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五谷攻击长安
我认为魏延奇谋是非常正确的,当时蜀军从汉中北进中原,必须通过几百里的高山险谷,因地形条件所限,只有2个方向:一是出秦岭入关中,这个方向有三条通路,即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都是谷长路险的,给军事行动特别是大兵团行动带来诸多困难。 相比较来说,位于秦岭东头的子五谷离长安最近。据兵要地志介绍,从石泉起,向北到长安以南百余里止,谷长660里。另一个方向,则是汉中经阳平关、武兴、祁山至天水,道路虽远,但比较平坦。
魏延的建议对当时的敌情、道路、作战方案及战役演变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分析,应该是颇有见地的。 倘若诸葛亮能够采纳,并以此作为北伐的军事指导思想,可能很快就能实现长安、收复三...全部
我认为魏延奇谋是非常正确的,当时蜀军从汉中北进中原,必须通过几百里的高山险谷,因地形条件所限,只有2个方向:一是出秦岭入关中,这个方向有三条通路,即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都是谷长路险的,给军事行动特别是大兵团行动带来诸多困难。
相比较来说,位于秦岭东头的子五谷离长安最近。据兵要地志介绍,从石泉起,向北到长安以南百余里止,谷长660里。另一个方向,则是汉中经阳平关、武兴、祁山至天水,道路虽远,但比较平坦。
魏延的建议对当时的敌情、道路、作战方案及战役演变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分析,应该是颇有见地的。
倘若诸葛亮能够采纳,并以此作为北伐的军事指导思想,可能很快就能实现长安、收复三秦、灭魏的目的。
下面具体说说魏延的建议:
⑴山地作战多用奇兵,包括奇袭、伏地战等出其不意的军事行动。
出奇制胜在军事指挥上是一个通则,不论平原、山地或者江河、湖泊,都应坚持以奇兵取胜,这一点在山地更为重要。这是由于山地复杂的地形所限,不利于大兵团展开正规作战,而最适宜小部队、特种作战部队活动。
还要看到,对于进攻者来说高山峻岭既是影响军事行动的障碍,又是隐蔽军事行动的屏幕。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军总喜欢在这个屏幕的掩护下去钻对手的空子,造成对方防守作战时的时间差和空间差。汉中与秦川,为秦岭山脉的重峦叠嶂所阻隔,宜守而不宜攻。
蜀军欲北至秦川,如非奇袭,难以制胜。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计谋,反而采取兜圈子的方法,自汉中向西,出祁山,率10万大军在丛山峻岭中进行"武装大游行"。摆这种正规作战的架式不但目标大,难以达成出奇不意,而且劳师疲众,必然造成自己的后劲不足。
⑵在古代兵法中,奇和正是相反相成的两种用兵手法,若只采用一种手法,必然形单势孤;只有2者并用,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里说的合是指会合、交战)
应该承认,若没有"明修札道"之举,是不会有"暗渡陈仓"之功的,魏延建议诸葛亮率大军自斜谷而出,也是意在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以保证他从子五谷出奇制胜。
但遗憾的是,诸葛亮拒绝了他的建议,坚持兵出祁山,由此形成了一面平推之势。
⑶魏延的建议,还包含着奇与险,险与夷的辨证关系。一部活生生的战争史表明,无奇不险,出奇用兵,本身就意味着担风险、闯难关,然而军事辩证法就是如此,地狱的入口也是通往天堂的大门,在许多情况下,危途险地其实也正是对手的不虞之处,正是敌方将帅思维判断的死角。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最大的危险中,常常包含着最多的安夷和成功的因素;人们以为不可取胜的时间、地点,往往是可以走向胜利的坦途。用兵一贯谨慎的诸葛亮,虽然处处考虑周全,但因为不敢冒必要的风险而难以创造出惊人的业绩。
诸葛亮6出祁山,虽然在战术上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在总的作战思想上采取了谨慎保守的策略,所以终未取的大的成功。
⑷关于魏延建议的正确性,还可以从司马懿的一段话中得到反证: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合至帐下曰:“诸葛亮生平谨慎,未敢造次行事。
若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恐有失,不肯弄险。---------《三国演义·第95回》
作者通过司马懿之口,再次说明由于诸葛亮过于谨慎,造成了蜀军作战指导上的重大失策。
所以我认为魏延的计谋是正确的。用险谋,使懦夫变勇士,使阴柔之气变为阳刚,使绝望者勇气倍增。
魏延 字:文长。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