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人到了什么年龄该补钙?液体钙
全国第三次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人群的钙摄入量普遍低下,平均每人每天钙摄入量低于400 mg,不足营养学会推荐量的50%。儿童和青少年缺钙的现象更为严重,70%~80%人群的钙摄入量不足推荐量的50%,完全达到推荐量者只占人群的3%~4%。 为了让广大医务人员对缺钙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并正确指导病人进行合理补钙,我报特开辟专栏,邀请营养学专家、骨质疏松症专家撰文,系统介绍钙与健康的关系。本专题分十期连续刊出(隔周1次),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当前我国各个年龄段人群都普遍存在缺钙问题,原因在于我们膳食结构中的每天摄入钙含量较低。因此,补钙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人生各个阶段...全部
全国第三次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人群的钙摄入量普遍低下,平均每人每天钙摄入量低于400 mg,不足营养学会推荐量的50%。儿童和青少年缺钙的现象更为严重,70%~80%人群的钙摄入量不足推荐量的50%,完全达到推荐量者只占人群的3%~4%。
为了让广大医务人员对缺钙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并正确指导病人进行合理补钙,我报特开辟专栏,邀请营养学专家、骨质疏松症专家撰文,系统介绍钙与健康的关系。本专题分十期连续刊出(隔周1次),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当前我国各个年龄段人群都普遍存在缺钙问题,原因在于我们膳食结构中的每天摄入钙含量较低。因此,补钙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人生各个阶段,缺钙会引起什么后果?为什么不同年龄人群都需要补钙?如何补钙?什么时候是补钙的最佳时机?哪种钙是比较合适的剂型?在当前各种广告宣传铺天盖地、各种补钙产品鱼目混珠的错综复杂情况下,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普通百姓,掌握科学、经济、方便的补钙方法和相关知识非常必要。
不同年龄人群的钙代谢
钙是体内的主要元素之一,含量仅次于碳、氢、氧和氮,列居第5位。体重70 kg者约含钙1200 g,其中99%以上的钙分布于骨骼和牙齿中,为骨钙;其余不足1%的钙,分布在组织和体液中,体液中的钙称为循环钙。
钙作为骨骼中矿物质(占63%)的主体,与有机成分(如胶原蛋白及骨细胞,36%~37%)一起构成骨骼,承担身体的重量;但钙的功能不仅仅与骨骼有关,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包括我们举手投足和面部表情变化)都有钙离子参与,多种活性蛋白质即酶的催化反应、细胞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细胞内生物电信号的传导,都跟钙的调节密切相关。
人体内的钙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状态。在骨骼中,骨钙和循环钙不断缓慢交换,处于动态之中。在妊娠最初3个月,胚胎的钙沉积少,之后钙浓度逐渐升高,至出生前,体钙总量约为体重的1%。足月新生儿体内钙含量为25~30 g,出生时骨骼重约100 g,周岁时则增加1倍。
机体骨转换率随年龄而变动,0~1岁婴儿的骨转换率为每年100%,以后转换率逐渐降低,儿童阶段降至10%,成年后更降至2%~4%。
20岁以前主要为骨的生长阶段,其后10余年骨量(骨骼中骨质总量)继续增加,30~35岁达最高值,称为骨量峰值。
之后,骨量下降,每年下降总量的0。7%。当骨量降至一定程度时,骨骼结构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甚至压缩变形,很小外力即可引起骨折,这就是所谓的骨质疏松症。一般来说,女性停经后骨丢失加速,绝经期后女性骨折危险是男性的3倍。
婴幼儿、青春期、孕妇和乳母对钙的需要增加,因而钙的吸收率也相应增加,可达50%~70%;年龄增长后钙吸收率逐渐下降,70~79岁老人可比20~50岁者下降1/3左右;体育运动、体力劳动等要求骨骼强度增加,引起钙需要量增加,因而可间接促进钙吸收。
体内钙主要通过肠道和泌尿系统不断代谢排出,正常人每天排出260~350 mg,高温作业者每天从汗中丢失钙可高达1 g,哺乳期母亲每天通过乳汁排出钙150~300 mg。补液、酸中毒以及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旁腺素或维生素D过多、长期卧床均可使钙排出增多。
中国人缺钙的原因
我国城乡居民膳食钙的平均摄入量为390。6 mg/天,不足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每天钙摄入量(800 mg)的一半。首要原因是中国人膳食结构中钙含量低以及钙吸收率较低(吸收率为20%~60%)。
补钙的最佳食物来源是奶制品,不仅含钙量高(80~120 mg/100 g),而且钙吸收率也很高(40%),但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发现,我国居民奶制品的摄入量仅为26。3 ml/天。其次我国传统膳食以粮谷类为主食,粮谷中的植酸和一些蔬菜(如雍菜、菠菜、苋菜、竹笋、厚皮菜、折耳根等)中的草酸,以及含膳食纤维较高的食物如韭菜、芹菜,都可影响食物钙在胃肠道的吸收。
粮谷类食品过分精细加工使大量矿物质、维生素丢失到麸皮、稻糠之中,也是我国居民钙缺乏、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再次,促进钙吸收的成分较少。多晒太阳有助于皮肤产生维生素D,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及钙在骨骼的沉积。
北方地区尤其是高纬度地区的冬天比较漫长,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牛奶中的乳糖可促进钙吸收,富含赖氨酸、精氨酸及色氨酸的膳食蛋白质也可增强小肠的钙吸收。但中国人的膳食中牛奶、优质蛋白含量较低。
不良生活饮食习惯也可导致缺钙。
青少年期是获得骨量的关键时期,大多数青少年在此阶段开始吸烟,可影响最佳骨峰值的获得,增加老年期发生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危险。饮酒与骨健康的关系复杂,适量饮酒(每天乙醇摄入量11~29 g)可减少骨量丢失,而过量饮酒(高于30 g,尤其是啤酒)可增加骨量丢失。
过量饮用咖啡也是骨质疏松症的膳食危险因素,可能由咖啡因促进骨溶解以及尿钙排出增加所致。喝过多碳酸饮料也会增加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可能与碳酸饮料中有含磷食品添加剂有关。高磷摄入可导致中等程度的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钙调节激素的持续紊乱,可能影响最佳骨峰值的获得或加速骨丢失。高盐饮食也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膳食因素,可促进尿钙排泄,从而导致骨丢失。
钙缺乏的后果
钙缺乏症是较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骼的病变。
儿童时期生长发育旺盛,对钙需要量较多,如长期摄钙不足,加上蛋白质和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佝偻病。妊娠妇女如果不能从膳食或其他途径得到足够的钙,就会动员骨钙到循环钙中,以供给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母体严重缺钙,引起腿抽筋等骨软化症状。
骨质疏松症表现为骨质含量和骨质密度降低。我国约有1/3更年期女性患有骨质疏松症,其严重后果是骨折,最常发生在胸腰部、髋部和腕部。一些老年人,只是抬脚这样轻微的动作也可造成股骨颈骨折,并且不易愈合。
长期卧床非常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50%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死于并发症。
补钙最佳时机与补充方法
人生各个阶段都必须注重钙的营养,如果能够早期补充,则效果更好。在儿童、青少年阶段,补充钙有助于身体发育和建立较高骨量峰值;孕妇、哺乳期妇女因特殊生理条件,对钙需要量增加,必须增加钙摄入;35~40岁以后增加钙摄入可以延缓骨丢失速度;女性绝经期后及老年男性增加钙摄入可有效预防骨质疏松,做到身轻体健。
如果在骨骼成熟时能达到理想的骨量峰值,则可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儿童、青少年时期钙及其他骨骼营养成分充足的人群,比同阶段营养不良的人群骨量峰值要高;35岁开始补充钙及相关营养成分的人群,其骨量峰值下降的速度比没有补充的人群慢;平时膳食钙摄入量高的妇女,峰值骨密度较高;骨量峰值越高者罹患骨质疏松的危险越低。
因此,在青春发育期到40岁前后的妇女,都应特别关注膳食钙营养。
钙的最佳来源是食品。中国人的传统膳食钙主要来源于蔬菜、谷类等植物性食物,但钙的吸收率低。中国民间炖骨头汤补钙的方法不可取,汤中含钙量很低,吸收率也不高,既不经济,效果也差,还有增加脂类摄入的危险。
烹调时采用先焯水(飞水)的方式去掉干扰钙吸收的草酸,可增加钙吸收。蔬菜中甘蓝菜、花椰菜含钙较丰富且草酸较少,也是膳食钙的较好来源。乳及乳制品是优质的钙来源,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饮奶。此外,小虾皮、酥炸小鱼、芝麻酱也含钙较高。
用钙处理过的玉米饼或其他食物(强化钙食品)也可选用。
含钙的营养补充剂对整天疲于奔命的上班族来说是补充钙的较好方法,但一定要注意每天钙的摄入量。中国居民成年人每日钙的安全摄入量为800~2000 mg。
钙制剂的剂型及成分
钙制剂按形态可分为固体剂型和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剂(硬胶囊)、散剂、丸剂、颗粒剂和咀嚼剂;液体剂型包括口服液、混悬液(包括软胶囊)和乳剂。
一般来说,液体剂型释放速度快,吸收效果较好;软胶囊剂含钙成分如碳酸钙及其他组分混悬在橄榄油中,吸收效果比其他水溶液性液体制剂还好。
对于固体剂型,吸收顺序大概如下:软胶囊>颗粒剂、散剂>胶囊剂>片剂、丸剂。(编者注:最近新上市的咀嚼剂型,服用方便,钙吸收效果也较好。)
总之,补钙如能趁早当然好,但从现在开始补钙也可以一定程度改善骨骼营养状况。
充足的钙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抗疲劳能力,改善亚健康状态,有利于疾病康复。因此,补钙不仅仅是一个街谈巷议的话题,更应该得到全社会应有的重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