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自己厌恶的人,调整自己的
人际交往的三种不良模式 :
怕被拒绝 这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以不安全感为主要感受的模式。有这种感受的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怕被别人伤害。这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际交往模式。 在人际交往中退缩的人,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担心自己主动与人交往时,别人不理睬怎么办,或者别人不热情怎么办。当他们忐忑不安、鼓足勇气、小心翼翼地与人接触时,如果遇到对方大方热情地回应,尚能鼓舞他的信心,如果对方是同样拘谨的人,回应得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热情,他就可能揣测别人是不是不喜欢自己?如果真如此,那就先封闭自己吧。 于是,他会采取一种妥协的处理方式,在惴惴不安中更加退缩。
另一种人际交往不安全感的...全部
人际交往的三种不良模式 :
怕被拒绝 这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以不安全感为主要感受的模式。有这种感受的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怕被别人伤害。这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际交往模式。
在人际交往中退缩的人,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担心自己主动与人交往时,别人不理睬怎么办,或者别人不热情怎么办。当他们忐忑不安、鼓足勇气、小心翼翼地与人接触时,如果遇到对方大方热情地回应,尚能鼓舞他的信心,如果对方是同样拘谨的人,回应得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热情,他就可能揣测别人是不是不喜欢自己?如果真如此,那就先封闭自己吧。
于是,他会采取一种妥协的处理方式,在惴惴不安中更加退缩。
另一种人际交往不安全感的表现形式是认为世人都很狡猾,担心自己被利用、被欺骗。这类人总是不信任别人,感到社会复杂、人心难测,自己不像别人那样狡猾,怕吃亏。
与同性交往时,总是在想别人是不是想从我这里得到些什么,与异性交往时,又在想别人对我有什么企图等。
不会说“不” 这类人常以奉献者角色与人交往。他们一般认为,别人必须得到我的帮助,在与人交往时我必须做出牺牲,以使别人欢愉。
他们绝对尊崇法律和社会道德,就是一般的社会习惯也不敢违反。这类人自幼就是典型的“乖孩子”,从小到大就没有向周围或社会说过“不”,别人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例如,你要打乒乓球,那让你先打好了。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反抗与对峙。
但是,“乖孩子”在幼年时的心理需求很容易获得满足,只要得一声夸奖,什么付出都是值得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同样以这种幼稚的心理参与社会,显然会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往往会行善举而期望有所回报,当善举无回报时,就会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平衡。
不能没有依靠 众所周知,人际交往是以相互支持、互为收益为前提的,而有些人却过多地依赖他人,以致成为别人的负担。这同样是一种儿童对成人的幼稚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成人与成人间成熟的行为方式。
有些人可能对某一个人很依赖,也可能非选择性地依赖任意一个人。他过分信赖依赖对象,凡事言听计从,唯唯诺诺,完全失去了自我,目的是想从所依赖的对象身上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与庇护,而自己却从来没有给对方些许的心理支持。
如果他只依赖某一个人,就会既不愿意也不允许对方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惟恐自己被抛弃。这种关系的结果是使被依附对象有一种束缚感,甚至会成为一种负担,并且产生一种想摆脱这种关系的强烈愿望,最终导致亲密关系的破裂,而许多心理脆弱者难以承受这种打击,出现心理冲突。
3、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
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
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
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
4、培养主动交往的态度
大学生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已接近成熟,但对内在自我的反省能力却有待发展。
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觉得别人不关心自己,或不尊重自己,却很少反省自身,问问自己对别人怎样。这种单向性思维容易导致交往中一厢情愿的倾向,并容易对挫折做出错误的归因。
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许多时候互动链的运行需要有人激发。
事实上,许多交际成功的人往往会主动激发,开启人际互动链。即他们往往首先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主动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主动与人打招呼……正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我敬人,人自会敬我”,他们以此打开了人际交往的局面。
大学生们容易忽略或很少加以反省的另一个问题是:我怎么对待我自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还是担心自己会失败?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和别人一样,还是比别人差?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大大影响着其人际关系的成功与失败。
许多时候,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应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己。所以改善人际关系首先是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别人。对大学生而言,思维已近成熟,所以从反省自我开端,从具体行动起步,乃不失为上策。
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对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说,都需要有丰富的人际关系,并在这个世界上帮助与被帮助、同情与被同情、爱与被爱、共享欢乐与承受痛苦。
在社会交往中,那些主动去接纳别人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较为自信。主动交往的稀少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自信,担心遭到拒绝,担心别人不会象自己期望的那样理解、应答,从而使自己处于窘迫的局面,伤害了自己的自尊。
事实上,问题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人际关系中,双方都需要适应,需要人际关系支持陌生情境。二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许多误解,如先同别人打招呼,在别人看来低人一等,“那些善于交往的人左右逢源,都有些世故,有些圆滑”,“我如此麻烦别人,别人会认为我无能,会讨厌我”等等。
主动交往特别是当面临人际危机时,主动解释,消除误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大学生人际和谐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则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
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被人误认为封闭;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为紧张的学习,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只要紧张气氛松弛了,他们的热情一般能很快调动起来;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
如过去曾赤诚待人,结果却遭致欺骗、暗算,因此对人渐存戒心,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学业、情感屡屡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
主动而热情地待人 心理学家发现,热情是最能打动人、对人最具吸引力的特质之一。
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良性情绪传染给别人。一个面带微笑的人很容易被他人接纳。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烦恼的事,但我们不应被它们所奴役,而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学会愉快地面对生活可以从行动入手,让自己高兴地去做事,以微笑去待人
威廉?詹姆斯曾说过:“行动似乎是跟随在感觉之后,但实际上行动和感觉是并肩而行的。
行动是在意志的直接控制之下,而我们能够间接地控制不在意志直接控制下的感觉。因此,如果我们不愉快的话,要变得愉快的主动方式是,愉快地坐起来,而且言行都好像是已经愉快起来的样子……”
要热情待人还须从心里对他感兴趣,真心喜欢他人。
“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的一生中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于这种人。”
“只要你对别人真心感兴趣,在两个月之内,你所得到的朋友,就会比一个要别人对他(她)感兴趣的人,在两年内所交的朋友还要多。
”
人们更容易喜欢那些对自己感兴趣的人。
帮助别人。心理学家们发现,以帮助与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良好的第一印象容易确立,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建立起来。
日常生活中的患难之交正说明这点。所谓“雪中送炭”的心理效应,锦上添花就不很重要。
积极的心理暗示 生活中不难发现,有的人身上仿佛有一种魔力,周围人都乐于聚在其身边,这类人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结识许多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类人大都具有良性的自我表象和自我认识:“我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我喜欢与人交往。”这样的心态使人以开放的方式走向人群,他们心地坦然,很少有先入为主的心理防御,因而言谈举止轻松自在,挥洒自如。
在这种人面前,很少有人会感到紧张或不自在,即使一些防御心理较强的人也会受其感染而变得轻松、开放起来。同学之间的交往,许多时候都是在紧张的学习之作求得一种轻松感,所以能满足这一愿望的人自然会有一种吸引力。
但许多同学,包括一些才华和品质都很优秀的人也可能存在一些消极的自我意象。在与人交往时,常常会生出“他(她)会喜欢我吗?会尊重我吗?”的疑问,由此带来的结果是防卫心理。由于对自己的某种东西缺乏信心便想掩饰,掩饰心理所带来的行为表现或是夸张或是封闭,带有表演给人看的味道。
再者,由于时时注意别人如何评论自己,心情难以轻松下来,所以其言行、表情总会显出某些不自然的东西,交往气氛也会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之所以有以上差异,是由于习惯性暗示在起作用。运用积极暗示能够减少或消除不良的自我意象。
比如经常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我是受欢迎的人!”每天早晨醒来,都要充满信心地默诵这句话。除言语暗示外,还可运用形象暗示。在头脑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良好的交际者,直到这种形象在头脑中能够栩栩如生地浮现出来并根深蒂固。
这就是西方心理学中有名的想象方法。
把每个人都看成重要人物 自尊得以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这是许多人最强烈的心理欲求。我们只有在交往中注意到这一点,才能对应自如。的确,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当我们把自己看得非常重要时,也应将心比心把别人也看成重要的。
据此,在交往中,我们应注意:
让他人保住面子 如果一个人习惯于通过挑别人的毛病和漏洞来显示自己的聪明,那将是最愚蠢的,必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人人都有毛病和缺点,所以找起来并不难。
但被人暴露自己的“小”,这是许多人所反感的,因为这威胁到了他的自尊。
不要试图通过争论使人发生改变 同学之间常常争论,若是为探讨问题,这是有益的,但试图以此改变对方,则往往会适得其反。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把某种观点看成是自我的一部分。当你反驳他的观点时,便或轻或重地对他的自尊造成了威胁。所以争论双方很难单纯地就问题展开争论,其间往往渗入了保卫尊严的情感。这种情感促使双方把争论的胜负而不是解决问题看成最重要的。
所以赢的一方常常难以抑制自己的洋洋得意,他把这看成是自己尊严的胜利,自己有能力的明证。而输的一方则会觉得自尊受到伤害,他对胜方很难不产生怨恨。从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争论到最后会演变成为人身攻击,或变成了仅仅比嗓门高低的游戏。
所以争论对人际交往常常是一种干扰因素。
发现和赞赏别人的优点
课堂练习:请一位同学站在讲台前,前三排的同学每人必须说一句赞扬他的话或一个优点,不能重复。
每个人都有其不足,每个人也都有其所长。
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力是“做个重要人物的欲望”; “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赞扬能使羸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
真心真意,适时适度地表示你对别人的赞扬,赞扬要对人也对事,能够增进彼此的吸引力。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去多多赞赏别人身上那些闪光的东西呢?然而我们却常常容易忘记和忽略这么重要的一件事。
或许我们的自然倾向是寻找他人的缺陷,这样可能会间接提高我们的自信。在我们生活中,最为人渴望而不用花钱费力就能给予的“赞赏”却常常难得一见。在大学里,有一些同学由于家境、容貌、见识等等原因而深藏一种自卑感,他们多么需要得到认同和鼓励!一句由衷的赞赏很可能会使他们的生活洒满阳光,甚至改变他们的整个命运。
如王龙博士讲到的一个例子:他在黑板上写一算式:2+6=8,1+7=8,3+5=8﹍﹍6+2=7。
最有效的赞赏是赞扬他人身上那些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长处和优点。如果你赞赏一个领导能力强,他也会高兴,但若是赞赏他有风度或是很会教育子女,他一定会更高兴。
如果你赞赏一个容貌出众的女孩子漂亮,可能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响,因为她对这一点很自信;如果你说她性格很好或聪明,她可能会更为高兴。
5、提高人际交际的技巧
注意倾听
一位作家说:很少有人能经得起别人专心听讲所给予的暗示性赞美。
我们在谈话中常常会有一种冲动,把溜到嘴边的话讲出来。为此,我们会变得对别人讲的话心不在焉,甚至急不可待地打断对方的谈话。还有一种人话匣子一打开,就再也收不住了,既不允许别人插嘴,也不在乎别人是否感兴趣。
这类举动赢得了一时的畅快,但也丧失了许多与别人深交的机会。可以说这种人有些自我中心的倾向。只谈论自己的人,所想到的也只有自己,这是不受欢迎的。因为跟你谈话的人,对他自己的需求和问题更感兴趣。
其实,许多时候耐心而认真地倾听别人讲话并不是委曲求全。
深入的了解有赖于倾听,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倾听有助于我们从别人那儿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每个人充满感情所谈论的往往是其感受颇深的,这些对于弥补和增长我们的经验是大有益处的。许多时候,冷静的倾听还能化干戈为玉帛。
比如在一个家庭里,夫妻中的一方火冒三丈、大发牢骚的时候,另一方也怒目圆睁,义正辞严。非但什么事也解决不了,而且常常是不欢而散。如果另一方耐下心来,不加评论、不加辩解地倾听对方说下去,对方就会渐渐平息下来,甚至主动开始反省自己;或是待其冷静下来后,再平静地讲清一切,效果一定强于冲动之举。
如果你希望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就从倾听开始吧!
倾听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有反馈的引导和鼓励。通过言语和表情告诉对方你能理解对方的描述和感受,可以使对方受到鼓舞。阐释,即把对方表达的含义用你自己的语言复述一下,常常是有效的鼓励技巧之一。
有意识地强化某一谈话主题(即对之表示出理解和兴趣,或是直接指出希望对方谈什么)可以引导谈话方向,使之更符合你的需要。当然,如果对方一味地高谈阔论那些你不感兴趣甚至反感的话题而将你的暗示置之不理的话,你完全可以拒绝倾听。
记住,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成就,是赢得友谊的有力品质。
自我表露
真正可以深入下去的交谈必然是双向的。因而自我表露是另一项应该掌握的技能,即自信地袒露关于自己的信息——怎样想,有什么感受,对他人的自发信息如何反应等。
然而,许多人却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给交往制造了障碍。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有些人之所以不善谈吐,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所说的东西要么会被人们认为太平淡、太浅薄,要么被人们认为太虚伪。
他或者认为自己不配和对方谈话,或者认为自己所说的东西多少有点不切场合。”“一旦人们打开心中的闸门,解除对自己语言的压抑,那么语言的交往便会兴旺发达,社会也会日见清新。”看来对那些表达有困难的人来说,应把谈话的目标放在内容表达上,而不应放在赢取别人赞美上。
“没有人能够时时刻刻光照他人。靠冥思苦想是挤不出妙言警句的,富有哲理的词汇只有在我们不自以为是和思维轻松之时,才会自发地从我们的口中飞出……”约翰?D?墨菲这样说道。表达的技能只有通过表达才能提高。
自我表露需要把握好时机,否则就可能犯滔滔不绝、只顾自己之大忌。一般而言,谈自己的合适时机之一是有人邀请你谈谈自己的时候。这时,如果你能适度地展开自己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感。另一种时机是当他人谈的情况和感受与你自己比较一致时,即“我也……”的技巧。
人们总是喜欢那些经历和看法与自己一致的人,因为赞成自己的人实际上是在肯定我们的价值和自信。所以,“我也一样”,“我也喜欢这个”,“我有过和你同样的经历”之类的表白往往能激发对方积极的反应,使谈话气氛热乎起来。
批评的艺术
“贬低他人,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渺小。”许多人往往由于自信不足,从而有意无意地通过寻找别人的缺陷来满足自己的自尊。不过有些时候,当别人的错误损害了我们自己及周围人时,我们需要促其改变,而不是一味地“好,好,好!”如果你不是出于贬低别人的目的,同时又能运用适当的方法,那么你的批评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批评应注意场合。批评要想奏效,必须尽量减少对方的防卫心理。如果我们在大庭广众下批评别人,对方很可能首先意识到自己的形象和自尊受损而不是自己的所犯的错误。因此,他会马上以敌视的态度来反击你以保护受到威胁的自尊心。
这样,你的批评除了增加对方的反感和抵触外,不会有任何效果。所以,批评应尽量在只有你们俩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第二,从赞扬和诚心的感谢入手。在此之前,我们已深知赞扬和感谢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对方的自信和自尊,从而在感情上接纳我们。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诚恳地提出批评,对方往往更容易接受。
第三,批评对事不对人。比起一些具体的言行来,人们对自身的人格、能力等看得更重。如果你的批评含有贬低其能力、人品的意味,便容易激怒对方。
如果你在肯定其能力、人品的前提下指出其某一个具体方行的错误,他(她)往往容易接受。如“按你的能力,这件事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些。”“依你的为人,不该说出这种伤人的话。”等等。
第四,批评应针对现在,而不要纠缠老帐。
如果习惯于用“你怎么总是……”之类的形式批评别人,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因为这样的说法暗示对方:“你旧习难改。”卡内基告诉我们:让对方感到自己的错误很容易改掉。这样对方往往会有信心去改变自己。另外,翻老帐的做法也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
一两件事可以归因于偶然,许多件事则更可能归因于人品,所以翻老帐等于在贬低对方人品。记住,只针对当前这一件事。
怎样对待批评
来自他人的批评激发起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常常是起而为自己辩解,甚至更加严厉地反击。
这种态度和行为除了造成对自己的进一步伤害外,不是误伤他人的好意,便是让他人的恶意得逞。
我们往往有一种倾向,希望所有的人都喜欢我们,赞赏我们。为此,我们常常疲于讨好别人,或到处为自己辩解。
这种活法很累,难以潇洒得起来。想想自己,我们会喜欢所有的人吗?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要求所有的人都喜欢我们呢?事实上,除非你平庸至极,这样没人会注意你,批评也会少许多;否则,在你的生活中,批评将永远伴随你;你越是出众,受到的批评就越多。
人们有许多动机批评别人,其中之一便是批评强者,指出强者的缺陷能满足自我可怜的自尊心,发泄嫉妒的恶气。对这类人,你的辩解、愤怒和痛苦正像一头在笼子里团团转的狮子,让他们看了感受到一种极大的快感。
“虽然我不能阻止别人不对我做任何不公正的批评,我却可以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我可以决定是否要让我自己受到那不公正批评的干扰。”卡内基这一见解对我们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只管做你心里认为对的事——因为你反正会受到批评。
我国古代有一个很好的寓言故事:
爷爷和孙子赶着一头毛驴到集市上,路上有人议论道:“这爷儿俩多傻,有驴不骑,却偏要步行。”爷爷一听有道理,就让孙子骑到驴上继续赶路。这时又听有人言:“孙子不孝,怎么能让老人走,自己骑驴呢?”爷爷听后便让孙子赶驴,自己骑上去。
刚刚走了一段,又听有人说:“这老汉也忍心,自己骑驴,让孩子走。”爷爷一听,满面羞红,赶紧让孙儿也骑了上来。却不想又有人说:“多么残忍,俩人压在驴身上!”爷儿俩想来想去决定抬着驴走。结果又惹得众人大笑:“这爷俩真是愚蠢之极也。
”
过分看重批评往往使人寸步难行。其实许多批评者本人并不那么时刻牢记自己说过的话。他更多关注的是自己,批评也好,闲话也罢,多是茶余饭后的即时行乐;事后往往早已抛于脑后。可受批评的人却为此苦恼数日,甚至寻死觅活,太不值得了!
置之不理是消解批评的好方法,它可以使那些恶意诽谤的毒箭宛如射在软皮囊上一般。
不过,一种更积极的对待批评的方法是认真、冷静地分析其中是否含有可供参考、有助于自我完善的东西。做到这一点不容易,需要充分的自信和博大的胸怀。拿破仑在被放逐的时候说:“除了我之外,没有别人应该为我的失败负责。
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我自己不幸命运的起因。”傻人受到一点点的批评就会发起脾气来,可是聪明的人却急于从这些责备他们、反对他们和“在路上阻碍他们”的人那里,学到更多的经验。只要我们愿意,一切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一切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源泉。
换位思考。这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如果我在他的位置上,我会怎样处理?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问题,一切就会变得简单多了。 一般而言,善于交往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的价值,懂得尊重他人,愿意信任他人,对人宽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而不是指责他人。
懂得“你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得怎样对待别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得到朋友的最好办法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懂得别人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因而不能强求,与朋友相处应存大同,求小异。
真诚被认为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五、人际交往中不可取的心理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语言技巧,交际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
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
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怯懦心理: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
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
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
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排他心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作戏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贪财心理: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
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冷漠心理: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