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其他社会话题

搭乘出租车,为什么叫“打的”?搭乘公共汽车为什么不叫“打巴士”?

搭乘出租车,为什么叫“打的”?搭乘公共汽车为什么不叫“打巴士”?此说与“打坦克”有何异同?搭乘出租车,为什么叫“打的”?搭乘公共汽车为什么不叫“打巴士”?此说与“打坦克”有何异同?据说,此说是港,广传来,香港人见“的士”就打!而不“搭”,见巴士就“搭”而不打,何也?北方老土,问的很土,请原谅!

全部回答

2005-08-09

0 0
    “近年来乘出租车已渐成为平民百姓生活中出门代步的一种手段,“打个的吧”也已成为人们顺口的说法。但是,为什么要说“打的”呢?“叫个车”,“拦个车”,“要个车”等等的词语都能够体现“打的”的意思,那么又缘何要采用“打”这个字呢?下文拟就此探讨一下用“打”的原因。
   “打的”这个词语并不是现代汉语中本来就有的词语,而是源自粤方言。  出租车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香港和广东地区较早出现,于是粤方言中也就相应地有了“搭的士”的说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租车这一新事物也成为内地社会生活的需要,“搭的士”的说法就传到了内地。
  不过“搭的士”的说法传到内地却成为“打的”,那么,这“搭”和“打”的一字之差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可能与“搭”、“打”的音义有关。   “搭”是个后出字,许慎所撰《说文》未收此字,唐代始见,有“依附、附带”义,也可指乘、坐车或船等。
  如: (1) 星稀犹倚虹桥立,拟就张骞搭汉槎。(唐廖融《梦仙谣》) (2) 却差船送(髙丽僧)至明州,令搭附因便海舶归国。(宋苏轼《论髙丽进奉 状》)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释“搭”字皆收释有此义。
    此义自唐代产生后沿用至今。如: (3) 搭下班火车去北京。 (4) 搭东航的飞机回香港。 搭,又作“?摇薄>荨豆阍稀吩兀骸?遥蛞病3觥对掀住贰6己锨小!薄墩滞āな植俊罚骸?遥睢!薄?摇薄ⅰ按睢庇搿按颉蓖澹烈粑躺阋坏热肷显隙伺ΑO执河镏腥肷逊秩胍跗剑羝剑仙ド校辉俪晌桓龆懒⒌牡骼啵窃谠练窖灾腥慈匀槐A糇湃肷浞掷嗳缦卤硭荆? 调名 调值 例字 调名 调值 例字 阴平 55 丁 阳平 11 亭 阴上 35 艇 阳上 13 顶 阴去 33 订 阳去 22 定 阴入 55 的 阳入 22 敌 中入 33 铁 粤方言中“搭”属于阴入中的浊塞音声母字[1],而在普通话中“搭”已读为阴平。
    粤方言中读入声的“搭”在北方人听上去不是阴平调,但又没有相应的入声调来记录此义,也许就用听上去与“搭”音相近的“打”来表示。[2] “打”是唐宋以来汉语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个常用词,今本《说文》不载。
  北宋徐铉校定《说文》,新附的手部十三个字中有此字,云:“打,击也。  从手,丁声。都挺切。”“打”可能是“?b”的俗字。检唐写本木部残卷载:“?b,撞也。从木,丁声。”[3] 段玉裁注《说文》指出:“?b之字,俗作打,音德冷、都挺二切,近代读德下切,而无语不用此字矣。
  ”?b,《切三》为中茎反。打,一读为上声梗韵德冷反,一读为上声迥韵都定反。  《广韵》“?b”为中茎切和宅耕切,“打”为德冷切和都挺切。表“击”义的“打”最初可能为方言,与“?b”音近,由于木与扌的笔误,“打”取代“?b”后进入通语,迭置了“?b”的音切。
  今吴方言的苏州话“打”读 taŋ。“打”读taŋ 在苏州话中属于白读系统,“打”的阴声韵很可能受方言的影响由文白异读迭置演变而来。  “打”的本义为“击”,引申而有“施加一种力量,使客体的状态发生变化”义,又由此义虚化而有泛指抽象的“一种动作”义。
  “打”在由“施加一种力量,使客体的状态发生变化”的义虚化为泛指“一种动作”义的过程中,韵尾渐脱落,在唐宋时渐由阳声韵变为阴声韵。据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云:“今世俗言语之讹,而举世君子小人皆同其缪者,惟‘打’字耳(打,丁雅反)。
    ”“其义主考击之打自音谪耿,以字学言之,打字从手,从丁,丁又击物之声,故音‘谪耿’为是,不知因何转为‘丁雅’也。” “打”的丁雅切或许与唐宋西北方音也有关联。今河西方言中梗摄舒声二等字白读读 a(ia),后鼻韵尾脱落,读阴声韵。
  如睁 tsa1,生 sa1。  [4] 河西方言梗摄舒声字白读音鼻韵尾的脱落可能始自唐五代,如天城梵书《金刚经》对音开二庚韵为 e。又如敦煌变文《燕子赋》载:“燕子到来,即欲向前词谢。
  不悉事由,望风恶骂。父子团头,牵及上下。忿不思难,便即相打。”赋中与“打”相押的韵脚多见于《广韵·杩韵》。这种音变现象在宋代西北方音里更加普遍。  《文海》中,梗摄舒声与相应的入声和蟹摄、止摄、假三同注西夏同韵字,甚至注同小纽的字。
  由此可知,宋代西北方音梗摄二等在鼻韵尾失落后可能也会是以低元音为主的韵母——*æ。因此,今河西方言白读音是唐宋西北方音的遗迹,打的丁雅切一音亦是其时方音的残存。据敦煌变文《燕子赋》所载押韵,“打”在唐时已由“都冷切”和“都挺切”演变为“都假切”和“都马切”。
    [5] 梗摄鼻韵尾失落的原因与其主元音的性质有关,在中古切韵系统中,梗二高本汉拟为ŋ和 æŋ,[6] 二等韵的主元音是次低元音,发音舌位相对靠前,且舌位偏高。
  由于二等韵的主元音没有介音制约,当鼻韵尾脱落后它可以低化,也可以高化。与《切韵》音相比,梗摄舒声二等字白读河西方言经历了两个变化:其一,鼻韵尾脱落,变成阴声韵;其二,主元音低化、后化。  二等韵元音偏前偏高对后鼻韵尾产生很大影响,使它前化为ɲ,?战崖浠蜓荼湮氨且粼衔病8萑说姆⒁羯恚俏惨羧粢缘驮粑髟簦捎谠艨诙冉洗螅辔唤系停朐衔脖且舻母呱辔怀逋唬窃衔惨追⑸腔蛲崖洌飧愿咴粑髟舻谋俏苍喜煌F渚咛逖荼涔涛I愣仍衔惨蚯案咴粲跋炀?ɲ而鼻化进而脱落(未脱落者或进一步前化),沿至宋代,随着“打”词义的虚化,其读音也逐渐演变为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所记载的“丁雅反”,今音dă。
    河西方言梗摄舒声二等字的白读与吴方言苏州话白读 -aŋ 遥相呼应,透露出“打”由阳声韵鼻化而脱落韵尾变为阴声韵的演变线索。 “打”由阳声韵演变为阴声韵,读为上声,在语音上与粤方言中读入声的“搭”相近,都是仄声字,“打”可训读为“搭”,“搭”也有“打”义。
    因而由于“搭”在粤方言与普通话中的读音差异,粤方言中的“搭的士”进入通语中说成了“打的”,“的”则为“的士”的省略。 “打”可以说是一个超常的多义词,据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载,宋时已“触事皆谓之打”。
  刘半农先生曾撰《打雅》一文,罗列了“打”字百义,称其是“意义含混的混蛋字”。  [7] 胡明扬先生《说“打”》一文把“打”的动词义分析为捶击、攻战、挥动手臂、虚化的动词4大类98义。
  [8] 俞敏先生《打雅》一文析为7大类32义。[9]《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归为25义。《汉语大字典》将其动词义分为34项,《汉语大词典》分为32项。符淮清先生《“打”义分析》一文归为29义。  [10] 因此,“打”确实可以说是一个近乎万能的动词,[11] 粤方言中的“搭的士”进入通语中说成“打的”,似也与“打”可泛指一种抽象的动作有关。
  [12] 此外,“打”有“拦截,停止”义。如: (5) 打住双桨。 (6) 打住刹车。 (7) 打住话头。   (8) 刚做到一半就打住了。
   “打的”的“搭乘的士”义也具有“拦住出租车来乘坐”的含意,这可能也是粤方言中的“搭的士”在普通话中说成“打的”的一个原因。“打的”为特殊的动宾结构,即拦住出租车,其目的是为了乘坐出租车。
   因而,香港和广东地区粤方言中的“搭的士”是指“乘坐出租车”,普通话中说成“打的”则是指“拦下出租车来乘坐”。  “搭”、“打”音义相近,由于现代汉语中入声已消失,“搭”在普通话中归入阴平,而“打”则仍读为上声,粤方言中读入声的“搭”听上去与普通话中读上声的“打”相近,故人们把粤方言中的“搭的士”说成了“打的”。
   。

2005-08-10

48 0
很明显,“打的”就是“搭乘的士”的简称转化而来。仅此而已。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军事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宗教
其他社会话题
其他社会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