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整理出我国古代各朝代为维护统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高考复习专题
(一)知识结构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我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由许多少数民族结合成的多民族国家。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边地的开垦。
(2)、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两汉经营边事,如反击匈奴、派人出使西域、在西南地区设郡等,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周边各族与汉族的交往及战争关系,表明各族日益摆脱了闭塞状态。 ...全部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高考复习专题
(一)知识结构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我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由许多少数民族结合成的多民族国家。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边地的开垦。
(2)、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两汉经营边事,如反击匈奴、派人出使西域、在西南地区设郡等,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周边各族与汉族的交往及战争关系,表明各族日益摆脱了闭塞状态。
秦汉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睡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陆续内迁,与汉人杂居,并分别建立十六国政权。各国彼此攻战,但民族融合却加强了。
为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禁旧俗,行汉化,促进了鲜卑族及北方各族的封建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这为隋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5)、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
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朝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潮。
(7)、明朝与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8)、清承明制,所不同的是清有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清朝努力经营边疆,使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国家统一更加巩固。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怎样形成、发展和巩固的?
(1)、多民族融合的开始:华夏族(汉族的前身);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它各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已初步建立,标志着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开始成立。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西汉时期,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大大扩展了西汉的疆域,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4)、多民族大融合的发展:由于民族迁徙和各民族联合斗争,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更加速了这一进程。
(5)多民族的大发展时期:唐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对周边各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唐朝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更加融洽,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
(6)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的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与汉族的差别,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尽管这一时期各族政权之间也经常发生摩擦和战争,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才是这个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元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它结束了唐末以来400年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奠定了元明清长期统一的基础,这一点和长期的民族融合是分不开的。
(7)、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明清时期。清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统管全国的少数民族事务,确立了疆域,稳定了行政区划。
3.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如何?
(1)、公元前214年,秦征服越族后,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生产技术传入珠江流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
(3)、73年,东汉为恢复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派班超出使西域。
(4)、隋炀帝曾派人去西域,不少西域商人来到长安和洛阳。
(5)、唐朝时渤海郡派人到长安学习,汉族工匠把精巧的手工技术传到南诏,文成公主入吐蕃。
(6)、耶律阿保机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澶渊之盟后,宋辽开展贸易往来和技术文化交流。北宋在雄州、霸州等地设置榷场。
(7)、夏帝元昊仿照宋朝制度,任用汉族人担任重要官职。宋夏议和后在边境进行贸易。
(8)、鞑靼俺答汗主动与明朝和好,明政府在边境开设互市,俺答汗修建呼和浩特城。
古代的民族之间的战争有哪些?(1)、秦派蒙恬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加强边防,发动对越战争。
(2)、汉武帝时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东汉先后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3)、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其旧地建都督府。
(4)、两宋的民族战争:辽宋战争、宋金战争、宋元战争。
(7)、明朝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与后金的战争。
(8)清朝前期平叛战争: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
5.历代政府是怎样加强对边疆管辖的?
(1)、对东北的管辖
唐朝:设渤海、黑水都督府
明朝:1409年设努尔干都司
清朝: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
(2)、对西北的管辖
秦朝:派蒙恬夺取河套,置县、移民、筑长城
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
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府,班超出使西域
隋朝:派人去西域
唐朝: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
清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
(3)、对南部的管理
秦朝:统一珠江流域,设三郡
明朝:南海诸岛归属广东琼州府万州(称“万里长沙”、“千里石塘”)
(4)、对西南的管辖
西汉:武帝时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设郡县
三国:蜀国在川南、贵州、云南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做官
唐朝: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元朝: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的行政区域
清朝:确立册封制度及设驻藏大臣
(5)、对台湾的管辖
三国:230年,卫温率船队达夷州(台湾)
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台湾)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流球(台湾)
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1、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友好交往的原因有哪些?主流是什么?友好交往的表现如何?
中国古代疆域辽阔、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科技文化领先世界,对外交流的前提条件包括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同时受到交通运输状况的制约,还与统治者的对外政策有关。
总体上来看,封建国家的大统一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更为频繁。因而历代封建王朝通过不同的形式与亚、非、欧一些国家与地区发生联系,这些联系包括相互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包括相互间发生的战争。
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流。表现在政府或民间的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的传播等。
(1)、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表现在两汉同朝鲜、日本联系加强;张骞通西域,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沿着“丝绸之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先进的秦汉文化对东、西方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骞、班超、甘英是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杰出人物。
(2)、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陆路、海路)比过去发达,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如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唐朝和亚洲、欧洲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当时中国尤其成了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唐朝和朝鲜半岛的新罗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很大,朝鲜文化对唐朝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唐和日本的关系更加密切,唐文化对日本影响甚大,从政治制度到生活习俗,日本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唐朝和印度半岛有着频繁的通使往来,玄奘西游成为中外关系史上的佳话。唐和西亚的波斯、大食也有通好关系,中国的陶瓷等源源不断运往该地,西亚的物品、中亚的舞蹈也传入中国。
亚洲各国的商人、僧侣和学者不断到中国,聚集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大城市中,唐都长安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唐文化在频繁的中外交往中不但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它自身也在兼收并蓄中进一步博大精深。
(3)、宋元时期,由于中外交往的频繁,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阿拉伯人的天文学、医学、算学知识也陆续传到中国。
(4)、明朝时期,中国是亚洲的一个强大的国家,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亚洲各国都有较深远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密切了我国同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显示了明朝国力的强盛。华侨开发南洋,促进了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5)明朝中期以后,一方面由于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西方殖民者开始东来,我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
明中后期,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侵占我国东北地区的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中国爱国军民进行反侵略斗争,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进行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重大胜利,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但清政府出于维护自然经济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伍。
(二)重点讲解
民族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在历年的考试中都体现出古代民族关系的重要性,要复习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复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中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1、我国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幅员广大、资源丰富和人口众多的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汉族最先开发了黄河流域的陕西、甘肃和中原地区;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族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西域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黎族最先开发了海南岛;高山族最先开发了台湾;藏族的祖先吐蕃最先开发了西藏地区;彝族和白族的祖先最早开发了云南一带西南地区。
2、另外各族人民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互通有无,在技术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例如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就是汉族人民和江南各民族人民一道对江南的开发过程,北方的农民大量南迁,不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还补充了的劳动力。
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下,江南在南朝时开始赶上北方,到南宋时超过北方,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还有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例如鲜卑族的民歌《敕勒歌》也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二、中国古代民族融合问题
1.民族融合的形式:
第一,民族迁徒。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秦朝时内地人民迁徒到河套;中原人民迁徒到珠江流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
第二,联合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第三,友好交往。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融合加速。
第四,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
第五,“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第六,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2.民族融合的几次高潮:
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3.民族融合的特点:
第一,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第二,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
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四,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第五,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
第六,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统一体。
三、中国古代的民族战争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
但要分析它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进步性和反动性。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族人民为反抗剥削压迫而进行的斗争都是正义的。否则,相反。民族政权之间为推行民族压迫和掠夺而进行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1140年岳飞郾城大败金军;1449年于廉抵抗瓦刺进攻;1690年和1696年康熙帝两次亲征噶尔丹,这些战争维护了边境的安全,或打击了少数民族贵族南下掠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都是正义的战争,都是进步的。
相反383年前秦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企图一举灭亡东晋而发动的淝水之战则是非正义的。
四、民族首领和民族使者杰出贡献
各民族许多首领和使者,都为本民族的发展和密切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杰出贡献。
1、鲜卑族的杰出政治家、改革家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是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同时也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并逐步接受在原封建文化,他在位其间,契丹还创制了文字。
这些少数民族首领能顺应历史潮流,就会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张骞通西域使西域的经济文化同汉朝的交流得到加强,同时张骞也为促进西域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汉族的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所以,我们可以说张骞是我国历史上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中西交往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4、文成公主入藏,使吐蕃和内地的联系不断加强,唐朝的许多酿酒、制磨、造纸墨的工匠来到吐蕃养蚕技术也传到那里。
这为发展吐蕃的经济文化,加强唐蕃的联系,促进汉藏友谊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历史区域专题复习
东北地区
一、古代史
1、西周时,辽东半岛的少数民族称为"肃慎"。
2、秦朝时,在辽东半岛设辽东郡。
3、唐朝:①?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以渔牧为生。②粟末?鞨受中原封建文化影响较大(考虑地理位置)。7世纪末,大祚荣建政权,713年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后以渤海为号,渤海正式划入唐版图。
③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鞨地区设都督府,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4、金:①北宋中后期,黑水?鞨发展而来的女真族的一部,完颜部强盛,统一各部。②1114年,完颜阿骨打反辽,1115年建金朝,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创猛安谋克制,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1141年南宋与金议和。
此后(1153年)迁都。
5、元朝:在东北设辽阳行省。
6、明朝:设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库页岛。
7、清朝:①明后期,努尔哈赤以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为据点,统一女真部,创八旗制度,1616年称汗,1625年迁沈阳。
②皇太极两政: ③顺治入关:1644
④在东北设三个将军辖区:盛京(辽宁)、吉林、黑龙江。
⑤1685年、1686年,康熙时两次反击沙俄侵略军,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注意书上的图)
二、近代史:
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天津条约》规定开牛庄,后改为营口作通商口岸。
2、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沙俄吞并中国领土,其中涉及东北的有:
①1858年《爱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
②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多万平方公里。
3、甲午中日战争:①辽东战役:日军从花园口登陆,占领大连、旅顺,制造了旅顺大屠杀(约2万人,仅存36人)。
旅顺--东北第一要塞。
②《马关条约》要求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引发了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国为此付出了3000万两的赎辽费。
4、19世纪末20初:①19世纪末在瓜分狂潮中,俄国在东北强筑铁路,主要的是中东铁路,也称东清铁路(P58地图,P56注释),1893年强租旅顺和大连湾,把东北划为势力范围。
②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在大连设立分会。
5、中华民国时期:①辽宁省称为奉天。
②1928年,张学年"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形成了统一了全国。
③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东方会议,宣称把"满州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置于日本势力之下"。
④1931年,日军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1932年扶植溥仪成立伪满州国。
⑤国联通过调查,不承认日本独霸东北,提出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把东三省变为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管理的殖民地。
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了抗日义勇军。
⑦中共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组成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主要领导人。
6、解放战争时期:①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林彪、罗荣恒指挥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截断敌军退路,进而解放东北全境。
三、现代史:
1、1950-1953年东北人民大力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2、一五计划的重点工作工程项目建在东北。主要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工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等。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成大庆油田,出现了艰苦创业的大庆油田工人王进喜。
4、1984年,辽宁省大连市作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5、1985年,国家把包括辽宁省南部地区在内的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西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
一、古代史:
1、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从此成为"天府之国"。
2、春秋战国时期,四川的井盐得到开发。
3、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刻画着宴乐、采桑、狩猎、攻战等多种场面,表现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精湛的艺术技巧。
4、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在今广西兴安县内兴修灵渠,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便利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
5、秦始皇西南设桂林、象郡、南海进行管辖。
6、两汉时:
①西南地区分布着十个不同语言、风俗的少数民族,如夜郎,统称为"西南夷"。
②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曾赐"滇王之印"。
③西汉末年,夷人反抗。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
④东汉成都的说唱俑,造型生动活泼。
⑤两汉时,成都是当时的五大名都之一。
7、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63年为曹魏所灭。蜀国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8、西晋末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四川等地是重要的迁徙地区之一。
9、魏晋南北朝时期,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
蜀汉所产蜀锦,遐迩闻名,行销吴魏。临邛的天然气井"深六十余丈",益州的一些城镇、商贸活动较为兴盛。
10、隋唐时,成都是西部著名的商业城市,有"扬一益二"之称,说明了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性。
11、7世纪前期,生活在云南洱海一带的六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其中南诏强大,于8世纪前期,皮罗阁在唐玄宗支持下,统一了六诏,被封为云南王。
12、北宋时,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反映了商业的繁荣。
13、公元13世纪,忽必烈攻占大理,元统一后在西南设四川行省和云南行省。
14、明朝:在今西藏东部、青海西南部、四川西部设朵甘都司管辖。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统治的办法,实行土司制度。
永乐年间,设贵州布政使司,从此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这称为"改土归流",但实行地区有限,西南大部分仍然实行土司制度。
15、清朝: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1726年,雍正帝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大规模"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6、清朝在西南设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四个行省,加强管辖。
一、古代史:
1、战国到东汉、西羌的几个农业部落陆续进入西藏地区,与当地游牧和狩猎部落融合,成为吐蕃人的祖先,也是今藏族人的祖先。
2、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制,建立军事组织,制法律,创吐蕃文字。
3、唐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大批精美手工艺品和生产技术、医药书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
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尺带珠丹。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相约"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4、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5、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称为宣政院辖地。元政府封西藏地区佛教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忽必烈请八思巴创制了蒙古文字,称为"八思巴蒙字",密切了蒙藏的联系。
6、明朝设乌思藏都司管辖今西藏地区,设立卫所,任用藏人担任各级官吏;建立僧官制度。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
7、清:
①清入关前,黄教领袖五世达赖统一了全藏。
②清入关后,五世达赖入京朝贺,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③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④雍正时,(1727年)清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⑤乾隆年间,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清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⑥清朝设西藏行省,政治中心在喇萨(今拉萨)。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