪不同结局的一个重
要原因。
从民族素质看
,日本由于幕府大力提倡学问,
奖励办学,在日本
3000
多万人口
中,男子有
45
%左右的人识字,这与当时最先进的西
方国家相差无几。
而建立近代教
育制度之后,日本的教
育事业更为普及,创造了当时亚洲最
高的就学率,培养了一大
批高素质的国
民。
另外日本还有一批由
旧武士、
农民
、
市民等阶层转化而来的实业家
,
他们成为将外
来的工业文明转向内部的强有力
的承担者。
反观中国,传统士大夫醉心
科举八股,思想遭受封
建礼教的牢固束缚,既无通晓中外的
有识之士,又无具有一定
资本、事业能力和企业
家精神的实干家。所以中国与日本相
比,现代化缺乏民间高素
质的
“
承载者
”
和应有的智力支持
。
从深层的文明
角度看,日本属于海洋文明
,而具有海洋文明特点的国
家国内市场
狭小,并且由于地理条
件的限制,国内的产业体系也不完善,因此急
需国家或民族大
力开拓海外市
场,由此兴起商品、资本输
出,甚至对外进行军事扩张
。
海洋文明其本
身具有侵略扩
张性,用古话说就是“穷则变,变则通
”的道理。然而
中国属于大陆文
明,国内能提供各种不
同的商品和劳务,拓展海外市场、发展对外贸
易的需求并不十
分强烈。
这既
是中国“闭关自守”的原因之一
,也对中日
19
世纪不
同结局原因提供
了参考。
最后是经济因
素。两国在漫长的封建体制下,经济都是封建
式经济,以农民阶级
维持所有阶级
的生存,但具体分析两国封
建后期经济仍有不少区别。
日本封建社会的
后期,日
本史学一般称为近世。近世
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幕藩领主的
土地所有和小农
耕作的农奴经
济为基础的幕藩制。但日本
的等级限制有灵活性,有些
商人获得了武士
特权,而有些武士则从
事商业,使得商人在日本崛起。
中国是长期的
自给自足的小农
经济。土
地租佃关系是农村社会经济关系
的基本形式,国家对土地的
占有和对民间土
地占
有的干预程度
较低,但一
直奉行“重农
抑商”政策,
再加上“闭
关锁国”
,压制
海外贸易,使商人难以
发展。
所以在面对西方商品经济的进
攻时,日本较易瓦解而中
国抵制强烈,
从而造成中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程度的不同。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