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汇率理论有哪些学说?关于汇率理论有
关于汇率理论有哪些学说?
汇率理论作为国际金融理论的一部分,伴随着汇率制度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一种附属理论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理论。
(1)中世纪时的汇率理论
早在十四世纪初,法国的学者亚历桑德罗就对汇率变动作了研究,并指出汇率的变动主要受风险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中世纪的学者伦提乌斯。罗道尔波利斯的公平评价理论认为,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供求,这种供求又取决于人们对两国货币的公共评价,因而又被称为供求理论。
(2)重商主义的汇率理论
重商主义者把货币看成是唯一的财富。 因此,他们主张要尽量多出口、少进口,以防止货币的流出,甚至主张用行政手段禁止货币的流失。故此,他们特别注意影响商品...全部
关于汇率理论有哪些学说?
汇率理论作为国际金融理论的一部分,伴随着汇率制度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一种附属理论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理论。
(1)中世纪时的汇率理论
早在十四世纪初,法国的学者亚历桑德罗就对汇率变动作了研究,并指出汇率的变动主要受风险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中世纪的学者伦提乌斯。罗道尔波利斯的公平评价理论认为,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供求,这种供求又取决于人们对两国货币的公共评价,因而又被称为供求理论。
(2)重商主义的汇率理论
重商主义者把货币看成是唯一的财富。
因此,他们主张要尽量多出口、少进口,以防止货币的流出,甚至主张用行政手段禁止货币的流失。故此,他们特别注意影响商品进出口和货币输出入汇率变化。
梅林斯在1620年前后提出了汇率的“货币供应论”。
他指出汇率是一国货币表示另一国货币的价格。他认为,如果汇率以每单位英国货币可兑换的外币来表示,外币稀缺时,英国货币价格下降而外币价格上升。此外,他已经认识到投机是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梅林斯主张实行外汇管制,以实现汇率的稳定。
而汇率应当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这就是铸币平价。
米塞尔敦认为导致英国货币流失的并不是铸币的贬值和投机行为,而是英国的贸易逆差。他认为,外汇交易从而铸币的移动,纯粹是贸易差额所决定。
因此,米塞尔敦的理论又被人称为贸易差额论。
托马斯.孟并不主张由政府禁止金银的输出。他认为只要保持贸易顺差,商品输出和货币输出没有不同,因为他坚信贸易顺差会把更多的货币带回国内。
他已认识到外汇的供求是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
(3)经济学家的汇率理论
1。洛克的汇率理论
洛克在《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中,阐述了他的汇率理论观点。
洛克的理论基于他的货币数量论。洛克认为,两国之间货币的汇率是以下两个因素决定的:其一是,两国各自拥有的贵金属(白银)的多少;其二是贸易差额。
洛克认为,贸易差额是否影响货币的汇率,取决于以下四种因素:第一,应从国外收回的货币量的大小;第二把硬币带回国内的困难和危险程度;第三,把钱存放在国外的风险程度;第四,国内急需的资金状况。
克里斯蒂宁指出,货币只不过是一种计价单位并普遍地被人接受,以便用来计算商品劳务及贵金属的价格。他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能同时引起物价的上涨和汇率的下跌。但是克里斯蒂宁认为,汇率的变动与国内物价上涨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一般说来汇率的变动并不受国内物价变动的影响,而是直接受外国货币需求的影响。
2。大卫。休漠的汇率理论
十八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漠和康替龙提出了“铸币点机制理论”。他们在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认为商品的价格随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发生严格的正比例变动,所以他们认为汇率决定于国际收支,国际收支逆差会使一国货币汇率下跌,超过一定的限度(铸币点)时则会引起黄金输出,从而铸发国际收支调节的铸币----物价流动机制,使物价降低,刺激出口。
3。约翰。穆勒和马歇尔的汇率理论
约翰。穆勒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对汇率理论也作了论述。他认为,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变动可调节贸易收支的差额。
马歇尔也注意过汇率问题,他是第一个区别了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引起货币贬值的不同的人。
4。戈逊的国际借贷说
1861年,英国经济学家戈逊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出版了《外汇理论》一书,提出了汇率的国际借贷说,或称外汇供求说从而第一次出现了系统的外汇理论。
戈逊认为,汇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外汇市场外汇资金的需求与供给,而外汇的供求则起源于本国与外国之间的借贷。戈逊认为,利率的变动会引起国际资金的流动,而国际资金的流动又会影响即期汇标的价格,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
(4)马克思的汇率理论
马克思认为,汇率的变动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的过程,只要会引起对外的现金收付,都会影响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动。但是,只要不涉及到现金收支的两国之间的商品交易或债权债务关系,则不会影响汇率的变动。
同时,人们的心理因素及利率水平都能影响汇率的变动。
马克思认为,汇率运动是客观经济运动的一部分,同时又同客观经济运动是互相适应的。当一国对外支付大于外国对该国的支付时,该国货币的汇率趋于下跌;反之,则该国货币的汇率则趋于上涨,但汇率的下跌和上涨不是无限地进行的,而是自动恢复平衡。
马克思认为,汇率是一种市场价格信号,汇率能“表示国际支付状态和不同市场利息率状态”汇率作为货币的价格,具有折算功能,使不同国家的价值单位具有了可比性。
(5)购买力平价说
1。
基本理论
购买力平价说是由瑞典的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的一种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在某一段时期内,两国货币的汇率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的对比关系决定的,而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又可以用两国各自的物价水平来表示。
即是:两国货币的汇率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来确定。
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学说又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的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购买力之比,则两国货币的汇率“决定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商”。
R=PA/PB
其中:R为绝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
PA为A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PB为B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卡塞尔又进一步地指出,“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它们的名义汇率,等于其过去的汇率乘以两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
用公式表示是:
R1=R0(IA/IB)
其中:R1代表通货膨胀后两国货币间的新的汇率;
R0代表两国通货膨胀前两国货币的汇率,又称基期汇率;
IA代表A国的通货膨胀率,IB代表B国的通货膨胀率。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计算公式是:
e= p_ p*
其中:-百分比变化;
e为条件不严格的相对购买力平价;
p为某一国家的一般物价水平;
p*为另一国家的一般物价水平。
2。对购买力平价说的平价
首先,卡塞尔认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两国的物价水平)可以决定两国货币的汇率,这说明卡塞尔正确地抓住了事物之间的真实的联系。其次,如果两国的正常贸易关系因某种原因而中断以后,在恢复正常的贸易关系时购买力平价就能为均衡汇率的确定提供一个好的目标,而事实上也的确没有比这更好的指标。
再次,购买力平价决定了汇率的长期趋势,即撇开短期内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短期因素,从长期来看,汇率的走势与购买力平价的趋势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购买力平价为长期汇率走势的预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目标。
(6)汇兑心理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针对各国货币相继贬值、汇率频频波动、外汇市场混乱无序的现象,以阿夫塔里昂为首的法国学派提出了汇兑心理说,来解释汇率运动的这种无秩序的现象。
外汇汇率取决于外汇的供求,而外币需求产生的原因则是由于它可以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或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因外币对每个人的边际效用不同,故每个人对外币的主观评价各异。但在外汇市场上,因受每个人的主观评价的影响而变动的外汇供求,会自动地趋于平衡,在这个均衡点上供求双方所接受的价格即是汇率,它是外汇供求双方对外币主观心理评价的集中表现。
(7)均衡汇率理论
1934年,英国经济学家格里高利首先提出了均衡汇率的概念。他指出:均衡汇率应该固定在或钉住某一水平,而且在以后的若干年内要能够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国内外现有的自然资源、设备、技术、成本以及正常的就业水平和关税等条件下,使国际收支能在一定时期内不受到不适当的压力;第二,该国从国外取得长期借款或向国外进行长期贷款的意愿和能力,不受到不适当的压力;第三,没有黄金的大量外流。
努克斯给均衡汇率下了一个更为简洁的定义,即“均衡汇率是这样一种汇率,它在一定时期内,使国际收支维持均衡而不引起国际储备净额的变动”。均衡汇率是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维持一国国际收支均衡状态而不致造成大量失业或求助于贸易管制时的汇率。
(8)利息平价理论
1923年,凯恩斯在《论货币的改革》一书中指出,远期汇率同即期汇率之间的差价,如果按年百分率来表示,倾向于等于两个不同金融中心之间利息的差额。
并且,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价,还倾向于按照供求状况,围绕这些利息平价上下波动。
利息平价理论的中心思想是这样一个命题: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远期外汇升水(亦即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百分率差额)必定等于利差(在同样的时间区间上所度量的)。
利息平价理论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假设,这就是未抵补的利息平价。其含义是:在没有风险规避的状况下,如果投机者预期本币的贬值率大于本币汇率的远期贴水,这时将抛售远期外汇购买即期外汇通过这些套购活动,远期外汇的升水可以反应本币的预期的贬值率。
根据利息平价理论,得出如下结论:1。如果国内利率与国外利率相等,则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也相等,即远期差价(升水或贴水)等于零。2。若国内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远期外汇差必为升水。3。若国外利率高于国内利率,远期差价必为贴水。
4。升水约等于国内利率高于国外利率之差,而贴水则约等于国外利率高于国内利率之差。
(9)凯恩斯主义的汇率理论
该理论认为,市场汇率不过是一种市场价格,它也是由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来决定的。
外汇的供求是由国际收支尤其是商品和劳务收支(经常项目的主体部分)引起的,供求的均衡实际上就是国际收支均衡。因此,可以推论:汇率决定于国际收支,尤其是经常项目收支状况,而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则又取决于一国的国民收入的状况。
(10)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1961年,蒙代尔发表了《论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一文,提出了他的最适度货币区理论。蒙代尔认为,应该根据生产要素可否自由流动来划分区域。
在某些区域内,如果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即可作为一个最适度的货币区。
麦金农就提出了另一种划分标准,即按经济的开放程度作为划分最适度货币区的标准。对一些相互间经济贸易关系密切的开放经济来说,组成一个货币区,相互之间保持汇率的稳定,是十分有利的。
而对于与其贸易往来不太密切的地区,则实行弹性汇率比较有利。
(11)新凯恩斯主义的汇率理论
该理论认为汇率决定于外汇的供求,而经常项目的变动是决定外汇供求的最主要的因素。
但是,同凯恩斯主义汇率理论不同,阿尔吉认为,经常项目的变动是受两国的国民收入、两国的物价水平及两国货币汇率本身的影响。本国出口主要取决于汇率、两国的相对价格水平、外国国民收入的影响。本国居民的国外资产的积累,它主要受两国的利率差及对未来汇率变化预期的影响。
根据凯恩斯主义汇率理论,当KA=CA时,外汇供需平衡,此时汇率处于均衡汇率水平上。均衡汇率水平是由本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工资率、外国的国民收入、价格水平、利率水平以及对两国货币汇率预期等因素决定的。
(12)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
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是在七十年代初期,由经济学家约翰逊及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创立的一种汇率理论。该理论实际上是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货币学派的货币理论发展起来的。
该理论有如下几个重要的假定:
1。存在着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即存在着资本的充分流动性及本国资产和外国资产之间的充分可替代性。
2。存在着高效率的商品市场,自由的商品套购活动能保证“一价定律”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世界各地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按共同的货币计算,价格相同。
3。存在着高效率的外汇市场,市场参加者能根据所有信息作出合理预期,并且他们的预期能强烈地影响市场上的汇率。
根据货币学派的理论,货币需求量是决定于实际收入和名义利率。
汇率等于两国名义货币存量之比,乘以本国与外国实际收入函数之比,再乘以本国与外国名义利率函数之比。
当一国名义货币存量(即货币供应量)增加时,本国货币汇率下跌。当一国实际国民收入增加时,本国货币汇率上升。
而当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上升时,本币汇率上升。当外国国民收入上升时,本币汇率下跌。当外国的名义利率上升时,本国货币汇率上升。
(13)资产组合平衡理论
资产组合平衡理论是在七十年代中期由布兰森、多恩布什及弗兰克尔等经济学家发展起来的。
该理论认为,各种资产之间(本国资产和外国资产之间)并不是可以完全替代的,因此,存在着资产收益率的差别。人们一般最愿意选择的是三种资产:本国货币、本国债券、外国债券。当然这三种资产在各投资者财富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则取决于:1。
各种资产收益率的大小。2。财富总量的大小。汇率是在两国资本相对流动过程中有价证券市场上达到均衡时决定的,一切影响资产收益率的因素都会通过影响证券市场上资产的组合而决定汇率水平及其变动。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