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关于《马说》一课~要分
《超越自我》
---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谈起马,什么“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快马加鞭、马到成功、龙马精神”之类,常挂嘴边,耳熟能详。
在中国古代,为争夺汗血千里马马种,汉代曾发生过两次血腥战争。 汉武帝派百余人的使团,带着一具用黄金做的千里马模型前去大宛国,希望以此重礼换回大宛的汗血宝马。经过4000多公里陆地行军,到达大宛国首府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但大宛国王爱马之心更切,不肯以大宛马换汉朝的金千里马。 汉使归国途中金千里马在大宛国境内被劫,汉使被杀害。汉武帝大怒,说:犯强汉之天威者,虽远必诛!于是作出武力取马的决定。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李广利率领骑...全部
《超越自我》
---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谈起马,什么“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快马加鞭、马到成功、龙马精神”之类,常挂嘴边,耳熟能详。
在中国古代,为争夺汗血千里马马种,汉代曾发生过两次血腥战争。
汉武帝派百余人的使团,带着一具用黄金做的千里马模型前去大宛国,希望以此重礼换回大宛的汗血宝马。经过4000多公里陆地行军,到达大宛国首府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但大宛国王爱马之心更切,不肯以大宛马换汉朝的金千里马。
汉使归国途中金千里马在大宛国境内被劫,汉使被杀害。汉武帝大怒,说:犯强汉之天威者,虽远必诛!于是作出武力取马的决定。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李广利率领骑兵数万人,到达大宛边境城市郁城,但并未攻下,只好退回敦煌,回来时人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
3年后,汉武帝再次命李广利率军远征,带兵6万人,马3万匹,牛10万头,还带了两名相马专家前去大宛国。此时大宛国发生政变,与汉军议和,允许汉军自行选马,并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两匹良马。
千里马是日行千里的优秀骏马的代称。
想想看,古时交通很不发达,舟车劳顿之苦,非现代人所能体会,因此马作为一个代步工具,其地位不可或缺。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便建立了通达华夏广阔疆域各地的驿站,用以传递信息,发布训令,而马的作用由此显现,八百里加急邸报的形式,可以在几日之内将讯息传递至幅员辽阔版图的各个地方。
可以说,没有马,就没有中华民族几千年大一统的帝国。
而在军事上,马更和将军与士兵的命运密不可分,项羽的乌锥马、关云长的赤兔马、秦琼的黄膘马无一不和主人一样威名赫赫。成吉思汗的大军横扫欧亚大陆,所向披靡也与当时蒙古马的坚忍不拔的个性有着密切关系,而蒙古的轻骑兵之所以能战胜当时欧洲重装骑兵,除了速度的优势外,马镫的发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依靠人马合一战胜那些“铲骑”的古罗马骑兵也是不足为奇的了。记得小时候看的苏联电影,苏联骑兵元帅布琼尼手舞马刀、跃马驰骋的英姿始终在脑海里印象深刻。
谈马之余,人们自然联想起一位与马有着不解之缘的历史人物、古代相马师——伯乐。
最先认识伯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马说》,文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真正的千里宝马,当然也是要伯乐识马。据说一次伯乐严冬外出,途中偶遇一千里马,看到这匹本应驰骋疆场的宝马良驹却吃力地拉着盐车艰难前行,正走至一斜坡地段,马蹄僵硬,膝盖弯曲,大汗淋漓,踟蹰不前。
伯乐见此,痛心不已,不由分说,上前抱着马的脑袋悲愤恸哭,并把身穿棉衣脱下为之披上,立时,奇迹出现了,只见那马喷出一口热气,仰头一阵长嘶,声震云霄,刹那间陡坡呼啸而过……,可见千里马也为识马人而展示才华。
而这种伯乐识马,马认伯乐的微妙关系正是人与马关系发展到的极值的表现!在古代,尤其在战场上,马是人的唯一亲近伙伴,无论行军,还是两军交战,都只有马和人最接近,共同面对最艰难的险境和胜利的场面。
他们必须共同面对这一切,武士在疾驰中的一个暗示,立即就会得到最快、最准确的回应,在战场格斗最关键的时刻,就是较量快速的反应,冲锋前那轻轻的点蹬,马就迅速地冲在最前面,这种人马合一的境界是我们人类对坐骑的最高愿望,更是古代英雄梦想的最高境界。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