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决定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一、 西方经济学的利率决定理论
1。 古典 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认为:利率由投资需求与储蓄意愿的均衡所决定。投资是对资金的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储蓄是对资金的供给,随利率上升而增加,利率就是资金需求和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一般情况下,利率越高,储蓄量越多,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另一方面,利率越低,投资越大,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和投资都是利率的函数,而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与储蓄的均衡。
2。 凯 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
凯恩斯完全抛弃了实际因素对利率水平的影响。 他认为,储蓄与投资虽然有着密切联系,但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决定利率水平的...全部
决定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一、 西方经济学的利率决定理论
1。 古典 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认为:利率由投资需求与储蓄意愿的均衡所决定。投资是对资金的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储蓄是对资金的供给,随利率上升而增加,利率就是资金需求和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一般情况下,利率越高,储蓄量越多,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另一方面,利率越低,投资越大,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和投资都是利率的函数,而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与储蓄的均衡。
2。 凯 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
凯恩斯完全抛弃了实际因素对利率水平的影响。
他认为,储蓄与投资虽然有着密切联系,但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决定利率水平的两个独立的变量。因为储蓄主要取决于收入,而收入一般取决于投资。储蓄量是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综合结果,它等于社会的总收入减去总消费支出,而投资量是企业投资行为的综合结果,它等于由本期生产活动而引起的资本品的增值,也等于总收入减去总消费。
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投资总是等于储蓄,利率显然不能由储蓄和投资的均衡来决定。
凯恩斯认为,人们在得到货币收入后,通常必须做出两种选择:一是消费和储蓄之间的选择,称为“时间偏好的选择”;二是储蓄形式的选择,称为“流动性偏好的选择”。
对于第一种选择,凯恩斯认为,消费是收入的递减函数,储蓄是收入的递增函数。也就是说,当收入增加时消费和储蓄也随之增加,但消费不如收入增加的多。收入越多,消费所占的比例越小,而储蓄所占的比例越大;相反,收入越少,消费所占的比例越大,而储蓄所占的比例越小。
对于第二种选择,凯恩斯认为人们不同程度地具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为此,当人们考虑、选择持有财富的形式时,大多倾向于选择货币,乐于多持有货币。这可以理解为,对具有完全流动性的资产有一定的偏好,即流动性偏好,又称灵活性偏好,表现为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
流动性偏好的高低,是由保持货币所得到的效用与放弃货币所得到的利益两者之间的权衡所决定的。在利率高的时候,流动性偏好降低,在利率低的时候,流动性偏好上升。所以,利息不是“等待”的报酬,而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
3。 可贷资金利 率理论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首倡者为英国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罗柏森。他认为凯恩斯的分析是不正确的,他混淆了“事前的”和“事后的”以及“实际储蓄”和“自愿储蓄”之间的区别。
罗柏森指出,一定时期的“实际投资”总等于“实际储蓄”这是自明之理。因为它们都是“事后的”概念,自然都是相等的。但储蓄和投资相等并不意味着“实际储蓄”和“自愿储蓄”之间的相等。“实际储蓄”是已经发生了的储蓄,是一个“事后的”概念,而“自愿储蓄”则是一定时期内人们愿意进行的储蓄,即“意愿储蓄”,是一个“事前的”概念,因而“实际储蓄”和“自愿储蓄”存在着质的差别,在量上也未必相等。
二、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认为,利息直接来源于利润,表现为借贷资本与职能资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因此,平均利润率是利率水平的基本决定因素。
在借贷资本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平均利润率越高,则利润总量越大,可瓜分的剩余价值越多,从而利息增多,利率提高;反之,如果平均利润率降低,则利润总额变小,利息减少,利率降低。随着利率的上升,职能资本所分得的剩余价值份额就减少,从而抑制对借贷资本的需求,利率随之下降。
当利率达到平均利润率水平时,职能资本家利用借贷资本已无利可图,因此,利息率不可能高于平均利润率。马克思说:“利息的最低界限则完全无法规定。它可以下降到任何程度。不过这时候,总会出现起反作用的情况,使它提高到这个相对的最低限度以上。
”因此,利息率总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上下波动。
三、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
除了上述决定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外,下列因素也经常影响利率的变动。
1。
物价水平
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利率的变动与物价的变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信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当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即发生通货膨胀时,货币购买力下降,币值下跌,国家为了稳定物价,就纷纷通过调整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促使货币购买力上升。
因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存款人所得的实际利率低于名义利率,经济利益遭受损失,从而影响其存款积极性。因此,为了维持吸收社会存款的规模,名义利率也需要随着物价的上涨而上调。相反,当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下跌时,即发生通货紧缩时,市场低迷,信用收缩,国家为了促使物价水平回升,一般会采取降息的措施。
因为物价的持续与普遍下跌将使实际利率升高,这将有利于债权人而损害债务人的利益。而社会上的债务人大多是生产者和投资者,债务负担加重,无疑会使他们的生产与投资活动受到影响,从而对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名义利率与物价一般具有同向变动的趋势。
2。 国 际利率水平
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一体化。
在开放经济体系中,国际间的经济联系使国内市场利率受到国际市场利率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来实现的。当国际市场利率高于国内利率时,国内货币资本流向国外。反之,当国际市场利率低于国内利率时,则国外货币资本流进国内。
不论国内利率水平是高于还是低于国际利率,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都会引起国内货币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动,从而引起国内利率变动。
3。 国家 经济政策
自 20 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其中利率成为国家对经济活动实行宏观调节的重要工具。
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把调节利率作为调节信用,从而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规定差别利率与优惠利率实现对重点产业、部门或项目的扶持,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完成国家预期的经济目标;通过规定和调整官方利率以影响整个市场利率的变动。
因此,国家经济政策对利率有重要的影响。
4。 利 率管制
在一国经济的非常时期或在经济不发达的阶段,利率管制也是影响利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有关部门实行利率管制,直接制定利率或利率变动的界限。由于利率管制具有高度行政干预和法律约束力量,排斥各类经济因素对利率的直接影响,因此,实行利率管制的范围是有限的,而且,一旦非常时期结束或经济已走出不发达的阶段,应及时解除管制。
除以上诸因素外,习惯和法律传统等因素对利率水平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