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得知这数以亿计的岛宇宙的距离
至20世纪初为止,人们对这些云雾状天体的距离还一无 所知。1912年,勒维特发现了小麦云中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 后,人类才确切地认识了第一个河外星系。
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里奇(George Willis Ritchey,1864〜 1945年)从在威尔逊山天文台所拍摄的一张星云照片中发现了 一颗新星。 这个星云名叫NGC6949,NGC是1888〜1910年出 版的《星云星团新总表》(New General Catalogue)的简称, NGC6949则是该表中编号为6949的天体。同年,另一位美国 天文学家柯蒂斯(Heber Doust Curtis, 1872〜1942年)也在...全部
至20世纪初为止,人们对这些云雾状天体的距离还一无 所知。1912年,勒维特发现了小麦云中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 后,人类才确切地认识了第一个河外星系。
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里奇(George Willis Ritchey,1864〜 1945年)从在威尔逊山天文台所拍摄的一张星云照片中发现了 一颗新星。
这个星云名叫NGC6949,NGC是1888〜1910年出 版的《星云星团新总表》(New General Catalogue)的简称, NGC6949则是该表中编号为6949的天体。同年,另一位美国 天文学家柯蒂斯(Heber Doust Curtis, 1872〜1942年)也在仙女 座大星云里,以及在其他类似的“星云”中发现了新星。
到了 1918年,柯蒂斯在仙女座大星云里发现的新星已经很多,这使 他认为必须当真将这个“星云”看作十分遥远而巨大的恒星系 统了。这是因为新星在天空中本是罕见的。除非仙女座大星 云包含着极其众多的恒星,否则是不会在其中涌现出那么多新 星的。
可是,这块星云看上去那么暗,那么小,所以它必定远得 出奇。所有这些新星的视亮度都比我们偶然见到的普通新星 暗得多,这又为它们距离遥远增添了一个佐证。柯蒂斯由此估 计,仙女座大星云同我们的距离大约是500 000光年。
1918年末,地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威尔逊山天文台上落 成一架新的望远镜,它的反射镜口径达2。54米。在30年之内, 它一直是天文望远镜之王。直到1948年,其冠军宝座才让位 于那时刚落成的帕洛玛山5米口径的望远镜。
美国天文学家 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1889〜1953年,图52)经过几年不辞 辛苦的努力,终于在1923〜1924年间使用上述2。54米反射望
远镜,将M31的边缘部分分解
成了大量暗弱的单个恒星,从而
直接证明了它果真是一个遥远
的星系。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美籍德国天文学家巴德(Wal-
ter Baade, 1893 〜 1960 年) 利用
洛杉矶市实行战时灯火管制,从
而使威尔逊山附近的夜空分外
黑暗的好机会。
巴德也是使用
威尔逊山的2。54米反射望远镜
,首先成功地分辨出M31内部区域的单颗恒星。
我们必须在M31中找到“量天尺”——造父变星,才能知道 它的确切距离。1924年,哈勃做到了这一点。
他利用周光关 系,对M31中的造父变星与小麦云中的造父变星进行比较,断
定前者要比后者远5倍以上,当时认为小麦云离我们约160 000 光年,于是M31与我们相距应达800 000光年以上。
可是1/4个世纪以后,巴德弄清了 M31的实际距离比这还 要远。由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并不懂得有第一类造父 变星和第二类造父变星的差异,所以,当初哈勃是将M31中的 第一类造父变星与小麦云中的第二类造父变星不加区别地进 行比较的。
考虑到这一点(以及一些别的因素)后,重新确定的 M31的距离是2 200 000光年。
造父变星是测定一切河外星系距离的出发点。只要在某 一个河外星系中发现了一颗造父变星,我们便立即可以获悉它 的距离。
然而,有那么多的星系是如此的遥远,以至于用世界 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也无法看到它里面的最亮的造父变星,这 时又该如何处置呢?
正如三角视差法和分光视差法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一 样,造父视差法也有自己的极限。
当星系的距离远到上千万 光年时,我们就必须采用一些更间接的方法,来测量它们的距
离了。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