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心理学

辐射伤害究竟有多大?

全部回答

2012-10-15

44 0
    首先说目前咱们国家电磁辐射安全标准是电场极值4000v/m,磁场极值0。4μT。在世界来讲是属于要求比较严格的。 但我们平时打手机接通的一刹那磁场辐射高达30、40甚至100多μT呢,所以很多人抱怨打手机时间长了会头疼就是因为这个。
  WTO说长期曝露在0。3~0。  4μT的孩子罹患白血病的机率就比常人高许多。 其实电磁辐射非常低的情况下对人类的影响是非常小的,而且目前为止,全世界学术界各个科学家也都在探讨和讨论,目前为止并买药百分百的确定是不是因为打手机而导致的脑癌和白血病,但尽量原理生活中的高辐射电磁场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家里有孩子或者孕妇,或者比较担心身体健康的话,有条件可以买一个测试仪,淘宝大概200多就能测得比较准了。   如果不想买,有一个非常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身边的收音机调成AM,然后插耳机或天线,拿到阳台朝向你需要测的方向,如果有强烈的“滋啦滋啦”的声音,就是辐射比较严重,反之没什么反应就是没事情啦,这个方法反而比很多电磁测试仪更管用呢,推荐大家都来试试~ 但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大家对电磁辐射的认识有很多误区,我想说:其实拿在耳边的手机比离得远远的发射基站辐射大很多倍!另外,高辐射电磁场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只有手机微波炉,包括无绳电话、电磁炉、电吹风、电热毯等等的辐射都比手机要高很多,所以,正确认识身边的辐射源才是关键。
     我们最近正在做这个课题,所以比较清楚啦,呵呵~ (“体小环保苗苗”原创,转载请新浪@体小环保苗苗,支持孩子们!谢谢!) 。

2012-10-11

27 0
1)不同波长的辐射,对人的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伤害。 2)不同强度的辐射,对人有不同的伤害。 3)不同剂量的辐射(辐射强度* 辐射时间),对人有不同的伤害。 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2012-10-11

40 0
    辐射对人体到底有多大伤害 在科技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电子产品如微波炉、手机、电视机、空调、电冰箱、电脑网络等,使办公室自动化,提高了办事效率,给家庭带来了方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但是,这些产品也具有两面性,它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身体健康。 电子产品工作时会发出电磁波,也称之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作用于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150~1200兆赫的频段,可透入人体2厘米以上,激发机体深部细胞,使之相互摩擦生热,干扰机体自身的生物电流。
  电磁能量在体内转化为热能,引起人体热平衡的失调;它能够造成“微波性白内障”;破坏睾丸的生精能力,导致不育症;引起心血管功能改变。  儿童的神经系统娇嫩,若遭受到强大的电磁辐射后,使大脑发育迟缓,生物钟调节紊乱。
  对孕妇则易造成流产、早产,甚至导致胎儿畸形。 意大利医学专家报道,该国每年有400名儿童患白血病,其中2~7岁的儿童发病原因,主要是距电磁场太近,而受到过强的电磁辐射。波兰的资料指出,经常接触电磁辐射的人,各种癌症发病是普通人的2倍。
    英国皇家微波研究机构发现,经常在电磁辐射下工作的人员,脑瘤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的6。4倍。芬兰的医学专家检查证明女空中服务人员患乳癌的几率比一般同龄女性高出一倍。英国、美国、加拿大的医学报告亦指出,飞机上的工作人员患皮肤癌和脑癌的比例偏高。
  还有像空调器、电冰箱、电视机、电脑等均可引起不同的或相同的病症。  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不可忽视。 有关专家认为微波辐射可促使细胞染色体发生突变,使有丝分裂发生异常,于是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导致癌症的发生。
  经常使用的手机发出的高频电磁辐射,它的频率在400~1000兆赫之间,所发出的电磁辐射强度每平方米可在1800~2000微瓦。  使用手机发话时,此时手机的发射天线附近会产生较为强烈的高频电磁辐射。
  手机使用时离头部较近,使人的头部受到电磁辐射。人体若长期遭受高强度电磁波辐射的影响,会导致头昏、失眠、乏力、烦躁和记忆力减退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还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产生心动过缓、心动过速、血压波动等心血管系统症状。
       现在每天有百万以上的人使用电脑、电脑网络,电脑对人体的危害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据国外调查表明,长期使用电脑的操作人员,有75%的人视力下降、眼睛疲劳、眼睛发干或是流泪,易患疲劳、厌食、记忆力减退、头痛脑胀等疾病。
  尤其是儿童对电脑的迷恋,使儿童的情绪急躁,性格孤僻自私,影响了儿童的正常发育。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心理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心理学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数学
化学
天文学
环境学
建筑学
工程技术科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心理学
心理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