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青春期抑郁症,怎么面对?
青春期抑郁症属儿童抑郁症的后阶段。。
儿童抑郁症(childhood depression)属于儿童青少年情感性障碍范畴,是以持久的、显著的情绪异常(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一种精神疾病。表现为长期抑郁伴有言语思维和行为改变。 在缓解期间精神活动正常,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关于儿童抑郁症,许多文献描述到患儿时常表现啼哭、伤心失望、自我贬低、行为退缩、食欲及睡眠改变、想自杀等抑郁情绪症状。早在1971年欧洲儿童精神病学家联合会就提出,儿童及青春期抑郁是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中占重要比例的疾病。
正常的儿童的情绪发展和变化,具有显著的生理心理年龄特征。一般的学前儿童大都有情绪不稳定、易变性和冲...全部
青春期抑郁症属儿童抑郁症的后阶段。。
儿童抑郁症(childhood depression)属于儿童青少年情感性障碍范畴,是以持久的、显著的情绪异常(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一种精神疾病。表现为长期抑郁伴有言语思维和行为改变。
在缓解期间精神活动正常,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关于儿童抑郁症,许多文献描述到患儿时常表现啼哭、伤心失望、自我贬低、行为退缩、食欲及睡眠改变、想自杀等抑郁情绪症状。早在1971年欧洲儿童精神病学家联合会就提出,儿童及青春期抑郁是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中占重要比例的疾病。
正常的儿童的情绪发展和变化,具有显著的生理心理年龄特征。一般的学前儿童大都有情绪不稳定、易变性和冲动性的特征,其情绪变化常受外界环境所影响,而不属于病理状态。儿童情绪的分化(如喜悦、愤怒、惊骇、厌恶等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是随年龄而发展,并趋于复杂多样化。
【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概率越高。双卵双生儿同病率为19。7%。自幼分开抚养的单卵双生儿,后期同病率也高达66。
7%。有调查发现,儿童抑郁症中约71%有精神病或行为失调家族史。抑郁症儿童青少年的一级亲属终生患该症比率在20%~46%范围。儿童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包括;①亲子分离或早期母婴联结剥夺;②父母患有精神病;③父母虐待或忽视;④家族中有抑郁症和自杀史;⑤某些慢性躯体病。
2.生物化学因素
5-羟色胺(5-HT)功能降低可出现抑郁症状,5-HT功能增强与躁狂症有关。药理研究表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和/或5-HT及受体功能低下,是导致抑郁症的原因。
抗抑郁药作用主要是提高或调节中枢单胺递质及受体功能。因此,抑郁症的胺代谢障碍假说已逐步形成了受体过敏学说,用来解释发病机制。
有研究证明抑郁症患儿血浆皮质醇含量增高,提示可能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HPA轴)功能障碍。
对抑郁症儿童进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结果为阳性。即患儿服用地塞米松后未见抑制皮质醇现象。住院儿童、少年抑郁症DST较门诊病例更为敏感,年龄越低越明显。
3.社会心理因素
那些先天易感素质的儿童经历创伤性体验后容易促发情感性障碍。
有调查提到抑郁症儿童精神刺激事件比对照组多三倍。失败负荷过频过强时,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感,进而可产生绝望感及抑郁症。幼年母子情感剥夺、丧失父母、父母分离、早年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增加发生情感性障碍的危险性。
社区儿童少年抑郁症调查证实,重大生活事件与抑郁症有密切关系。
有些学者认为急性抑郁症儿童病前个性多为倔强、违拗,或为被动-攻击性人格;慢性抑郁症则病前多表现无能、被动、纠缠、依赖和孤独,既往常有抑郁发作史;隐匿性抑郁症患儿病前可有强迫性和癔病性格特征。
【临床表现】
1.情绪低沉 表现为不愉快,悲伤,哭泣,自我评估过低,不愿上学,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想死或企图自杀。也有表现为易激惹,好发脾气,违拗,无故离家出走等。
2.行为迟缓 表现为动作迟缓,活动减少,退缩萎靡,严重者可呈类木僵状态。
思维迟钝,低声细语,言语减少,语流缓慢,自责自卑。年龄大的儿童可有罪恶妄想。有些患儿可能表现反向症状,如不听从管教、对抗、冲动、攻击行为或其他违纪不良行为等表现。有将这种行为表现列为抑郁症等同症象。
3.躯体症状 常诉述各种各样躯体不适,如头痛、头昏、疲乏无力、胸闷气促、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
【临床分型】
儿童抑郁症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也有根据发育不同阶段而划分:
略。
4.青春期抑郁症 症状与成年人基本类似。躯体诉述、绝望、社会退缩、易激惹亦较常见。此外,常可出现反社会行为,饮食障碍,注意缺陷和多动,酗酒和药物滥用以及自杀率明显增多。
【诊断】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的检查)、精神检查以及临床观察。
精神检查量表的应用有助于诊断评定。例如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儿童抑郁症量表(CDI)、艾森克儿童人格问卷(EPQ)、Poznanski儿童抑郁量表。
1.症状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2周,在此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四项:
(1)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
2.严重程度标准 精神障碍至少造成下述情况之一:
(1)社会功能受损。
(2)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3.排除标准:
(1)不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与精神活性物质和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可参考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1.儿童精神分裂症 急性起病者往往表现言语增多,精神运动性兴奋,冲动破坏行为,呈类似躁狂状态。儿童分裂症常见有自发情绪波动,易被误认为双相或快速循环发作。社会退缩,情绪低落,精神委靡无力状态,罪恶妄想及自杀意念,类病态人格的表现,均可见于儿童分裂症。
随着病程进展,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思维联想障碍、分裂性不协调情感以及幻觉妄想等症状更加明朗化,可与情感性障碍相鉴别。
2.器质性或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可产生类似躁狂或抑郁症状,但有明确的致病因素和阳性的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资鉴别。
3.心因性精神障碍 在儿童较为常见。受到强烈精神创伤后发生情绪低沉、悲伤哭泣,少数病儿可呈躁狂状态。起病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持续时间短,以往无类似发作史,通过心理治疗一般恢复较快,可以与情感性障碍区别。
4.周期性精神障碍 多发生于女性青少年,发病与经期相关。少数男性青少年也有周期发作,其原因尚未明确。分为以下类型:①朦胧状态;②抑郁和躁狂状态;③运动性木僵;④妄想状态。其病程特征为起病突然、消失也突然,发作持续时间多为7~10日,通常每月发病时间相对固定,每次发病症状重复(复写症状),预后良好等特征可与情感性障碍区别。
5.其他 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品行障碍均可表现过分活动、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攻击行为等,须加以区别。可采用Conner评定量表及躁狂症症状量评定有助于鉴别。
【治疗】
1.三环抗抑郁药 临床大多选用三环抗抑郁药(TCA),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多虑平)、氯米帕明(氯丙咪嗪)等。
TCA毒副作用大,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通常TCA剂量为每日2~5mg/kg,分2~3次口服。见效时间多在服药后3~14日。对于难治性少年抑郁症,一般推荐应用TCA合并锂盐治疗,效果较好。对于儿童抑郁症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者可采用TCA合用抗精神药物治疗。
TCA常见副反应包括有口干、便秘、视物模糊、血压升高、心电图改变等。骤然停药可产生撒药征候。过量可能致死。因此,须密切观察,及时调整治疗计划。加强心电图监测或血药水平测定。此外,少数病例应用TCA可引起矛盾反应,如表现激怒、恐惧、攻击行为、类躁狂状态发作等现象。
也有报道可发生脑电图改变或癫痫发作,因而对有癫痫的儿童应慎用TCA。
2.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以及其他新型抗抑郁药 如氟西汀、氟伏草胺、万拉法新等新型抗抑郁药,已相继应用于儿童抑郁症。
常见副作用有头痛、呕吐、失眠和震颤反应。TCA治疗无效者,改用SSRIs可获得疗效。Juin等人综合31例儿童少年(9~18岁)MDD,口服氟西汀(每日20~80mg),治疗7~89日,74%显有进步。
长期服用SSRIs的副反应尚不清楚。少数报道氟西汀可引起躁狂症或轻躁狂,易发生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情绪不稳定和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躁郁症病人,有情感性障碍的家族史者也是易感人群。因此,在应用氟西汀过程中须注意诱发躁狂的副作用发生。
有人报道在氟西汀(每日20mg)治疗的第一周就出现激动、易激惹、攻击行为。停药后行为副反应可逐渐消失。SSRIs的半衰期短,突然停药可引起撤药征候,甚至可在停药后6~8周发生。此外,在应用SSRIs治疗儿童抑郁症时,须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如SSRIs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可产生5-羟色胺综合征,表现有高热、意识不清、激动等危重征象。
3.其他治疗 儿童非典型抑郁、精神病性抑郁亦可选用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高效价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
季节性抑郁患儿的治疗主要采用光线疗法,以2500~10000勒克司(Lx)的全光谱光线(10岁以下2500 Lx)照射患儿患儿,患儿距光源45cm左右,每30秒看一下光源(不能凝视),每次照光45分钟,早晨和傍晚各1次。
此外,日常可鼓励患儿到户外活动,增加自然光线照射的时间,尤其在早晨更有效。严重病例同时可给予抗抑郁药治疗。对于严重少年抑郁症木僵状态或有强烈自杀意念或企图者,可采用电抽搐治疗,以防意外,同时须加强监护与护理。
儿童抑郁症易复发,因此,经治疗病情缓解后,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维持治疗,并须定期随访复查,以防复发。维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对防复发有重要作用。
行为治疗主要以心理支持为主。给予关爱鼓励的同时,想方设法让儿童感觉和认识到自身存在但以往未曾意识到的能力,并且尽可能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或指导儿童回想获得过成功的经历。
在患儿周围营造活跃友好的氛围,通过团体活动来扩大患儿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若能够引起患儿的兴趣、希望,并支持他增强信心和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则可减轻症状,预防自杀行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