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详细介绍一下泊尔占效应泊尔占
珀耳帖效应是J。C。A。Peltier在1834年发现的。在两种不同金属的接合点通电,根据极性的不同,两种金属会分别出现冷热效应,放热或吸热由电流的大小来决定。
Q=aTI
式中:Q为放热或吸热功率;a为温差电动势率;T为冷接点温度;I为工作电流。
帕尔帖效应制冷也叫温差制冷,它是建立在帕尔帖效应的原理基础上。早在19世纪初期帕尔帖就发现铋-锑组成的热电偶,其效应很显著。塞贝克也收集了少量的半导体材料,都因温差电动势数值太小,无实用价值。 因此,帕尔帖效应发现后的一百多年里,这个效应一直无法得到应用。
直到上世纪50年代,苏联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约飞院士对半...全部
珀耳帖效应是J。C。A。Peltier在1834年发现的。在两种不同金属的接合点通电,根据极性的不同,两种金属会分别出现冷热效应,放热或吸热由电流的大小来决定。
Q=aTI
式中:Q为放热或吸热功率;a为温差电动势率;T为冷接点温度;I为工作电流。
帕尔帖效应制冷也叫温差制冷,它是建立在帕尔帖效应的原理基础上。早在19世纪初期帕尔帖就发现铋-锑组成的热电偶,其效应很显著。塞贝克也收集了少量的半导体材料,都因温差电动势数值太小,无实用价值。
因此,帕尔帖效应发现后的一百多年里,这个效应一直无法得到应用。
直到上世纪50年代,苏联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约飞院士对半导体进行了大量研究,于1954年前发表了研究成果,表明碲化铋化合物固溶体有良好的致冷效果。
这是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热电半导体材料,至今还是温差制冷中半导体材料的一种主要成份。约飞的理论得到实践应用后,有众多的学者进行研究,到60年代半导体制冷材料的优值系数已达到相当水平,才得到大规模的应用,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半导体制冷器件。
我国半导体制冷技术始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国际上也是比较早的研究单位之一。60年代中期,半导体材料的性能达到国际水平,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我国半导体制冷器技术发展的一个台阶。在此期间,一方面研究半导体制冷材料的高优值系数,另一方面拓宽其应用领域。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获得了半导体制冷器。因而才有了现在的半导体制冷器的生产及其二次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这里谈到的半导体制冷是根据热电效应技术的特点,采用特殊半导体材料热电堆来制冷,能够将电能直接转换为热能,效率较高。
一般CPU的发热功率小于30W,而制冷器的功率则大于50W,如果散热良好,它完全可能使CPU工作在接近0℃甚至0℃以下。
半导体制冷器的用途很多,可用于制作便携冷藏/保温箱、冷热饮水机等。
也用于电子器件的散热。目前制冷器所采用的半导体材料最主要为碲化铋,加入不纯物经过特殊处理而成N型或P型半导体温差元件。以市面常见的TEC1-12605为例,其额定电压为:12V,额定电流为5A,最大温差可达60℃,外型尺寸为4cm×4cm×0。
4cm,重约25g。它的工作特点是一面制冷而一面发热。
接通直流电源后,电子由负极(-)出发,首先经过P型半导体,在此吸收热量,到了N型半导体,又将热量放出,每经过一个NP模组,就有热量由一边被送到另外一边,造成温差,从而形成冷热端。
附图是一个制冷器的典型结构,由许多N型和P型半导体之颗粒互相排列而成,而NP之间以一般的导体相连接而形成一完整线路,通常是铜、铝或其他金属导体,最后用2片陶瓷片像汉堡包一样夹起来。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