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语文文言文需要怎样大归纳?谢谢

比如说一些实词虚词需要都记吗?那么多如?何很快掌握

全部回答

2006-02-17

0 0
       文言文一直被视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瓶颈。它难在两点:一是文字障碍,二是年代隔阂。但文言文又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之一,近年来还有不断加重的趋势。临考前复习文言文有什么总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两句话:课内课外齐进,精读泛读并举。
     所谓“课内课外齐进”,指的是既要全面梳理高中阶段学过的文言文,尤其对一些重点篇目,如H版、S版和新教材的共同篇目,更要烂熟于心;又要尽量多读课外的文言文, 以养成对文言文的“语感”。
       但现在有不少考生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反正高考中不直接考课文,对课内的文言文不必过于认真。其实,虽然高考中文言文不考课内的文章,但所有的考点都与课内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的联系是直接的。如2003年上海卷第二道文言文题中,要考生解释文中两个“绝”字的含义:一是“人迹绝矣”,二是“无不绝也”。  “绝”的这两的含义在高中语文课文中都出现过。
  前者如《与朱元思书》的“天下独绝”,后者如《劝学》中的“而绝江河”。如果对课文非常熟悉,这样的题目真如囊中取物。   有的联系是间接的。同题中就出现了不少文言文知识点,如名词活用作状语就有好几处,如“东越二岭”的“东”、“斗深百丈”的“斗”、“猿挂蛇行”的“猿”和“蛇”……虽然不一定能在课文中找到完全相同的词语,但只有我们熟悉课文中出现过的词类活用现象,做这类题目也不会太难。
       所以考生应始终把课内文章视为基础中的基础,反复研读。可以按篇目把课内文言文涉及到的各项知识用表格的方式整理出来。要争取做到,只要看到某句话,就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下面随便拎出几句,请同学们试试看,能否马上回忆起出自哪篇文章,其译意是什么。   1。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2。予自度不得脱身。   3。
  则群聚而笑之。   4。委身为贾人妇。   5。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如果5句话中你只能回忆起2-3句,说明你对课内文言文还非常陌生,你得赶快补救,再老老实实地把高中阶段所有的文言文全部通读几遍。
    这个工作一定要做,否则你很难在高考中得心应手。   但仅仅靠课内这几篇文言文又不足以对付高考。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阅读课外的文言文。这是因为,文言文与我们平时交流用的现代汉语已有较大距离。
  而学习语言需要“语感”,它可以极大地增加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这和学外语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状态是:以课内文章为基础,辅以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前者采用精读的方法,后者则采用泛读的方法。
  两脚并行,相辅相成,自能收到最佳效果。   建议读一些短小而隽永的文言小品。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古文观止》等,可以每天读一两篇,细水长流,持之以恒。  这样既可以保持对文言文的“语感”,又可以从中积累写作材料。
  后者也可算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吧。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