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代表
中国经济为什么这些年来增长缓慢,后劲不足,一个根本的原因是银行背上了不良贷款的沉重包袱。中国与日本非常相似,都患上了不良资产病。得上这种病的症状就是经济增长乏力。中国经济近几年来的主要任务就是清理银行的不良贷款,尽管花费了很大努力来剥离不良贷款,但不良贷款仍然有增无减。
据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监管司的一篇文章透露,直到2001年,中国的四家国有银行才首次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净下降。在这之前的7年里,从1994年到2000年,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年均增长3。 2个百分点,1995年四大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为21。4%,以后逐年增加,2000年末达到29。2%。2001年底,通过努力下降了3。...全部
中国经济为什么这些年来增长缓慢,后劲不足,一个根本的原因是银行背上了不良贷款的沉重包袱。中国与日本非常相似,都患上了不良资产病。得上这种病的症状就是经济增长乏力。中国经济近几年来的主要任务就是清理银行的不良贷款,尽管花费了很大努力来剥离不良贷款,但不良贷款仍然有增无减。
据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监管司的一篇文章透露,直到2001年,中国的四家国有银行才首次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净下降。在这之前的7年里,从1994年到2000年,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年均增长3。
2个百分点,1995年四大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为21。4%,以后逐年增加,2000年末达到29。2%。2001年底,通过努力下降了3。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下降了907亿元,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降至25。
4%。相比之下,美国花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为1。9%,汇丰银行为3。5%,东京三菱为8。8%。
在1999-2000的三年里,虽然剥离了1万多亿元不良贷款,但四大行的不良贷款并没按预期幅度降低,而是一边剥离一边增加。
1998年,不良贷款实际上升了4900多亿元,1999年上升了5800亿元,2000年上升了3700亿元。三年间不良贷款增加了1。44万亿元,远远高于剥离掉的1万亿元。
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时段。
一是80年代至90年代初,二是90年代初经济过热时期,三是90年代中后期国家实施企业破产兼并改制。这三个时期形成的不良贷款各占今天不良贷款总数的1/3。总起来说,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有8个:1,企业融资渠道主要通过银行,企业缺少自有资金,2,90年代初的经济过热和泡沫经济。
3,我国经济增长属于政府主导的数量扩张型经济,银行听命于国家指令。4,企业转轨成本。1997年至2000年,国有企业改制就由银行核销呆帐1829亿元。5,国家政策性因素影响,根据宏观经济需要而发放的特定贷款最后形成的不良贷款初步匡算达数千亿元。
6,社会信用环境的影响。截至2000年末,在四行开户的企业中,逃废债务的企业有32140户,悬空银行贷款本息达1851亿元,而这仅是冰山的一角。7,四大银行管理上的问题,机构臃肿,层次过多,管理和经营成本过高。
8,监管不力。
另外,不良贷款的形成与地区差别有很大关系,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关联度很大。目前,我国不良贷款的发生状况大致分五大板块。一是以广东为代表的经济高增长、贷款高风险地区,二是以上海、北京、浙江等为代表的经济高增长、贷款低风险地区,三是以东北为代表的经济低增长、贷款高风险地区,四是以西部为代表的经济低增长、贷款低风险地区。
五是海外地区,外币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比本币的不良贷款率要高出9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海外投资质量相当差。
从数量上看,四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广东、辽宁、山东、湖北、河南、江苏、河北、黑龙江、吉林、四川等省,这几个省的不良贷款占全国总数的60%。
其中广东最高,占全国的13。5%。从比例上看,海南省的不良贷款率最高,占总贷款额的45。5%,也就是说,贷出的款将近一半收不回来。这类省份还有吉林、湖北、黑龙江、河南、辽宁等省。
不良贷款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根据日本的经验,中国经济也象日本一样被不良贷款所拖累。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不良资产的危害性。不良贷款率高,最大的危害是影响银行对经济的支持能力。中国的银行近年来对贷款极其谨慎小心,就是因为不良贷款太多,影响了银行放款能力。其次是如果靠发行基础货币来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容易引发通货膨胀。
如果对之掉以轻心,不良贷款的大量发生还会诱发社会道德风险,如果加大处理不良贷款的力度又可能会引起企业连锁倒闭破产,增加财政风险和社会危机。因此,不良贷款的确是一种令人头疼的病,患上之后就要全力以赴地去治。
治疗不良贷款病不外乎有这么几种方法,首先是加强金融企业的业务监管,保证今后每一笔贷款的质量,防止新的不良贷款产生。二是加大中国企业的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的经营和竞争机制,三是适当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给一些能救活的企业输血,使之起死回生,四是发行基础货币,冲淡不良贷款。
第三和第四种办法都是增加货币供给,通过适度通胀抵消不良贷款,从而活跃中国经济,使经济增加活力。
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我们更多地采用了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多地在金融业监管上下工夫,货币供应增长率从20%多逐渐下降到目前的13%左右。
2001年新增贷款仅1。3万亿元,比2000年还有所下降。银行卡紧了贷款的出口。这就使我国经济逐渐由“过热”向“低烧”转变,怎么也迈不开大步子。这种情况使很多习惯了10%以上高增长的人心里着急。
看着这么多下岗待业的人在家里闲着无事做,看着很多农村人口仍然没有摆脱贫困状况,多数人的心里都会渴望中国经济再加把劲。
但要想使经济再度活跃,就需要金融资金这副催化剂。马克思说过,货币是再生产顺利进行和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货币不足,经济增长的动力就不足。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和思考,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在货币手段上做文章了。最近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的王松奇先生就提出了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理由。但这里要注意,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决不是意味着仅仅加大基础货币的供应,向现有货币里掺水,而是充分调动一切金融手段,扩大货币供给。
大家可以点击看看2002年4月2日《中国经济时报》上刊登的这篇文章“扩张性货币政策:选择理由及操作建议”。
总之,解铃还需系铃人,货币的问题还需要货币来解决。实物增长需要金融支持,货币增长需要实物支持。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货币缺少实物对应时就需要增加实物,当实物缺乏货币对应时就需要增加货币。目前,有些企业的确需要资金,只要资金涌进来,生产和市场都会跟上。这里,关键是要判断清楚这些带病的企业是什么类型的企业。
是属于产业落后即将被淘汰的企业,还是属于仍然有发展前景、有利可图的企业。银行要对企业的病症有基本的认识。对于那些有救的企业,银行采取再坚持一下的策略,一旦企业挺过去这一关,银行的不良贷款就可能变为良性。
如果是那种医治无效的企业,只有彻底了断,决不拖泥带水。因为对这种企业再打强心针也没有用,反而白白地浪费银行资产。对于这种企业清算下来的不良贷款,处理办法只有一种,那就是通过发行货币来把它冲消。
不靠通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完]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