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臭氧空洞在北极还是在南极?

南极

全部回答

2006-01-24

17 0
南极,北极,青藏高原都有,不过南极的比较厉害一点.

2006-01-24

48 0
     南极 (附:臭氧空洞的形成 /希望对你有帮助) 2001年9月中旬,南半球送走了寒冬,迎来了春天。在南极,这是几个月以来阳光第一次扫过地平线。
  这时候的阳光确实大受这块冻土地的欢迎,但是不幸的是,此时臭氧空洞也形成了。 南半球的每年春天,阳光对破坏臭氧层的化学反应起了激发作用。  每年8月中旬臭氧空洞开始扩大,12月份左右臭氧空洞开始缩小,直至消失。
  随着南极季节的变化,臭氧空洞也进行着周期性的变化,年年如此循环。 据记录,2000年臭氧空洞的面积比美国整个国土面积的三倍还大。臭氧空洞如此之大,使得智利和阿根廷北部的城镇完全暴露在直射的阳光(含有强紫外线)之下。
     2001年8月中旬, 臭氧空洞开始出现,这又将会是一个大的臭氧空洞。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大气物理学家Paul Newman先生说,现在预测2001年的臭氧空洞将会是多大,还为时尚早。
  但我们可以说它将是一个很大的臭氧空洞,就象过去几年一样。他还说,今年臭氧空洞的面积将超过2千5百万平方公里,比北美洲大陆面积还要大。   2001年9月15日,南半球的卫星图显示,臭氧空洞的面积已经超过南极洲的面积。
  但在2000年,臭氧空洞变化异常,当臭氧空洞增大到一定程度后,臭氧空洞突然就消失了,2000年臭氧空洞消失的时间比以前提前了1个月(见图 4)。今年的臭氧空洞不可能再重复这种行为, Paul NewMan先生说,因为这种行为12年里仅仅发生1至2次。
     但是NewMan先生警告说,科学家不可能准确地预测今年的臭氧空洞将会多大,这是因为污染物的浓度如CFC不是唯一的破坏臭氧层的因素,反复无常的天气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如大气温度就影响了臭氧层耗损的速度。
  在很低的温度下,在大气层上面形成一种冰云称为“两极同温层云”,这种云对臭氧层绝对是一个坏消息,因为云中的冰晶可为原本惰性的氯化物转变为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化学反应提供了一种界面。  而在寒冷的冬天,可产生更多的两极同温层云,从而使春天里的臭氧层遭到破坏。
  的确记录显示,2000年出现了最大的臭氧空洞,同时也伴随曾有一个特别寒冷的南极冬天。 风对臭氧层的破坏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冬天,有一个巨大的快速转动的环绕南极的空气“漩涡”,称为“南极漩涡”。
    “南极漩涡”有效地将该陆地的大气与其它地方的大气分隔开。由于从热带来的温暖的富含臭氧的空气不能进入“南极漩涡”,因此“南极漩涡”里的温度很低,寒冷的空气里越来越多的冰晶云形成了,刺激了化学反应,导致臭氧减少。
   美国航空航天局负责绘制臭氧层变化的专家Richard McPeters先生说,由于气候的变化对臭氧空洞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臭氧空洞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这就是为什麽每年测量臭氧空洞的变化都是一件有趣的工作。
    每年臭氧空洞的变化都不尽相同。 虽然很难预测每年臭氧空洞的变化,但科学家们认为他们已经知道在一段长时间内的臭氧空洞的变化趋势。研究者说,在未来的12年里,臭氧空洞将会随着大气中CFCs浓度的降低而缩小。
   未来臭氧空洞的缩小要归功于1987年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蒙特利尔议定书》是世界各国共同合作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一个最成功的事例,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有关规定,要求各国淘汰CFCs和其他消耗臭氧层物质。
  1994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科学家们观测到,大气层中的最低层——对流层中CFCs的浓度第一次下降了。 对流层中的CFCs最后将上升到同温层,同温层中存在着臭氧层。  对流层中的CFCs浓度下降,同温层中的CFCs最后也将降低。
  由于这些化学物质寿命很长,所以臭氧层恢复的速度很慢。大约2050年左右,臭氧空洞可能会恢复到1979年的水平。 图4南极臭氧空洞的形成:+++线代表2001年8月至9月南极臭氧空洞的形成情况;——实线代表2000年的臭氧空洞的形成情况;阴影代表1979-1992年南极臭氧空洞的范围和平均值。
    由该图显示,南极臭氧空洞每年8月中旬形成,12月分缩小直至消失。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