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心理学

求犯罪心理学方面的资料

我是学法学的,需要一些此类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太少了,大家是否可以给我一些书目或者留下你的电子邮件地址以方便我与你建立联系索取资料,英文资料和法文资料都可以,谢谢大家了。

全部回答

2005-12-19

0 0
    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研究犯罪人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是犯罪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也是法律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对犯罪心理的探讨却由来已久。
  我国古代的史书上早就有探讨犯罪心理问题的记载。  公元前11世纪,周公旦就曾对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动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人性善恶的论战,其实就是对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探讨。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是非”之心,有些人之所以干坏事,是因为受环境的影响。他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荀子则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不良本性,只有“师法”,即进行遵守礼义法度的教育,才不会作恶。
  西汉初期,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认为“圣人”天生性善;“斗筲之徒”天生性恶;“中民”则既可为恶,也可为善,关键在于对其是否进行教化和以刑罚威胁。  可见,我国历史上许多政治思想家和学者已有关于犯罪心理的精辟见解,只是未能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
   西方国家的学者和思想家对犯罪心理问题的探讨也已有很长的历史。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就开始探讨犯罪心理的根源问题。他们往往把犯罪归结为“由邪恶幽灵引起”,是“中了恶魔的结果”。  后来的一些思想家则从人体的结构来解释犯罪的原因。
  例如,苏格拉底认为,可以从人的面色和头形来推断一个人的善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的头部形状与人的心智有关,犯罪者的头盖骨形状与正常人不同。这些大思想家的观点对后人的影响很大,许多后来的学者也反犯罪归结为由天生的素质所造成的。
    到了近代,刑事古典学派试图探讨犯罪的心理原因。英国学者J。洛克认为,“自然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由意志的表现”,“犯罪也是一样,行为人对自己所铆怕行为要负责,法律要惩罚的就是基于自由意志的行为”。
  法国学者C。L。孟德斯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犯罪人的精神有重大质变,“悖德狂”和“色情狂”是这种重大质变的结果和表现。  刑法学的创始人之一J。边沁则认为,人是为了追求快乐也就是为了得到财物和肉体的享受才去犯罪的。
   19世纪后期的欧洲,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学科,如人类学、人休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同时,由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犯罪率急剧上升。  因此,具体提示犯罪行煌 原因、心理机制、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从而提供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途径,就成了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心理学逐渐形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犯罪心理学纲要》。  这本著作主要从精神病态的角度研究犯罪人。
  1889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犯罪心理学》一书,着重研究犯罪者的人格。这两本专著的问世,标志了犯罪心理学的诞生。 本世纪以来,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学者逐渐增多,许多心理学家也加入了研究犯罪心理的行为。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S。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的冲动是犯罪的根本原因。他指出,人的意识由本我、超我自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代表与生俱来的欲望冲动,按“快乐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标准,按“至善原则”活动;自我则对本我和超我进行协调,按“现实原则”活动。
  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于自我对超我的依从力减弱,而趋向于本我的结果。  他还认为,成人犯罪是由于退化而使幼儿时期原始的、非道德的性冲动复活了起来。美国精神病学家W。希利和他的妻了A。
  F。布朗纳对少年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于1936年提出了“情绪障碍理论”。他们认为,违法犯罪行为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愿望与欲求的表现”。当年轻人的愿望和欲求长期得不满足,就会产生深刻的情绪问题。
    长期存在不满情绪就会导致年轻人采用违法犯罪的方式求得代偿性的满足。 美国犯罪学家E。H。萨瑟兰1939年在他所出版的《犯罪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不同接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1)犯罪行为是由学习得来的。(2)犯罪行为是通过与他人交往的过程而学得的。(3)犯罪行为主要是在与个人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学习得到的。  (4)犯罪行为的学习内容包括犯罪方法技巧、动机、态度、理由等。
  (5)在犯罪动机和内驱力的形成方面,主要是从人际接触中获得错误观念,即犯罪比不犯罪有利,使违法心理战胜守法心理。(6)犯罪学习的结果随接触频率、时间长短、顺序、强度的不同而异。在犯罪多发区,由于同犯罪分子接触机会多,因此犯罪行为多是必然的。
     德国精神病学家K。施奈德在1940年出版的《精神病质的人格》一书中,具体分析了各种异常人格与犯罪行为的联系。他发现易于导致犯罪的异常人格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意志薄弱型,这种人对外界的诱惑缺乏抵抗力,易受外人引诱而去犯罪。
  (2)情感缺乏型,这种人缺乏羞耻、怜悯、同情、名誉感、良心等高尚情感,具有冷酷、无耻的人格特征。  (3)爆发型,这种人稍受外界刺激,便会暴怒,用暴力手段攻击他人。(4)激奋型,这种人很容易激动兴奋,做事不谨慎、无耐心,很容易与人发生纠纷。
  (5)自我显示型,这种人有强烈的虚荣心,处处想表现自己,不顾场合和方法。(6)偏执型,这种人顽固地坚持违背社会规范的错误观点和信仰,并付之于行动。  (7)情绪易变型,这种人喜怒无常,情绪一日多变,难以捉摸。
  (8)软弱型,这种人缺乏人格的尊严,经受不了外界的压力,常违心地屈服于他人,做自己明知不该做的事情。(9)自卑型,这种人极度自卑,否定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经验,认为自己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只能依靠他人,或采取非法手段来谋生。
    (10)忧郁型,这种人整日情绪低沉消极,遇到任何事情都看成是不利于自己的事,并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 近半个世纪以来,犯罪心理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各种理想、学派不断涌现,对犯罪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归结起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有以下几大类: 1、对犯罪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  包括研究体型-性格与犯罪的关系,染色体变异-性格异常与犯罪的关系,内分泌失调-情绪障碍与犯罪的关系,脑电图紊乱-意识障碍与犯罪的关系,血型-人格类型与犯罪的关系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大量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美国犯罪心理学家提特斯说:“我们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只有依靠生物学家、精神病学家、内分泌学家、脑电学家等的共同努力才能面目一新。  ”这位犯罪心理学家还指出:“社会应当承认,如果我们希望树立这样一种对待犯罪心理的态度,这种态度既有社会科学的根据,又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与当代最新的生理学、医学科学、心理学的成就相结合,那么我们的犯罪心理学就能以崭新的姿态,在20世纪末之前出现”。
   2、对犯罪者人格和人格变化的研究。  许多犯罪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犯罪者特定的人格特征和这种人格特生的由来。他们将犯罪者人格的各个方面与未犯罪者进行系统比较,从而试图确定犯罪者的人格特征。
  他们所指的人格内容很广泛,如雷蒙认为:“人格即是个人的全部,包括智慧、性格、本能内驱力、情绪稳定性、态度、兴趣、气质、社会性和个人的仪表,以及他的一般社会效能”。  “它是一个对环境起调节作用的心理体系”。
  研究犯罪者人格问题的犯罪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的犯罪心理发展到人格的改变,表明这个人的犯罪心理已经定型。要矫正这种心理定型了的人格,需要做极其精细、复杂、长期的工作。所以,对罪犯的人格变化的研究,是犯罪心理学上一个十分细微与深入的课题。
    日本犯罪心理学家出根淳还指出:“过去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只限于探讨人的犯罪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即是基于生理原因还是社会原因。所以,过去都集中于对犯罪心理的个人因素一社会因素的探索与讲座在犯罪人格论建立以后,犯罪心理学就出现了新的面貌。
  这样,就在犯罪者的人格问题的讨论中开阔了犯罪心理的具体研究途径。  ” 3、对犯罪行为社会学习机制的研究。有些犯罪心理学家在50年代流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犯罪行为同其他一切社会行为一样,也是由学习而获得的。
  他们致力于提示或阐明个体产生犯罪行煌 社会学习机制,提出了多种犯罪行为的学习理论,如埃森克的条件性回避反应理论,萨瑟兰的不同接触理论(亦称为分化性联结理论),伯杰斯等人所提出的犯罪行为操作性学习理论,A。
    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费尔德曼的完整学习理论等。 4、对产生犯罪心理的社会性缺陷的研究。有些犯罪心理学家认为,犯罪心理的产生要源主要在于犯罪者的社会性缺陷。社会性缺陷不是个人所造成的,而是环境的产物。
  他们致力于研究造成社会性缺陷的环境因素,提出了种种形成犯罪者社会性缺陷的理论,例如美国的希利及其妻子提出了情绪障碍理论;雷克利斯提出遏制理论;米德等人提出社会标定理论;米勒等人提出亚文化理论;塔克和昆尼等人提出冲突理论;科恩提出对抗理论;克洛瓦德和奥林提出不同机会理论等。
     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传播比欧美国家晚。尽管我国历史上早就有关于犯罪思想的探讨,其历史比欧洲早得多,内容也更为丰富,但一直未能形成一门系统的独立学科。本世纪30年代前后,西方的犯罪心理学开始传入中国。
  当时我国有一些学者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犯罪心理学著作,也有学者撰写出版了自己的犯罪心理学著作。  同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一样,从30年代到40年代,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缓慢地发展着。
  建国以后,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一度曾将心理学视为伪科学,50-70年代中期,犯罪心理学一直没有得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直到70年代末,犯罪心理学才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一样开始复苏,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我国许多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法学工作者、表少年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犯罪心理研究,翻译出版和撰写出版了几十种犯罪心理学教材和专著,以及不计其数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学校从1979年的几所政法院校发展到全国各地的几百所院校。
  犯罪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各门支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心理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心理学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建筑学
数学
天文学
工程技术科学
化学
环境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心理学
心理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