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与防治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产区的一种常发、重发性病害。发病早的 田块往往形成枯株、白穗,降低成穗率、穗粒数、千粒重,可减 产 20% 〜40%。
(一)发病症状
种子发芽后,病菌侵染种子根及幼芽,易造成烂芽,芽鞘受 病菌侵染变褐色,最后腐烂、枯死。 返青期叶鞘上出现中部灰 色、边缘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叶片渐呈暗绿色水渍状,以后失 水、枯黄。拔节后在植株基部1〜3节发病,病斑逐渐扩大相连 成近椭圆形的“眼斑”。病菌向内侵入茎秆,形成梭形病斑,严 重时可引起茎部腐烂,主茎和大分蘖常不能抽穗,成为“枯孕 穗”,或抽穗后成为枯白穗。 发病部位在小麦生长后期形成不规则的颗粒状菌核。
(二) 发病规律
为典...全部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产区的一种常发、重发性病害。发病早的 田块往往形成枯株、白穗,降低成穗率、穗粒数、千粒重,可减 产 20% 〜40%。
(一)发病症状
种子发芽后,病菌侵染种子根及幼芽,易造成烂芽,芽鞘受 病菌侵染变褐色,最后腐烂、枯死。
返青期叶鞘上出现中部灰 色、边缘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叶片渐呈暗绿色水渍状,以后失 水、枯黄。拔节后在植株基部1〜3节发病,病斑逐渐扩大相连 成近椭圆形的“眼斑”。病菌向内侵入茎秆,形成梭形病斑,严 重时可引起茎部腐烂,主茎和大分蘖常不能抽穗,成为“枯孕 穗”,或抽穗后成为枯白穗。
发病部位在小麦生长后期形成不规则的颗粒状菌核。
(二) 发病规律
为典型的土传病害。病原物的有性状态为喙角丹菌,属担子 菌亚门角担菌属,无性状态为禾谷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丝核 属。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或在土中越冬、越夏。
小麦播种后开始 侵染,在田间的发生、发展可分为冬前发生期、越冬静止期、返 青上升期、拔节盛期和抽穗后白穗显症期。侵染高峰为冬前秋苗 期和春季返青至拔节期。小麦拔节后,气温达10〜151,雨水 多,是病害重发的主要原因。
小麦播种早、群体结构大、施用氮 肥多均有利于纹枯病病菌侵染,发病早而重。若春季遇上“倒春 寒”,小麦受冻后抗逆性下降,病菌易从伤口处侵染,则加重纹 枯病发生。
(三) 防治措施
种植抗病性较为突出的豫麦158、浚麦k8等小麦新品种;适 期晚播,控制播量,做到合理密植;适当控氮肥、增磷钾肥,做 到平衡施肥。
药剂拌种:用2%立克秀(戊唑醇)湿拌种剂10克,加水0。5公斤,拌麦种10公斤。
化学防治:防治小麦纹枯病应立足于早期用药,抓住小麦返 青拔节期,病菌侵入茎秆前。当平均病株率达20%左右时及时 用药。
第一次用药,每亩可选用5%井冈霉素水剂200毫升+ 20%粉锈宁乳油50毫升,或25%丙环唑乳油30毫升+ 12。 5%烯 唑醇可湿性粉剂50克;7〜10天后第二次用药,每亩用24%噻 呋酰胺悬浮剂10〜20毫升。
对水50公斤,选择上午有露水时, 茎基喷雾。每亩可加入磷酸二氢钾150克,增强植株的抗病和抗 倒春寒能力,能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