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升学入学 小学教育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的课前预习

全部回答

2018-11-27

0 0
    如何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前预习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前提,听课的效果与预习的质量常常是成正比例的。一、预习的种类预习从时间和内容范围上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学期预习:开学前,利用假期对下一学期学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并联系以往的经验教训,摸清自己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制订学期学习计划。
    学期预习的做法一般为全册预习,从整体上了解和熟悉全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首先,通读教材,清楚教材的章节数、章节题目和分量;然后明确教材的目的、任务、要求、重点和难点等,从客观上把握教材;同时做好预习笔记,搜集参考用书,试做有关练习,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
  2、阶段预习:在某一阶段的学习之前用比较完整的时间预先从整体上了解学习内容,明确阶段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思考如何学习的方法。  阶段预习一般利用晚上的自由学习时间和节假日(包括双休日)进行。
  阶段预习的做法一般为单元预习。如果对某科已进行了全册预习,则可在完成了全册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熟悉单元教材内容,明确单元目标和任务;探索单元间的相互联系,消化理解重点知识;通过试做课后习题巩固预习效果;做好单元预习笔记。
    3、课前预习:指在老师讲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自己去独立地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二、课前预习的好处1、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到了中学阶段,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是因为自学能力差。如果学生学习知识全靠老师讲解,离开老师这根拐棍儿就寸步难行,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
  课前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机会,课前预习使学生减少了对老师的依赖,增强了独立性,能够锻炼培养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培养出这种能力,不但会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成绩,而且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脱离开老师指导时,能够独立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2、能够提高课堂听课效率。通过预习,学生对下一次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哪些地方看懂了,哪些地方没看懂,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在听课时会轻松的跟上老师的思路。  这样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盲目听课为带着问题听课,无疑是大大增强了听课效果。
  在预习中已经看懂了的知识再经过老师讲解,印象会更深,没看懂的地方自然就成了听课的重点,在老师的帮助下,这个“拦路虎”会轻而易举的搬掉。听课质量的提高又会让学生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腾出时间再进行下一次课的预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提高记课堂笔记的水平。如果课前不预习,上课时,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盲目地记笔记而顾不上听课。经过预习,记笔记时就有了针对性,选择那些自己书本上没有的、老师另外补充的内容以及自己预习时没能理解的部分去记,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听课时思考问题。
  4、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预习就象“火力侦察”,能提前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并及时查缺补漏,不使之成为听课的“拦路虎”。同时加强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学生在预习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记忆效果更好。三、课前预习的方法1、迅速浏览一遍即将学习的新教材通过浏览教材,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没读懂的。
    2、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第二遍对于初次阅读没读懂的问题,在第二次阅读时,头脑里始终要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仔细钻研教材。这时阅读的速度可以适当放慢一些,遇到困难,可以停下来,翻翻以前学过的内容,或者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争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难关攻克,把问题解决,把没读懂的地方读懂。
    对于自己经过努力仍未解决的问题,也不必勉强去解决,这样会花费大多的时间。可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留待课堂上听课时去解决。3、边预习边做好预习笔记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做在书上,一种是做在笔记本上。
  在书上做的预习笔记要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划为主。所圈点勾划的应该是教材每部分的要点。  同时,也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眉批,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
  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也可以在阅读教材后再做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本节课讲授的几个主要问题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逻辑联系,预习时遇到的疑难点是什么,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查阅了哪些参考书或工具书,所查阅的资料中有价值的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
    4、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预习策略预习也不能搞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抓住预习的重点,选择不同的预习方法。比如,语文课首先要排除生字、生词障碍,再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以及写作风格、手法。
  数学课则要把重点放在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掌握上。四、课前预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选择好预习的时间预习的时间一般要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之后的剩余时间,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  如果剩余时间多,可以多预习几科,预习时钻研得深入一些;反之,如果预习的时间较少,则应该把时间用于薄弱学科的预习。
  2、防止过粗或过细。防止过粗就是防止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不求实效;防止过细就是防止在预习时面面俱到,费时太多,搞得筋疲力尽,这反而会影响听课效果。预习不一定要把全部知识都搞懂,都掌握起来。  一下子都看懂了固然很好,看了几遍,费了脑子仍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作为课堂听课的重点就可以了。
  3、防止用预习代替上课。如果通过预习对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就以为了不起,认为听课没有必要了,进而听课精力不集中,这就喧宾夺主了。因为预习毕竟是起辅助作用的,是为课堂听课服务的,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明确。
    只要认识到预习的作用,掌握预习的方法,养成预习的习惯,就会尝到预习的甜头。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小学教育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升学入学
小学教育
考研
中考
高考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