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顾炎武是谁

他是谁啊,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啊

全部回答

2006-04-10

0 0
    顾炎武,苏州名人,中国明末清初学者和地理学家。明清之际史学家、思想家。近代学者梁启超称顾炎武为“清学开山之祖”。 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1613-1682),苏州昆山人,名绛,字宁人,由于仰慕门天祥的门生王炎午,改名炎武,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出身名门,少年勤奋读书,十四岁中秀才。青年时常议论朝纲,反清复明,失败后遍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他平生不做无益之文,主张“文不苟作”,“须有益于天下”;治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
  方法上注重实地考察。 顾炎武治学范围广阔,著作甚多,其中最有价值的代表作品是:《日知录》、“日知其所亡,月无其所能,可谓好学已矣”。  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在这本书中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学术上多方面的成就,使他赢得了后人的尊敬。如: 《音学五步》、《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以及后人编辑的《顾亭林诗文集》。这些著述中所体现出来的学术和思想成就,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历史学的研究:顾炎武的历史研究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体现了他胸怀祖国、志在经世致用的伟大抱负。
    古为今用,是贯穿顾炎武史学思想的一根主线。他认为研究历史,编纂史书,其目的就在于“鉴往所以训今”;又说,“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他强调写《日知录》就是为了“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经学的研究:也是旨在经世致用。他把经学作为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来研究,认为,不但《春秋》是史书,而且“六经皆史”,从而否定了儒家经典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这种思想为清代中叶的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所继承,章氏鲜明地提出了“六经皆史”的主张。
  顾炎武在清初从事并提倡经学研究,他的目的还在于,用朴实的经学去反对空谈心性的理学、心学。他说,“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指佛学)也”。他主张“鄙俗学而求六经”,“务本原之学”。
    也就是说:俗学化的理学应该鄙弃,而要真正研讨六经,必须着眼于本原之学。在他看来,考究历代制度,重视当代政务,关心修身治国,这才是为学之本。顾炎武这些主张,促进了明末以来的反理学斗争,对清代的经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音韵学的研究:在清代,顾炎武是系统地研究上古音韵的第一个人。  他主张“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他潜心于古音学研究,历时三十年,撰成《音学五书》三十八卷;这部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清代第一部音韵学杰作。
   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发动荡之中,顾炎武以其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宣告了明末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  他一生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强烈地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积极思想,卓越的、多方面的学术和思想成就,使他无可争辩地受到当时及后世的称赞和纪念。
   摘自:雅虎网。

2006-04-09

53 0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苏州昆山人,名绛,字宁人,由于仰慕门天祥的门生王炎午,改名炎武,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出身名门,少年勤奋读书,十四岁中秀才。
  青年时常议论朝纲,反清复明,失败后遍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他平生不做无益之文,主张“文不苟作”,“须有益于天下”;治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  方法上注重实地考察。他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树,《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图》、《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他的代表作是《日知录》,“日知其所亡,月无其所能,可谓好学已矣”。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在这本书中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学术上多方面的成就,使他赢得了后人的尊敬。
   现在昆山有很多关于顾炎武的景点和建筑,如亭林公园,顾炎武纪念馆,顾炎武陵墓等。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书画美术
书画美术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