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效率与光能利用率如标题,
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作用效率有何区别?
光能利用率一般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之比。光合作用效率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光合作用所吸收的光能的比值。 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与CO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矿质元素等有密切关系;光能利用率与复种指数、合理密植、作物生育期、植株株型、CO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矿质元素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能够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光能利用率不一定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但二者均影响农作物产量,即提高光能利用率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均能提高单位面积上农作物的产量。
1、...全部
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作用效率有何区别?
光能利用率一般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之比。光合作用效率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光合作用所吸收的光能的比值。
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与CO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矿质元素等有密切关系;光能利用率与复种指数、合理密植、作物生育期、植株株型、CO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矿质元素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能够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光能利用率不一定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但二者均影响农作物产量,即提高光能利用率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均能提高单位面积上农作物的产量。
1、 光合作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光能利用率是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与照在单位地面上的光能的比值。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有: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但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是在不增加其他方面光能利用率的基础上实现的,在光合作用的面积和时间一定时,光合作用效率越高农作物的产量越高;光合作用时间的延长和面积的家大,使积累更多有机物的可能性加大,从而使产量增高,这样虽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却不一定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2、 光合作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光合作用面积所固定的太阳能,可以用生产的有机物的量表示,也可以用植物释放的氧气的良表示,还可以用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来表示。
概念题错解的原因及复习应对策略的探究
从概念的基本构成上看,内涵与外延是概念的灵魂和躯壳,关键词和关键语则是支撑概念的骨架。
如果不能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这些要素,在生物概念题的解答中,当然就不可避免的“误入歧途”。其具体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21 原因一:张冠李戴
例1下列属于大田中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措施的是
A增加CO2浓度
B补充人工光照
C合理密植
D合理灌溉
错解:B或C。
解析:光合作用效率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的比值。而补充人工光照、合理密植仅仅起到了延长光照时间、增加植物叶片的表面积,提高的是对光能的利用率,却不能促进单位面积的植物叶片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效率。
因此,通过适当提高CO2浓度,增加暗反应的速率,才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正确途径。
原因探究:光合作用效率与光能利用率两个概念在字面表述上较为相近,又出现在同一章节中,学生在识记概念的过程中易于混淆,在理解与应用概念的时候就常常表现出不假思索的把两个概念等同对待。
在生物学中还有很多概念属于这种情况,如性外激素与性激素、极核与极体、囊胚与胚囊、轴突与突触、生长素与生长激素等等。
应对策略:注重概念字表的差异,审慎的识记概念的名称。这就是说,对概念名称中关键字、词的严格区分与准确把握是防止此类题目错解的要领。
例如,在囊胚与胚囊这一组概念中,囊胚突出强调的是“胚”,是动物个体发育到一定时期胚的名称;而胚囊突出强调的则是“囊”,是植物子房结构中含有卵细胞的一种囊状结构。同理,“效率”与“利用率”的区分,性外激素中的“外”字的理解,也都是区分概念的要点之所在。
22 原因二:指鹿为马
例2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呈绿色,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____________;避役逃进青草丛后,它的体色也变成绿色,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____________。
错解:适应性、适应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应激性、适应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应激性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迅速反应,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强调的是变化的过程;而适应性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上与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较为稳定的特征。
题中绿色蝗虫的体色并没有呈现动态的变化过程,而是蝗虫本身的遗传性状,因此应是适应性;而避役的体色是在改变的环境中,表现出短时变化,应为应激性。
原因探究:不能准确地辨析生物学概念的内涵,对生命现象的本质过程认识模糊,是这类题目错解的根源。
生物学中有很多概念在生理过程或表观现象上极为相似,往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类同性。如例2中的适应性与应激性都呈现出在结果上与环境的适应;脱氨基作用与转氨基作用都具有脱去氨基的过程;共生与共栖都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其他的还有如分裂与分化、姐妹染色单体与同源染色体等等也都有类似的特点。
所以,对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如果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往往得以强化的恰是概念间的类同,当然不能在细微处见差别,从而容易造成错解。
应对策略:理性的辨析概念的内涵,合理的联想类比、迁移求异。不同的概念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类同,但就其本质而言肯定是炯异的。
因此,细致而准确的察查概念间的差异,应是解决此类问题的良策(孪生兄弟的不同,是在他们距离最近的时候才易辨识)。通过列表法对概念关键属性的对比及去同求异,应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表2就是运用列表对比法加大了细胞的分裂与分化两个概念间的反差,从而使两概念的区别一目了然。
表2 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区别
概念 定义 原因 结果 意义 特性
分裂 细胞增殖的过程 ①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发展的不平衡②细胞核与细胞质发展的不平衡③增殖的需要 生成相同细胞 ①促进多细胞生物个体的生长;
②单细胞个体的增殖 分裂过程的自控性
分裂部位的局部性
分化 相同的细胞后代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或基因的差异性表达) 生成不同细胞 ①细胞、器官的形成与完善②组织、器官的修复 稳定差异性、不可逆性、渐变性、自控性
23 原因三:望文生义
例3大鲈鱼在饥饿时会把小鲈鱼吞食,这一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种内斗争
例4在西伯利亚冻土层中,曾挖掘出保存完好的猛犸象,解冻后皮肤及肌肉仍有弹性。
在生物进化研究中此猛犸象叫做__________。
A标本
B活化石
C化石
D孓遗生物
错解:例3(B) 例4(A或D)。
解析:①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描述的是种间关系,而题中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的现象,应属于种内关系,故选D。
②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的总称。从质地上看既包括石化的(如骨骼、贝壳、叶片、粪便、卵等等),也包括没有石化的(如冻土中的猛犸象,琥珀中的昆虫等);活化石、孓遗生物则是指那些现在仍保留于自然界中的少数古代生物;而标本则是“人工产品”。
正确答案应是C。
原因探究:不良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常常停留在表层和局部。思维定势是心理品质中一种稳定的趋向性、专注性,常常表现为习惯性的执著思维。然而建立在生活经验之上的定势思维往往是片面的、伪科学的,如人们对捕食概念的理解常常等同于吞食,化石必然是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或遗物;建立在书本范例和解题训练之上的定势思维,更是常常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进而限制了思维的延伸,对概念的理解也就自然而然的停顿于常规认识的水平。
如教材在讲解主动运输的概念时,所列例证中的物质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进行跨膜运输的。据此,很多学生(包括一些教师)很容易想当然的认为主动运输都应是逆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应对策略:以思辨和扬弃的态度正视常规、经典和权威,谨慎的突破表观现象可能的误导。
这就是说,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要勇于怀疑。迷信、盲从和不加思索的全盘吸收,不会引发理性的思考,也不可能深隧的透视概念的本质属性。古人云:“宁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关键词。
比如,出芽生殖中的“芽体”就是能否正确理解这一概念的决定性词语,如果把常规认识中的诸如马铃薯发出的“芽”等同于“芽体”,当然造成错解。
24 原因四:形而上学
例5(上海高考题)下列增加个体数的方式中,属于有性生殖范畴的是
A。
蕨类植物的孢子生殖
B。蜜蜂的孤雌生殖
C。蟾蜍未受精的卵细胞经人工刺激后发育成新个体
D。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例6新陈代谢特指细胞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判断题)。
错解:例5(仅选D) 例6(正确)
解析:①选项B和C虽然没有表现出两性生殖细胞的接合,但都具有通过性细胞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在生物学上称做单性生殖,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应选B、C、D。
②新教材中新陈代谢的概念是立足于细胞水平之上,对新陈代谢内在本质的阐述,是一种狭义的理解。而新陈代谢还可以在生物个体、群体等水平上进行诠释,甚至生态系统、生物圈等也都存在着新陈代谢现象。所以,本题的“特指”是对新陈代谢概念的片面认识。
原因探究:不能辩证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共性与个性、广义与狭义、动与静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概念实质上是撇开事物的具体特征,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具有矛盾的普遍性。而具体的生理过程又有其矛盾的特殊性,例5和例6中的错解就是不加区分的以共性的眼光看待个性问题,不能在广义与狭义等不同的层次上认识概念,当然容易形成谬误。
应对策略:辩证的认知概念中的阐述,摒弃僵化的理解与机械的识记。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科学就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问题。所以,学习唯物辩证法、学会用辩证法的观点理解生物学概念,才是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根本之道。
如发酵的概念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的过程,而广义的概念则是指通过微生物的培养,大量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再如,渗透平衡、内环境稳态、生态系统的稳定等概念中的平衡与稳定并不是绝对意义的平衡和稳定,而应是相对的、动态的,这也是唯物辩证法中事物发展、运动原理的具体体现。
25 原因五:越俎代疱或以偏盖全
例7肺炎双球菌抗药性的自然变异来源是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D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错解:B。
解析:4个选择项中的阐述都是产生变异的可能原因。但由于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染色体。这样,C和D应排除。而基因重组则主要指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由于四分体时期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以及减数Ⅰ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导致的基因重新组合,所以基因重组的概念不适用于不能进行有性生殖的原核生物,因此B也应排除。
故只能选A。
原因探究:任何原理和规律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生物学概念也是如此,每个概念中都有一些关键词严格限定了概念的外延。因此,在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中,如果忽视了这些关键词的存在,出现错解当然就在所难免。
如例7中的错解就是没能考虑到只有有性生殖的生物才可能出现基因重组现象。另外,源于概念外延方面的错解还有很多情况,比如,从属关系的概念(遗传工程与基因工程、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等)、交叉关系的概念(等位基因与同位基因等),都有可能因学生对概念外延的忽视而错用、混用。
应对策略:注重概念中的限制性描述,准确的界定概念的外延。如细胞周期中的“连续分裂的细胞”,伴性遗传中的“性染色体上”都是界定概念适用范围的关键词,是学生在复习及解题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的对象。
关键词的识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用的较多的是关键词、联词、联句法,如警戒色中“具恶臭或毒刺的”可记作“恶毒”两字;酶的概念(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中的关键词可记作“活细胞催化有机物”。
除此之外,还可采用数字法,如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可重点记作“两相同、一不同”。不论方法如何,但总的原则是既要做到精练易懂,又能做到严格区分。
例题作为参考。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