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天文学

哈雷彗星是颗什么样的彗星?

全部回答

2006-06-27

0 0
     楼上两位的回答只说明了哈雷彗星的名称来历和其运转周期,没有说明哈雷彗星是颗“什么样”的彗星,我想应该从其质量、大小、周期及与众不同处给于回答才算正确,以下是我的回答,是综合了各种资料后的回答。
  。。 一、彗星的基本概念: 彗星可算是夜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天体。  在那井然有序的星空里,彗星好像是位形象怪异的不速之客,拖着一条扫帚那样长长的尾巴,在繁星点缀的天幕上缓步挪移。
   彗星是太阳系大家庭里的一族特殊成员,它们的轨道通常是很扁的椭圆。也有些彗星的轨道甚至是抛物线或双曲线,它们或许原本就不是太阳系的成员,而只是宇宙中的匆匆过客,在途经太阳附近之后,便远遁深空,一去不复返。
    而那些运行在椭圆轨道上的彗星,则每隔一段时间定期回到太阳身边,称之为周期彗星。 彗星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大小和形态是随其离太阳的距离而变化的,不象其它天体那样有着固定的大小。
  远离太阳时,彗星看上去只是一个朦胧的星状亮斑(称为彗头)。彗头由中心部分较亮的彗核和外围的云雾状包层--彗发组成。  随着与太阳的距离越来越近,彗头的形状也在逐渐改变,彗发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当彗星来到火星轨道附近时,由于受到更强的太阳辐射,从彗核蒸发出的物质逾加增多,这些蒸发物在太阳的辐射压力和太阳风的作用之下,被“吹”向背着太阳的方向,形成著名的“彗尾”现象。彗星越走近太阳,彗尾就越长。
    过了近日点后,彗星渐渐远离太阳,其形态的改变则与接近太阳时相反。 尽管彗星在接近太阳时体积变得十分巨大,有的彗尾最长可达2亿多千米,但是它们的质量却非常小,大彗星的质量一般也只及地球质量的几十万分之一。
  彗星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彗核部分,彗发和彗尾的质量只占彗星全部质量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五,甚至更小,因为组成彗发和彗尾的物质极为稀薄。  至于彗核,人们推断认为它是由凝结成冰的水加上干冰(二氧化碳)、氨和尘埃微粒混杂而成,科学家形象地把它比喻作"脏雪球"。
  1985年底哈雷彗星回归时,曾有5个航天探测器飞抵彗星邻近探测,首次拍到了彗核的照片。结果表明“脏雪球”的理论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是实际组成要比原来想象的复杂得多。   在历史上,由于彗星形状怪异,行踪不定,人们常把它的出现看成是某种不祥之兆,往往把彗星的出现和人间的战争、饥荒等灾难联系到一起。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彗星的出现其实是一种极普通的自然现象,并且可以通过计算作出准确的预言。 二、哈雷彗星的发现: 哈雷彗星是光临太阳的众多彗星中知名度最高的。
    哈雷彗星在我国历史上有过十分丰富的记录,从春秋战国直到清末的二千多年间,它的每次回归,我国史书中都有记载。据记载:鲁文公14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哈雷慧星是第一颗被算出正确轨道并按预言准时回归的大彗星。  著名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观测了1682年的大彗星后,发现它描绘的曲线和1531年、1607年的彗星惊人地相似,哈雷大胆断定,这是同一天体的三次出现,并1705年,根据牛顿最新的运动定律,预言了这颗彗星能在1759年回归,这颗彗星没有失信于哈雷的期待,它于1759年准时回来了,而哈雷却在此前17年溘然长逝。
    哈雷几乎把毕生精力消磨在对彗星的研究中了。为了纪念哈雷,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颗彗星。哈雷彗星最近一次回归是在1985年底和1986年初,下一次回归要到2061年左右,眼下十来岁的读者,届时还有机会再次见到它的踪影。
   三、哈雷彗星的轨道: 哈雷彗星属海王星彗星族,从海王星之外的太阳系郊区急急而来,沿着扁平的椭圆一直走到金星轨道内的近日点,然后匆匆绕过太阳又扬长而去,这便是哈雷彗星的旅途之路。
    大行星的摄动常常影响它行程时刻表的精确性。哈雷彗星的轨道倾角是162°,逆行,偏心率为0。967,彗核自转周期为48小时。近日距8800万千米,远日距达53亿千米。1910年5月哈雷彗星回归,当它从太阳和地球之间通过时,离地球只有2400千米,而它长长的彗尾足有2亿千米。
    1986年2月9日,哈雷彗星又一次经过近日点时,地球上的观测位置不好。但在通过近日点以前和以后,有两次与地球位置接近:一次是1985年11月27日,距地球0。62天文单位;另一次是1986年4月11日,距地球0。
  42天文单位。 四、哈雷彗星的物质: 哈雷彗星的彗核是个形状不规则的椭球体,边缘极不规则,彗核混杂着砾石、沙粒、尘埃的脏雪球,大小为15千米×5千米,平均密度0。  4克/厘米3,其质量约10E16千克。
  哈雷彗星的外壳是一个冰层,表面覆盖着一薄层由碳和尘埃构成的绝缘层,那里存在由碳、氧、氢、氮等元素组成的非生命有机物。彗核可能是原始星云的碎块。通过大量照片分析,发现哈雷彗星彗核表层构造差别很大,有许多隆起,坑窝、裂隙和洞穴。
    初看上去似一个烧焦了的土豆,表面比煤炭还黑,上面还有山脊,山谷和环形山之类的地形结构。表层共有七个喷射口,气体和尘埃由此喷出,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其中的物质受热而挥发,使原表面形成坑窝,致使整个表层凹凸不平。
  乔托号探测器还测出哈雷彗星彗核自转周期为53小时。这样,向阳面日照时间长,温度高达42℃,使表层爆裂,形成新的裂隙,突然喷发出物质,形成地球上观测到的“火山突喷”现象。  背阳面温度为-70℃,内部温度更低,达到-70~-123℃。
  乔托号还进入彗尾测量,测出构成彗尾的物质80%为水汽,其余的大部分为二氧化碳,其密度为地球大气密度的几千亿分之一。彗尾中微粒运动速度为每秒3000公里,彗核每秒钟供给彗尾25吨气体和3吨尘埃。
     渐渐靠近太阳了,表面开始受热而汽化,于是冬眠的彗星进入生命的活跃期。  反射阳光和自身受激发光使它披上了辉煌灿烂的外衣。中间那团明朗而密集的凝聚物是彗核,朦胧而蓬松的气体包层是彗发,边缘还有一圈暗淡而稀薄的氢云,它们共同组成了怒发冲冠的彗头。
  彗尾则更加壮观了。这根势欲扫天的大尾巴从何而来呢?   光焰喷薄的太阳,照耀着辖区的每一寸空间,同时抛射出源源不断的亚原子流,形成吹向四面八方的太阳风。  彗星上弱不禁风的尘埃和挥发物质便在太阳风的吹拂和光的压力下,拖出一条明亮的大尾巴来。
  所以它离太阳越近,尾巴越长,不管走到何处,尾巴总是指向背着太阳的一面。   五、哈雷彗星的未来: 哈雷彗星横跨太阳系的跋涉并不是悠哉游哉的闲庭信步,来到太阳身边一次,它便要被剥掉一层皮。
    经推算,它回归期间损失物质达2×10E12千克。经过38万年即5000次回归后,这种有去无回的物质损耗将导致哈雷彗星在遥远的将来走向消亡。 。

2006-06-26

78 0
哈雷彗星是颗周期性慧星.平均公转周期为76年.是人类最早认识慧星是有周期性的一颗慧星

2006-06-25

104 0
    哈雷慧星是一颗被预测出时间而且经证实的大彗星。1705年,著名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根据牛顿最新的运动定律,预言了这颗在1531,1607和1682年被看到的彗星能在1758年回归,虽然哈雷于1742年去世,但这颗彗星却如期在1759年重新回来了。
  为了纪念哈雷,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颗彗星。   哈雷的平均公转周期为76年,但是你不能用1986年加上几个76年得到它的精确回归日期。主行星的引力作用使它周期变更,陷入一个又一个循环。
  非重力效果(靠近太阳时大量蒸发)也扮演了使它周期变化的重要角色。在公元前239年到公元1986年,公转周期在76。  0(1986年)年到79。3年(451和1066年)之间变化。
   哈雷彗星的彗核大约为16x8x8 千米。它在众多彗星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又大又活跃,且轨道明确规律。这使得Giotto飞行器(ESA所有)瞄准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它无法代表其他彗星所具有的共性。
     哈雷彗星将在2061年返回内层太阳系。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天文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天文学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建筑学
心理学
数学
工程技术科学
化学
环境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天文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