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大师能够说一说铁背弓?哪位大师能够
铁胎弓制作
上山砍竹子,选节长尽量长的,3到4年的,过小过老都不行。然后锯掉竹节,只留下一根根竹筒。竹筒上蒸笼,蒸一夜(忘记问是横放还是竖放)。出锅,劈成半指宽的竹条。劈掉里面的一半(竹瓤),然后把剩余的部分分剖成极薄的半透明的篾片(大约1/4毫米,我估计的),最外边的竹皮用于其它用途,比如编织。 将有用的篾片放在很稀的胶(他也说不清是什么胶,我猜是鳔胶)里,下锅用小火煮一夜,到胶液能拉丝为止(我猜想中间要加水)。煮好后,趁热取蔑,按长短和薄厚搭配,象砌墙时用砖一样一片片填进铁胎里,压紧,做到严丝合缝(汗!这么个铁胎!我还以为是弓臂里有钢片。 不过干这个活我内行,俄罗斯方块呗)。填到...全部
铁胎弓制作
上山砍竹子,选节长尽量长的,3到4年的,过小过老都不行。然后锯掉竹节,只留下一根根竹筒。竹筒上蒸笼,蒸一夜(忘记问是横放还是竖放)。出锅,劈成半指宽的竹条。劈掉里面的一半(竹瓤),然后把剩余的部分分剖成极薄的半透明的篾片(大约1/4毫米,我估计的),最外边的竹皮用于其它用途,比如编织。
将有用的篾片放在很稀的胶(他也说不清是什么胶,我猜是鳔胶)里,下锅用小火煮一夜,到胶液能拉丝为止(我猜想中间要加水)。煮好后,趁热取蔑,按长短和薄厚搭配,象砌墙时用砖一样一片片填进铁胎里,压紧,做到严丝合缝(汗!这么个铁胎!我还以为是弓臂里有钢片。
不过干这个活我内行,俄罗斯方块呗)。填到略高出铁胎,然后把铁胎的盖子压上,用绳子绑紧,再上锅蒸一夜(又猜了一下,虽然我老是猜错:铁胎里可能涂油或垫纸,否则脱胎可能有点困难)。 出锅,脱胎,以铁胎的盖子为模,将弓臂绑好,挂在开有天窗、生了火盆的小屋里,烘干三天(倒!象我们这里的烧饼炉!)。
拆下弓臂,按用户要求切削打磨成型。用丝线缠弓,缠一层上一道大漆,略干后再缠,重复N次。 最后一道大漆干后,开始画花纹或装饰画,然后再上一道漆。;漆干后,就可以上弦使用了
弓是抛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弹射武器。
它由富有弹性的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
“弓”是象形字,古人用弓,平时松下弦,战时张紧弦,故甲骨文中“弓”对应两个字形。
注意不管“弓”的哪一字形,中间都有道弯,这是为什么?
弓起源很早,考古发现,在距今三万年前的山西朔县峙峪文化遣址中有石镞,这表明当时先民已经使用弓。早期的弓为竹或木制,容易腐朽难保存下来。
虽然没有实物,但可以想象,最初的弓和现在小孩子的玩具没什么两样。 将一根竹片或者树枝弯过来,用一段绳子系紧,拉住两端,便成一张弓。这种弓,大致是个半圆形,再确切点说,是段圆弧形。
现代的“弓”字是个象形字。
在商代甲骨文,已有“弓”字。为什么“弓”字多曲折,而不是一段圆弧形呢?前者比起后者,在中间多了一道弯,非常有讲究,可以说,它是古代制弓技术的一大进步,是一个有标志性的进步。
弓的中间为什么要弯一下?由现代力学知识知道,一根直的竹材可以想象是由许多薄竹片一层层粘在一起的。
当竹子弯成弧形,外层竹片受拉力,内层竹片受压力。如果拉弓的劲越大,竹材弯的越厉害,当力达到不能承受的时候,就会出现裂纹甚至折断。为了让竹材承受较大的弯力,而外层不致裂开,于是古人想到,将竹材向相反的方向预先弯一下, 使外层先受些压力,内层先受些拉力。
等到使用弓的时候,外层受拉,内层受压,便可从内部先抵消一些力,而使弓承受的力增大,这样,“弓”的样子就形成了。先向反方向弯一下,用现代的工程术语叫做“加预应力”。
先弯一下会产生预应力,这种方法在古代最先应用于制弓。
早期的记载不详,宋代时著名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做了有关的记述,该文总结得很精辟,说:“(弓)揉其材令仰”。“揉”的意思是“弯曲”,“令仰”就是“向相反方向弯一下”的意思。这样制作的弓,力量就大了。
出土所见战国时代的弓,中部正是向内弯的,说明当时制弓工匠已懂得预应力的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制弓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约成书于战国初的《考工记》,详细记载了制弓所用的材料和制作工艺要求。
“为弓取六材”的六种材料是:干(柘、桑、橘、木瓜、荆、竹等),角(牛角),筋,胶(鹿、马、牛、鼠、鱼、犀),丝和漆。对每种材料都规定了明确的选择标准。对弓的制作工艺真是非常讲究,冬天做弓干, 春天浸治角,夏天治筋,秋天把三者用丝、胶、漆合起来做成弓体,入冬后把弓体放置于弓匣之内以定其形,来年春天再装上弓弦检验,制作一张良弓前后达三个年头。
由于中国古代的弓早已不是圆弧形,故诗人比喻天上的残月,很少用“弓”。
而日本语中,“弓张月”一词是“弦月”的意思,弦月以“弓”命名,似可意味着古代日本的弓,就没有那一道“弯”。
希腊爱基那岛庙(约公元前480年)庙顶上有一艺术雕像———战士在射箭,此也可说明古希腊时期尚未发明有预应力之弓。
弓可分为“直弓”和“弯弓”两大类。“直弓”是将一根笔直的木条或竹片安上弦;“弯弓”是把已经有很大弯曲度的弧型材料再按相反的方向弯曲并装弦,使它更富有弹性。
此外根据制作方法,弓又可分为“单体弓”、
“强化弓”、“合成弓”三种。“单体弓”是指单纯把一种弓体材料弯曲安弦而制成的弓。“强化弓”则用绳类将弓体缠绕加固,增加弓的弹力。“合成弓”是用动物角、骨或用竹子等合制而成的,这种弓弹力足,威力大,射程远,但制作比较复杂,弓还有大小长短之分,通常使用的大弓与成人身长相等,短弓多为骑兵使用。
在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多用短弓,而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多用长弓。据说当时中原一带的人们把这些使用大弓的民族称为“夷”,有趣的是分解开“夷”这个字便是“大”和“弓”。
弓箭是人类使用的最古老的抛射兵器。
它的发源地尚不能确切断定,因为世界上许多民族在他们的早期阶段都使用过弓箭。中国迄今为止发现得最早的是旧石器时代的一枚石镞,即石头磨制的箭头,距今约28000年。这枚石镞是用燧石加工而成的,长2。
8厘米左右,前锋锐利,做工精细。据推测,这还不是我国最古老的箭头,我国祖先使用弓箭应该推回到3万年以前。原始社会早期的弓箭,制作简单,形状粗陋。弓身用竹片木条弯曲,拴上弓弦,即“弦木为弧”。再把木棍或竹竿削尖当作箭,所谓“剡木为矢”,这就制成弓箭。
那时用它狩猎已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既可以远距离射杀野兽,同时又避免近身捕猎遭受猛兽的威胁和伤害。后来人们又用石片或兽骨磨制成箭镞,安装在箭头上,大大提高了杀伤效果,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猎获更多的禽兽。
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不仅箭镞有了更为尖硬锐利的铜镞,而且弓的形制更加富有弹力。商代的弓,其拊部向射手一侧明显凹陷,当拉弦释弓时,弓体向相反方向拘曲,比原始的单体弓更为强劲,可在张弦后保持较强的弹性,大大延伸了射程。
弓箭用于人类战争的确切年代尚不十分清楚。但到春秋时代,弓箭已成为军队中重要的远射兵器。在此之前,据《周礼·夏官》《考工记》记载,周代国家军工部门就有专门掌管弓箭制做、分发的机构。那时的弓分为六种:王弓、弧弓、夹弓、唐弓、庚弓、大弓。
其中王弓、弧弓专门用来守城或车战;唐弓、大弓用作练兵习射;夹弓、庚弓用于狩猎。同时对于各种弓的选材、制作都有严格的规程。 比如制做上好的弓,需要选用木作弓干,另外还有弓两侧装饰的角,缠绕弓身的丝线和外面粘着的动物筋,以及涂的胶和漆,都需要精心配制选择。
古代制弓技艺还十分讲究取材的季节,加工制做的气候等等,所以制造一具良弓往往需要花费工匠几年的功夫。战国时期弓的制作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工序,曾在长沙的一座楚墓中,出土过一些保存较好的战国弓。其中有一件弓全长140厘米,弓体最宽处4.5厘米,厚5厘米,弓两侧装有角质弭。
弓身是用竹子制成,中间一段用四根竹片叠成,外面粘有呈胶质薄片状动物筋,并在弓体外缠丝涂漆。这种弓虽然算是普通的弓,但所使用的干、角、筋、胶、丝、漆六材俱全,算是古代一种复合弓。后来弓的变化都是体现在选材和制作上,基本式样没有多大变化。
弓箭作为远射兵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应用相当普遍,被列为兵器之首,贵族将门之子从小就学习射箭。“射”作为一种技艺是公卿大夫必须通晓的
“六艺”之一,不仅在国君会盟、宴会上被视为一种礼仪,而且在民间风俗中也以它为礼节。
哪家生个男孩,门口便挂一张弓,期待男孩长大后,勇武有力,能弓善射。东周时期有一位名叫“养繇基”的小将,自幼习射,少年便精通射技,百发百中,被人们称为“神箭养叔。”
汉代时,制作弓箭更加利于实战,造出许多用于步战、水战、骑战的各种弓箭。
有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强弓等。不仅弓力强劲而且装饰有铜箍、玉角,十分精致美观。人们视射技既是一门战术又是一门艺术,有人形容吕布射箭“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 。古代典籍里,不少文人重笔泼墨描写了生动逼真的弓箭战斗场面。
《前汉演义》中描述,汉文帝时,周亚夫迎战吴楚兵“前驱发出弓弩手,连环迭射,后队发出刀牌手,严密加防”。又有:敌兵“群镞齐飞,争注汉军”;汉高祖“冒矢督战,毫无惧色”。汉代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曾以其百步穿杨的射箭绝技威震边关,使匈奴不敢进犯。
据说,李广使用的箭名叫“大黄箭”,常有“强弓四射,箭如飞蝗”之说。更令人惊奇的是:有一次,李广巡视山麓,遥见草丛里卧着一只老虎,急忙张弓搭箭射中虎射。可是那虎居然静卧不动,走近一看,原是一块貌似猛虎的大石头。
箭透进石中约有数寸,外面只露出箭羽。经此一箭,李广名声更大,众人皆传李广具有神力,故箭能穿石。射箭虽然讲求技巧,但臂力是首要条件。古时弓力以“石”为计算单位(1石=94斤)。三国时,有名的蜀将黄忠虽年逾花甲,仍不服老。
一次,蜀国点将,欲破魏国名将张邓。军师诸葛亮认为只有张飞能抵过张邓。黄忠则曰:“某虽老,两臂尚三石之弓,浑身还有千斤之力,岂不足敌张邓匹夫耶?”说着取下架上大刀,抡动如飞,壁上的硬弓连拽折两张,可谓“老当益壮”。
南北朝弓的拉力增大。据《梁书》记载:“羊侃臂力绝人,所用弓至十二石,马上用六石弓。”
唐代弓分为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长弓用作步战,角弓用于骑战,稍弓和格弓是狩猎用弓和皇朝禁卫军用弓。
唐宋以后直到明清,弓的形制日趋单一化,大致可分为常用弓和练习弓。前者注重射击的准确度,后者练习张弓的臂力,所以练习用的是“大弓”和“长弓”。明朝特别重视弓的选材与制作,一把弓所用的材料,往往分别来自许多地方。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代朝臣都十分重视弓的制作和使用。因为在古代战争中,“两军相遇,弓弩在先”。无论是攻守城镇,还是伏击战、阵地战都可以弓箭为利器,“先下手为强”。自火器问世之后,弓箭仍以它轻巧灵便、射中率高之长而继续服役军中,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年。
时至今日,我们在体育竞技场上,仍能目睹射箭神手的英武风姿。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