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商业/理财 经济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05-11-19

0 0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国际金本位制度,它大约形成于1880年末,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结束。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具有货币的全部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9世纪70年代,欧洲和美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先后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度才大致形成了。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1)黄金充当了国际货币,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国际金本位制度是建立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都实行金铸币本位制的基础之上,其典型的特征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以及黄金自由进出口。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与黄金含量就能始终保持一致,金币的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由于金币可以自由兑换,各种金属辅币和银行券就能够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持币值的稳定;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就能够保持本币汇率的稳定。
    所以一般认为,金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 虽然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基础是黄金,但是实际上当时英镑代替黄金执行国际货币的各种职能。英镑的持有人可以随时向英格兰银行兑换黄金,而且使用英镑比使用黄金有许多方便和优越的地方。
  当时英国依靠它的“世界工厂”的经济大国地位和“日不落国”的殖民统治政治大国地位,以及在贸易、海运、海上保险、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使英镑成为全世界广泛使用的货币;使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大多数商品以英镑计 价,国际结算中90%是使用英镑,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国际储备是英镑而不是黄金。
  在伦敦开设英镑账户,可以获得利息,而储存黄金则非但没有利息,还要付出保管费用,持有英镑比持有黄金既方便又有利可图,所以有的西方经济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 前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称作英镑本位制度。   (2)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
  因为金铸币本位条件下金币的自由交换、自由铸造和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将保证使外汇市场上汇率的波动维持在由金平价和黄金运输费用所决定的黄金输送点以内。实际上,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平价自1880—1914年间,35年内一直没发生变动,从未升值或贬值。
    所以国际金本位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这是个重要的特点。 (3)国际金本位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即英国经济学家休漠于1752年最先提出的“价格— 铸币流动机制。
  为了让国际金本位发挥作用,特别是发挥自动调节的作用,各国必须遵守三项原则:一是要把本国货币与一定数量的黄金固定下来,并随时可以兑换黄金;二是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各国金融当局应随时按官方比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和外汇,三是中央银行或其他货币机构发行钞票必须有一定的黄金准备。
    这样国内货币供给将因黄金流入而增加,因黄金流出而减少。 后来,新古典学派又对金本位的自动调节过程作了一点补充,它强调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将加速国际收支均衡化的过程。
  首先,当一国国际收支赤字造成汇率下跌时,外汇投机者深知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只能在黄金输送点之间波动,而黄金的流出最终将使国际收支和汇率恢复均衡,汇率下跌只是暂时现象,不久就会回升。  因此大量外汇投机性短期资金就会流向该国。
  其次,当国际收支赤字引起汇率下跌时,进出口贸易商也预测到汇率不久将回升,于是本国进口商将尽量推迟购买外汇对外付款,而国外出口商则倾向于尽量提前付款,这也引起短期资金的流入。再次,国际收支赤字引起黄金外流后,国内货币信用收缩,因而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大量 短期套利资金也会流向该国。
    这样各方面短期资金的流入将加速赤字国收支恢复平衡。根据新古典学派的理论:贸易盈余的国家必然出现黄金流入,国内货币供应增加,收入和价格水平提高,于是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同时金融市场利率下降,资金外流。
  与此相反,贸易赤字国家必然出现黄金流出,国内货币供应量减少,收入和价格水平下降,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同时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国外资金流入。  总之,休漠的“价格 —铸币流动机制”仅以货币数量论作为依据,而新古典学派则看到了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调节的影响,比休漠前进了一步。
   。

2005-11-20

709 0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主要西方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在战争期间受到了巨大的创伤,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工业制成品占世界工业制成品的一半,美国的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以上。
  国际投资急剧增长,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美英两国政府都从伞国的利益出发,设计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于l 943华4月7日分别发表了各自的方案,即英国的“凯恩斯计划”和美国的“怀特计划”。
     “凯恩斯计划”是国际清算同盟方案,国际清算同盟是世界性的中央银行。按照这个计划,①由国际清算同盟发行一种国际货币名叫班柯(Bancor)以作各国中央银行或财政部之间结算之用,班柯与黄金之间有固定的比价。
  ②各国货币按一定的比价与班柯建立固定汇率,这个汇率是可以调整的,但不能单方面进行竞争性的货币贬值,改变汇率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  ③各国中央银行在国际清算同盟中开立账户,彼此间用班柯进行清算。
  发生盈余时将盈余存入账户,发生赤字时则按规定的份额申请透支或提存。如清算后,一国的借贷余额超过份额的一定比例,无论是盈余国还是赤字国均需对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采取调节措施。凯恩斯计划强调透支原则和双方共负国际收支失衡调节责任,是从国际收支 经常发生赤字的英国利益出发,但也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和经济学者们的赞许。
     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的是国际稳定基金计划,与凯恩斯计划有很大的分歧,这个方案采取了存款原则。根据怀特计划,①设立一个国际货币稳定基金,资金总额50亿美元,由各会员国以黄金、本国货币或政府债券认缴。
  份额取决于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民收入和国际收支状况等因素,根据各国的份额确定各国在基金内的投票权。  ②基金组织发行一种国际货币名叫尤尼它(unita),作为计算单位,其含金量为137格令,相当于10美元。
  尤尼它可以兑换黄金,也可在会员国之间相互转移。③各国货币要与尤尼它按一定比价建立固定汇率,非经基金组织同意不得任意转移。④基金组织的任务主要是稳定汇率,并对会员国提供短期信贷以协助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
    显然,由于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强,根据怀特方案,美国可以控制基金组织,从而取得国际金融领域的统治权。 在1943—1944年间,英美两国的政府代表团曾就国际货币计划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鉴于美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实力,英国最后接受了美国的方案,美国也作出了一些让步,最后双方达成一致。
    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同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了以美国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1)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IMF)旨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IMF是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它的各项规定构成了国际金融领域的基本秩序,它对会员国融通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国际金融形势的稳定。   (2)规定了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
  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规定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可用美元向美国按官价兑换黄金,另外,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规定与美元的比价,从而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均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但在出现国际收支基本不平衡时,经IMF批准可以进行汇率调整。
    听以叫作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3)IMF向国际收支赤字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协助其解决国际收支困难。IMF协定第3条规定会员国份额的25%以黄金或可兑换黄金的货币缴纳,其余部分(份额的75%)则以本国货币缴纳。
  会员国在需要国际储备时,可用本国货币向IMF按规定程序购买一定数额的外汇,将来在规定的期限内以用黄金或外汇购回本币的方式偿还借用的外汇资金。  会员国认缴的份额越大,投票权也就越大,同时借款能力也就越强。
  由于二次大战结束之时,大部分国家国际储备存量有限,所以IMF基本上是由美国控制。 普通资金账户是IMF最基本的贷款,它只限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根据IMF的最初的规定,会员国借用普通资金在任何一年之内不得超过其份额的25%,五年之内累积不得超过其份额的125%。
    IMF在审查和发放贷款时是很严格的,要求会员国提供大量的资料,并针对各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 (4)废除外汇管制。1MF协定第8条规定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要在兑换性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
  但有三种情况可以例外:①IMF不允许成员国政府在经常项目交易中限制外汇的买卖,但容许对资本移动实施外汇管制。  ②会员国在处于战后过渡时期的情况下,可以延迟履行货币可兑换性的义务。
  IMF当初希望废除经常项目外汇管制的过渡时期不超过五年,但实际上直到1958年末主要工业化国家才取消了经常账户的外汇管制,恢复了货币的自由兑换。并且直到今天,在IMFl43个会员国中,只有50多个遵守此项条款,外汇管制在发展中国家仍然相当普遍。
    ③会员国有权对“稀缺货币”取暂时性的兑换限制。 (5)制定了稀缺货币条款(scare—currancy C1ause)当一国际收支持续盈余,并且该国货币在IMF的库存下降到其份额的75%以下时,IMF可将该国货币宣布为“稀缺货币”。
  于是IMF可按赤字国家的需要卖行限额分配,其他国家有权对“稀缺货币”来取临时性限制兑换,或限制进口该国的商品和劳务。  这一条款的设置是希望盈余国主动承担调整国际收支的责任。
  但是这个条款并未真正得到实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条件下,国际收支失衍的调整负担仍然不对称。 。

2005-11-19

707 0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国际金本位制度,它大约形成于1880年末,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结束。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具有货币的全部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9世纪70年代,欧洲和美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先后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度才大致形成了。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1)黄金充当了国际货币,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国际金本位制度是建立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都实行金铸币本位制的基础之上,其典型的特征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以及黄金自由进出口。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与黄金含量就能始终保持一致,金币的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由于金币可以自由兑换,各种金属辅币和银行券就能够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持币值的稳定;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就能够保持本币汇率的稳定。
    所以一般认为,金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 虽然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基础是黄金,但是实际上当时英镑代替黄金执行国际货币的各种职能。英镑的持有人可以随时向英格兰银行兑换黄金,而且使用英镑比使用黄金有许多方便和优越的地方。
  当时英国依靠它的“世界工厂”的经济大国地位和“日不落国”的殖民统治政治大国地位,以及在贸易、海运、海上保险、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使英镑成为全世界广泛使用的货币;使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大多数商品以英镑计 价,国际结算中90%是使用英镑,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国际储备是英镑而不是黄金。
  在伦敦开设英镑账户,可以获得利息,而储存黄金则非但没有利息,还要付出保管费用,持有英镑比持有黄金既方便又有利可图,所以有的西方经济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 前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称作英镑本位制度。   (2)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
  因为金铸币本位条件下金币的自由交换、自由铸造和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将保证使外汇市场上汇率的波动维持在由金平价和黄金运输费用所决定的黄金输送点以内。实际上,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平价自1880—1914年间,35年内一直没发生变动,从未升值或贬值。
    所以国际金本位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这是个重要的特点。 (3)国际金本位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即英国经济学家休漠于1752年最先提出的“价格— 铸币流动机制。为了让国际金本位发挥作用,特别是发挥自动调节的作用,各国必须遵守三项原则:一是要把本国货币与一定数量的黄金固定下来,并随时可以兑换黄金;二是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各国金融当局应随时按官方比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和外汇,三是中央银行或其他货币机构发行钞票必须有一定的黄金准备。
    这样国内货币供给将因黄金流入而增加,因黄金流出而减少。 后来,新古典学派又对金本位的自动调节过程作了一点补充,它强调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将加速国际收支均衡化的过程。
  首先,当一国国际收支赤字造成汇率下跌时,外汇投机者深知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只能在黄金输送点之间波动,而黄金的流出最终将使国际收支和汇率恢复均衡,汇率下跌只是暂时现象,不久就会回升。  因此大量外汇投机性短期资金就会流向该国。
  其次,当国际收支赤字引起汇率下跌时,进出口贸易商也预测到汇率不久将回升,于是本国进口商将尽量推迟购买外汇对外付款,而国外出口商则倾向于尽量提前付款,这也引起短期资金的流入。再次,国际收支赤字引起黄金外流后,国内货币信用收缩,因而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大量 短期套利资金也会流向该国。
    这样各方面短期资金的流入将加速赤字国收支恢复平衡。根据新古典学派的理论:贸易盈余的国家必然出现黄金流入,国内货币供应增加,收入和价格水平提高,于是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同时金融市场利率下降,资金外流。
  与此相反,贸易赤字国家必然出现黄金流出,国内货币供应量减少,收入和价格水平下降,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同时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国外资金流入。  总之,休漠的“价格 —铸币流动机制”仅以货币数量论作为依据,而新古典学派则看到了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调节的影响,比休漠前进了一步。
   。

2005-11-19

710 0
    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国际金本位制度,它大约形成于1880年末,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结束。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具有货币的全部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9世纪70年代,欧洲和美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先后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度才大致形成了。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1)黄金充当了国际货币,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国际金本位制度是建立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都实行金铸币本位制的基础之上,其典型的特征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以及黄金自由进出口。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与黄金含量就能始终保持一致,金币的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由于金币可以自由兑换,各种金属辅币和银行券就能够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持币值的稳定;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就能够保持本币汇率的稳定。
    所以一般认为,金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 虽然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基础是黄金,但是实际上当时英镑代替黄金执行国际货币的各种职能。英镑的持有人可以随时向英格兰银行兑换黄金,而且使用英镑比使用黄金有许多方便和优越的地方。
  当时英国依靠它的“世界工厂”的经济大国地位和“日不落国”的殖民统治政治大国地位,以及在贸易、海运、海上保险、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使英镑成为全世界广泛使用的货币;使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大多数商品以英镑计 价,国际结算中90%是使用英镑,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国际储备是英镑而不是黄金。
  在伦敦开设英镑账户,可以获得利息,而储存黄金则非但没有利息,还要付出保管费用,持有英镑比持有黄金既方便又有利可图,所以有的西方经济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 前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称作英镑本位制度。   (2)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
  因为金铸币本位条件下金币的自由交换、自由铸造和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将保证使外汇市场上汇率的波动维持在由金平价和黄金运输费用所决定的黄金输送点以内。实际上,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平价自1880—1914年间,35年内一直没发生变动,从未升值或贬值。
    所以国际金本位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这是个重要的特点。 (3)国际金本位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即英国经济学家休漠于1752年最先提出的“价格— 铸币流动机制。为了让国际金本位发挥作用,特别是发挥自动调节的作用,各国必须遵守三项原则:一是要把本国货币与一定数量的黄金固定下来,并随时可以兑换黄金;二是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各国金融当局应随时按官方比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和外汇,三是中央银行或其他货币机构发行钞票必须有一定的黄金准备。
    这样国内货币供给将因黄金流入而增加,因黄金流出而减少。 后来,新古典学派又对金本位的自动调节过程作了一点补充,它强调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将加速国际收支均衡化的过程。
  首先,当一国国际收支赤字造成汇率下跌时,外汇投机者深知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只能在黄金输送点之间波动,而黄金的流出最终将使国际收支和汇率恢复均衡,汇率下跌只是暂时现象,不久就会回升。  因此大量外汇投机性短期资金就会流向该国。
  其次,当国际收支赤字引起汇率下跌时,进出口贸易商也预测到汇率不久将回升,于是本国进口商将尽量推迟购买外汇对外付款,而国外出口商则倾向于尽量提前付款,这也引起短期资金的流入。再次,国际收支赤字引起黄金外流后,国内货币信用收缩,因而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大量 短期套利资金也会流向该国。
    这样各方面短期资金的流入将加速赤字国收支恢复平衡。根据新古典学派的理论:贸易盈余的国家必然出现黄金流入,国内货币供应增加,收入和价格水平提高,于是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同时金融市场利率下降,资金外流。
  与此相反,贸易赤字国家必然出现黄金流出,国内货币供应量减少,收入和价格水平下降,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同时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国外资金流入。  总之,休漠的“价格 —铸币流动机制”仅以货币数量论作为依据,而新古典学派则看到了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调节的影响,比休漠前进了一步。
   。

2005-11-19

709 0
    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国际金本位制度,它大约形成于1880年末,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结束。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具有货币的全部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9世纪70年代,欧洲和美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先后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度才大致形成了。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1)黄金充当了国际货币,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国际金本位制度是建立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都实行金铸币本位制的基础之上,其典型的特征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以及黄金自由进出口。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与黄金含量就能始终保持一致,金币的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由于金币可以自由兑换,各种金属辅币和银行券就能够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持币值的稳定;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就能够保持本币汇率的稳定。
    所以一般认为,金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 虽然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基础是黄金,但是实际上当时英镑代替黄金执行国际货币的各种职能。英镑的持有人可以随时向英格兰银行兑换黄金,而且使用英镑比使用黄金有许多方便和优越的地方。
  当时英国依靠它的“世界工厂”的经济大国地位和“日不落国”的殖民统治政治大国地位,以及在贸易、海运、海上保险、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使英镑成为全世界广泛使用的货币;使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大多数商品以英镑计 价,国际结算中90%是使用英镑,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国际储备是英镑而不是黄金。
  在伦敦开设英镑账户,可以获得利息,而储存黄金则非但没有利息,还要付出保管费用,持有英镑比持有黄金既方便又有利可图,所以有的西方经济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 前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称作英镑本位制度。   (2)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
  因为金铸币本位条件下金币的自由交换、自由铸造和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将保证使外汇市场上汇率的波动维持在由金平价和黄金运输费用所决定的黄金输送点以内。实际上,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平价自1880—1914年间,35年内一直没发生变动,从未升值或贬值。
    所以国际金本位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这是个重要的特点。 (3)国际金本位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即英国经济学家休漠于1752年最先提出的“价格— 铸币流动机制。为了让国际金本位发挥作用,特别是发挥自动调节的作用,各国必须遵守三项原则:一是要把本国货币与一定数量的黄金固定下来,并随时可以兑换黄金;二是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各国金融当局应随时按官方比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和外汇,三是中央银行或其他货币机构发行钞票必须有一定的黄金准备。
    这样国内货币供给将因黄金流入而增加,因黄金流出而减少。 后来,新古典学派又对金本位的自动调节过程作了一点补充,它强调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将加速国际收支均衡化的过程。
  首先,当一国国际收支赤字造成汇率下跌时,外汇投机者深知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只能在黄金输送点之间波动,而黄金的流出最终将使国际收支和汇率恢复均衡,汇率下跌只是暂时现象,不久就会回升。  因此大量外汇投机性短期资金就会流向该国。
  其次,当国际收支赤字引起汇率下跌时,进出口贸易商也预测到汇率不久将回升,于是本国进口商将尽量推迟购买外汇对外付款,而国外出口商则倾向于尽量提前付款,这也引起短期资金的流入。再次,国际收支赤字引起黄金外流后,国内货币信用收缩,因而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大量 短期套利资金也会流向该国。
    这样各方面短期资金的流入将加速赤字国收支恢复平衡。根据新古典学派的理论:贸易盈余的国家必然出现黄金流入,国内货币供应增加,收入和价格水平提高,于是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同时金融市场利率下降,资金外流。
  与此相反,贸易赤字国家必然出现黄金流出,国内货币供应量减少,收入和价格水平下降,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同时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国外资金流入。  总之,休漠的“价格 —铸币流动机制”仅以货币数量论作为依据,而新古典学派则看到了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调节的影响,比休漠前进了一步。
   。

2005-11-19

707 0
    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国际金本位制度,它大约形成于1880年末,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结束。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具有货币的全部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9世纪70年代,欧洲和美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先后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度才大致形成了。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1)黄金充当了国际货币,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国际金本位制度是建立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都实行金铸币本位制的基础之上,其典型的特征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以及黄金自由进出口。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与黄金含量就能始终保持一致,金币的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由于金币可以自由兑换,各种金属辅币和银行券就能够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持币值的稳定;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就能够保持本币汇率的稳定。
    所以一般认为,金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 虽然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基础是黄金,但是实际上当时英镑代替黄金执行国际货币的各种职能。英镑的持有人可以随时向英格兰银行兑换黄金,而且使用英镑比使用黄金有许多方便和优越的地方。
  当时英国依靠它的“世界工厂”的经济大国地位和“日不落国”的殖民统治政治大国地位,以及在贸易、海运、海上保险、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使英镑成为全世界广泛使用的货币;使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大多数商品以英镑计 价,国际结算中90%是使用英镑,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国际储备是英镑而不是黄金。
  在伦敦开设英镑账户,可以获得利息,而储存黄金则非但没有利息,还要付出保管费用,持有英镑比持有黄金既方便又有利可图,所以有的西方经济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 前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称作英镑本位制度。   (2)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
  因为金铸币本位条件下金币的自由交换、自由铸造和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将保证使外汇市场上汇率的波动维持在由金平价和黄金运输费用所决定的黄金输送点以内。实际上,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平价自1880—1914年间,35年内一直没发生变动,从未升值或贬值。
    所以国际金本位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这是个重要的特点。 (3)国际金本位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即英国经济学家休漠于1752年最先提出的“价格— 铸币流动机制。为了让国际金本位发挥作用,特别是发挥自动调节的作用,各国必须遵守三项原则:一是要把本国货币与一定数量的黄金固定下来,并随时可以兑换黄金;二是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各国金融当局应随时按官方比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和外汇,三是中央银行或其他货币机构发行钞票必须有一定的黄金准备。
    这样国内货币供给将因黄金流入而增加,因黄金流出而减少。 后来,新古典学派又对金本位的自动调节过程作了一点补充,它强调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将加速国际收支均衡化的过程。
  首先,当一国国际收支赤字造成汇率下跌时,外汇投机者深知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只能在黄金输送点之间波动,而黄金的流出最终将使国际收支和汇率恢复均衡,汇率下跌只是暂时现象,不久就会回升。  因此大量外汇投机性短期资金就会流向该国。
  其次,当国际收支赤字引起汇率下跌时,进出口贸易商也预测到汇率不久将回升,于是本国进口商将尽量推迟购买外汇对外付款,而国外出口商则倾向于尽量提前付款,这也引起短期资金的流入。再次,国际收支赤字引起黄金外流后,国内货币信用收缩,因而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大量 短期套利资金也会流向该国。
    这样各方面短期资金的流入将加速赤字国收支恢复平衡。根据新古典学派的理论:贸易盈余的国家必然出现黄金流入,国内货币供应增加,收入和价格水平提高,于是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同时金融市场利率下降,资金外流。
  与此相反,贸易赤字国家必然出现黄金流出,国内货币供应量减少,收入和价格水平下降,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同时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国外资金流入。  总之,休漠的“价格 —铸币流动机制”仅以货币数量论作为依据,而新古典学派则看到了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调节的影响,比休漠前进了一步。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商业/理财
经济
经济研究
股票
银行业务
外汇
创业投资
财务税务
贸易
基金
商务文书
保险
个人理财
企业管理
产业信息
证券
金融
银行
黄金
期货
商业
财政
房地产
经济
经济
政治经济
微观经济
通货膨胀
市场经济
物价上涨
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率
国民经济
贸易经济
市场需求
资本经济
利率政策
财政分权
经济预算
世界经济
货币贬值
经济访谈
收入分配
宏观经济
通货紧缩
经济体制
宏观政策
经济指标
p2p
经济合作
中外企业
中小企业
供不应求
财政赤字
供求关系
区域经济
国有经济
经济效益
资本运作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