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藏书有什么知识?收藏古书应该懂哪些知识?什么版本拉?
古籍,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说文》:"古,故也。"故古籍又称故籍、故书、载籍等。古代文献,最早见载于甲骨、金石,"甲骨卜辞"也称"殷墟书契"。作为最早的正式书籍,为用竹木及缣帛记录文献之简牍、帛书。 汉代纸问于世,遂有手抄、唐写、宋元明清刻印书籍。据国务院古籍小组的规定,以辛亥革命(1911年)为断限,凡辛亥革命以前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通称为古籍。
古籍书的作伪与鉴别
古籍中的伪本,通常分为三类:第二类是商贾们为了谋利,采用一些手法伪造的古籍版本;第二类是书籍作者假托古人之名而编写的著作;第三类是以前的收藏家、著录家错定的版本。 古籍本身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而且由于流传年代久远,...全部
古籍,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说文》:"古,故也。"故古籍又称故籍、故书、载籍等。古代文献,最早见载于甲骨、金石,"甲骨卜辞"也称"殷墟书契"。作为最早的正式书籍,为用竹木及缣帛记录文献之简牍、帛书。
汉代纸问于世,遂有手抄、唐写、宋元明清刻印书籍。据国务院古籍小组的规定,以辛亥革命(1911年)为断限,凡辛亥革命以前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通称为古籍。
古籍书的作伪与鉴别
古籍中的伪本,通常分为三类:第二类是商贾们为了谋利,采用一些手法伪造的古籍版本;第二类是书籍作者假托古人之名而编写的著作;第三类是以前的收藏家、著录家错定的版本。
古籍本身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而且由于流传年代久远,传世本日稀,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特别受收藏家的珍视,致使市场价格不断上涨。由于暴利的刺激,使一些商贾见财忘义,运用各种作伪手法,炮制赝品,以假充真。
由于各种伪本的出现,又给古籍版本的鉴定增添了许多人为的障碍。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促进鉴定者与作伪者斗智的本领。 一、作伪的目的: 鉴定伪本,首先要了解作伪的目的,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比较、辨认。
古籍伪本的制作目的主要有三种。 1.商贾作伪的目的在于牟利,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对各种价值较低的古籍在版本年代、作者姓名、收藏家的姓名、题跋、印章等各方面进行伪造。 2.有些作者假借古人之名编写著作,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书籍的权威性、神秘性,或因某种原因不愿暴露自己的姓名。
因此,这类古籍,大多只是著名的姓名是假的,并没有更多的作伪手法。 3.收藏家、著录家错定版本,大多是由于其自身的学识、眼力不济而误定的。因此,对于这类著录书只能作伪参考,而不应盲目相信。 二、作伪手法 作伪的手法有许许多多,鉴定者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主要几种。
1.纸张做旧:纸张是文字的载体,没有纸张就没有书籍,因此判断古籍的真伪,首先要看纸张是否古旧。所以制作古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将纸做旧有两类:一类是“染纸”,包括用糖色,或用粟子熬水,或用栗子壳熬水,或用茶水,或用赭石藤黄水等将纸染成黄褐色,也有用烟将水熏黄的,以求使纸显旧色;二类是用“旧纸新印”,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古纸上面新印内容,然后装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较少,却很难从纸张上辨别其为赝本。
2.伪造序跋: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的序跋,叙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还著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3.伪造牌记:保留旧牌记,挖掉复刻牌记,或挖补、涂改复刻牌记的干支年代。 4.伪造名人题跋,藏章印记。 5.裁截目录: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全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 6.利用著录书:有些著录书上的记载是错误的,作伪者便故意以此为据兜售伪本。
总之,作伪的手法有各种各样,有时只有一两种,有时则可能是各种手法结合应用。鉴定者在实际辨别时,应该运用自己的学识和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考察被鉴定的书籍,注意去伪取真,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套印本———古籍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早已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财产,并拥有越来越多的收藏者。
除了内容之外,不同版本也是古籍收藏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套印本是深受藏书者喜欢的一种版本。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古籍版本中的一朵奇葩,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套印本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套印的书籍。
主要是利用不同颜色以区别书中的不同内容。常见的有两色套印,以及三色、四色和五色套印。 流传到现在,最早的套印本是元朝顺帝至元六年(1340)中兴路(今湖北江陵)资福寺刻的《金刚经注解》,系无闻和尚所作,卷首的《灵芝图》和经注为朱墨两色套印。
套印术发明前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都是白纸黑字(个别为蓝或红)的单色印刷。套印术的发明,使书籍不但有阅读的内容, 更有一种阅读时赏心悦目的感觉。打开套印本,其颜色分明,各部分内容一目了然。明代文学家兼画家陈继儒将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称为印刷史上的三变。
可见套印技术在印刷史上的地位。 最初的朱墨两色套印技术是采用一块刻版分次着色、分次印刷完成的。它对印刷时的工艺要求比单色印刷要严格得多,必须使二次加印时的版框仔细对齐,严密吻合,才能使全书字体排列合乎版式,不致出现错位、重叠等现象。
同时,印刷前的分次上色亦要均匀仔细,才不会使字体颜色出现不规则现象。一般来说,两色套印本的正文多用墨色敷印,眉批、评点、注则用红色敷印。 明代以后,改进了一版分色套印法,而采用分版分色套印法。
即按颜色分别刻版,每版各着一色的方法来印刷。这避免了一版分色时敷彩的不便,同时也使三色、四色、五色套印技术得以发展应用。 人类的文明追求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后来,又在此套印技术上发明了两种新的印刷方法,即?版和拱花。
?版,取?丁之意。?丁是指几种拼在器皿里供陈设的食品。?版方法是根据画稿的颜色和同一颜色深浅浓淡的不同,依次设计出相应的版块,然后用透明纸蒙上画稿描摹下来,再反贴在木版上,类似于今天刻印章一样,依所描摹,持刀雕成大大小小的印版。
这类印版,多的往往达到几十块。然后,按部就班地套印或迭印,使印出的画稿颜色由浅人深,浓淡有致,酷似原作。这种印刷更复杂,特别是每次套印均要与第一版完全对正,精密吻合,不能出现任何偏差,否则颜色就会重叠混淆,因而对技术的要求更严格。
拱花是把印纸放在凹凸两块版之间,通过嵌合的办法使纸拱起花纹,或将雕版直接压印在纸上,使纸凸出花纹。这种方法刻印出来的图案颇有立体感。拱花常与?版一起使用。 套印方法因工序复杂,技术要求严格,因而每版书籍印数非常有限,不像今天每版可印几万、几十万,且可重复使用。
古代许多套印书每版只能印几十部,而在当时,套印书就因其刻印精良,颜色分明,彩图绚丽,形象逼真,而深受人们欢迎,并成为人们争相寻购且不可多得的版本。 今天,因为历史的原因和自然的过程,套印本已成为较稀少的“古董”。
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财产,许多都已收归国家图书馆,特别是一些流传较少的套印本早已被国家定为善本。笔者认为,套印本因为工序、技术、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每一部都是值得藏书爱好者收藏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