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马鹿、狍子的习性和分布?
马鹿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体长为160—250厘米,尾长12—15厘米,肩高约150厘米,体重一般为150—250千克,雌兽比雄兽要小一些。它的夏毛较短,没有绒毛,一般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冬毛厚密,有绒毛,毛色灰棕。 臀斑较大,呈褐色、黄赭色或白色。头与颜面部较长,有眶下腺,耳大,呈圆锥形。鼻端裸露,其两侧和唇部为纯褐色。额部和头顶为深褐色,颊部为浅褐色。颈部较长,四肢也长。蹄子很大,侧踢长而着地。尾巴较短。 马鹿的角很大,只有雄兽才有,而且体重越大的个体,角也越大。雌兽仅在相应部位有隆起的嵴突。角一般分为6叉,个别可达9—10叉。在...全部
马鹿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体长为160—250厘米,尾长12—15厘米,肩高约150厘米,体重一般为150—250千克,雌兽比雄兽要小一些。它的夏毛较短,没有绒毛,一般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冬毛厚密,有绒毛,毛色灰棕。
臀斑较大,呈褐色、黄赭色或白色。头与颜面部较长,有眶下腺,耳大,呈圆锥形。鼻端裸露,其两侧和唇部为纯褐色。额部和头顶为深褐色,颊部为浅褐色。颈部较长,四肢也长。蹄子很大,侧踢长而着地。尾巴较短。
马鹿的角很大,只有雄兽才有,而且体重越大的个体,角也越大。雌兽仅在相应部位有隆起的嵴突。角一般分为6叉,个别可达9—10叉。在基部即生出眉叉,斜向前伸,与主干几乎成直角;主干较长,向后倾斜,第二叉紧靠眉叉,因为距离极短,称为“对门叉”,并以此区别于梅花鹿和白唇鹿的角。
第三叉与第二叉的间距较大,以后主干再分出2—3叉。各分叉的基部较扁,主干表面有密布的小突起和少数浅槽纹。
马鹿在世界上分布很广,欧洲南部和中部、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俄罗斯东部、蒙古、朝鲜和喜马拉雅山地区,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呼和浩特、宁夏贺兰山,北京,山西忻州、甘肃临潭、西藏、四川、青海、新疆等地的野外种群已经在本世纪初绝灭。
由于产地不同,马鹿的形态也有一些差异,在全世界共分化为23个亚种,其中生活于北美洲的北美亚种又叫北美马鹿,体形最大,有的个体的体重超过400千克。我国的马鹿大约有7—9个亚种之多,而且大多是我国的特产亚种。
马鹿属于北方森林草原型动物,但由于分布范围较大,栖息环境也极为多样。东北马鹿栖息于海拔不高、范围较大的针阔混交林、林间草地或溪谷沿岸林地;白臀鹿则主要栖于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灌丛草甸及冷杉林边缘;而在新疆,塔里木马鹿则栖息于罗布泊地区西部有水源的干旱灌丛、胡杨林与疏林草地等环境中。
此外,马鹿还随着不同季节和地理条件的不同而经常变换生活环境,但白臀鹿一般不作远距离的水平迁徒,特别在夏季,仅活动于数个“睡窝子”之间的狭小范围,由此常被当地人称为“座山鹿”。在选择生境的各种要素中,隐蔽条件、水源和食物的丰富度是最重要的指标。
它特别喜欢灌丛、草地等环境,不仅有利于隐蔽,而且食物条件和隐蔽条件都比较好。但如果食物比较贫乏,也能在荒漠、芦苇草地及农田等生境活动。马鹿在白天活动,特别是黎明前后的活动更为频繁,以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食,种类多达数百种,也常饮矿泉水,在多盐的低湿地上舔食,甚至还吃其中的烂泥,夏天有时也到沼泽和浅水中进行水浴。
平时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群体成员包括雌兽和幼仔,成年雄兽则离群独居,或几只一起结伴活动。马鹿在自然界里的天敌有熊、豹、豺、狼、猞猁等猛兽,但由于性情机警,奔跑迅速,听觉和嗅觉灵敏,而且体大力强,又有巨角作为武器,所以也能与捕食者进行搏斗。
马鹿的发情期集中在9—10月,此时雄兽很少采食,常用蹄子扒土,频繁排尿,用角顶撞树干,将树皮撞破或者折断小树,并且发出吼叫声,初期时叫声不高,多半在夜间,高潮时则日夜大声吼叫。发情期间雄兽之间的争偶格斗也很激烈,几乎日夜争斗不休,但在格斗中,通常弱者在招架不住时并不坚持到底,而是败退了事,强者也不追赶,只有双方势均力敌时,才会使一方或双方的角被折断,甚至造成严重致命的创伤。
取胜的雄兽可以占有多只雌兽。雌兽在发情期眶下腺张开,分泌出一种特殊的气味,经常摇尾、排尿,发情期一般持续2—3天,性周期为7—12天。雌兽的妊娠期为225—262天,在灌丛、高草地等隐蔽处生产,每胎通常产1仔。
初生的幼仔体毛呈黄褐色,有白色斑点,体重为10—12千克,头2—3天内软弱无力,只能躺卧,很少行动。5—7天后开始跟随雌兽活动。哺乳期为3个月,1月龄时出现反刍现象。12—14月龄时开始长出不分叉的角,到第三年分成2—3个枝叉。
3—4岁时性成熟,寿命为16—18年。
马鹿在我国尚有一定数量,在黑龙江和吉林可能有近10万只,但由于过量猎捕幼仔和栖息地的丧失,也逐渐产生危机,尤其是在新疆,塔里木的野生种群已经由15000只下降到4000—5000只;阿尔泰马鹿由70年代的10万只下降到4万只左右;野生天山马鹿则正以每年3000只左右的速度锐减。
如果这样下去,野生马鹿很快就将有绝迹于伊犁河谷的危险。
马鹿一般在2—4月脱角,5—7月为茸角生长旺盛的季节,9月以后开始骨化。它的茸角叫“青茸”,品质优于白唇鹿的岩茸和水鹿的春茸,仅次于梅花鹿的黄茸。
但马鹿的数量多,鹿茸的产量也高,通称为四岔,锯茸重量可达1—2千克,比梅花鹿200—600克的锯茸重得多。此外,马鹿的肉可食,皮可制革;鹿胎、鹿尾、鹿筋、鹿鞭、鹿血、鹿肉等都可入药。由于马鹿的经济价值较大,已经有很多地区开展了人工养殖事业。
狍子
又称矮鹿、野羊,属偶蹄目鹿科,草食动物。狍身草黄色,尾根下有白毛,雄狍有角,雌无角。狍是经济价值比较高的兽类之一,狍肉质纯瘦,全身无肥膘,肉营养丰富、细嫩鲜美,是瘦肉之王。
肝、肾等均可食,有温暖脾胃、强心润肺、利湿、壮阳及延年益寿之功能。其皮加工后是有名的狍皮"绸",非常珍贵,是制裘衣的上档原料。在我国东北、西北和内蒙某些地区(如鄂伦春族人),狍肉是他们的肉类主要来源。
市场上,常有相当数量的狍肉出售。狍子毛皮可做垫褥,有防潮作用。夏皮缺少绒毛,被称为“沙皮”,加工后,可制成春秋季穿的衣服,这是东北林区工作者所欢迎的衣服。如果把毛全剃光,剩下的皮板可用来做夏天衣服。
冬皮绒毛多,适于制成御寒的皮衣。此外,狍皮还可以制作多种皮制品,如皮靴、皮帽、皮包等。
狍子是东北林区最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东北人叫它“傻狍子”。其实,狍子并不是真的傻,而是它天生好奇的性格,给人造成了傻乎乎的感觉罢了。
偶蹄目鹿科的狍子也如大多食草动物一样,没别的本事,生就灵敏的听觉、视觉和嗅觉,再加上快速的奔跑能力,使它们能够在弱肉强食的生物圈里得以生存和繁衍。
狍子的好奇心很重,见了什么都想看个究竟,碰见人就站在那儿琢磨这人是怎么一回子事;碰见车就盯着研究个没完,像个总爱研究事物的专家。
若是车在夜晚行路碰到狍子,狍子的举动就更让人有理由叫它傻狍子了。早些年,夜晚在山间公路上若遇上狍子并不是很新鲜的事儿。当汽车开着亮亮的大灯在马路上奔驰,前方灯影里突然现出个样子像鹿的动物来,不用惊奇,一准儿是狍子。
这时的狍子就是典型的一根筋了。它才不管后面汽车对它有什么威胁,只管顺车灯跑,有了光亮好行路嘛。
狍子的好奇常将它自己陷入困境,狍子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也不会像其它动物那样跑啊跑,拼了命地跑,一直跑没了影儿,跑到安全的地方为止。
狍子遇有情况也是拼命地跑,不过,狍子的奔跑不会持久,它跑一会儿还要停下来看一看,看形势对自己不利再跑,跑一会儿又忍不住停下来看。狍子不单单是自己跑一会儿停一会儿,就是追击者突然大喊一声,它也会停下来看。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