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怀孕最初几天什么感觉

“秀才”最初的意思是?

“秀才”最初的意思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18-02-12

0 0
    秀才   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下诏求贤,云:“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茂”本作“秀”,东汉人避光武讳,改作“茂”。举秀才始此。南北朝最重此科。当时虽出自荐举,也有策问。  《北堂书钞》引《晋令》,“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隋、唐科举制亦有秀才科。
  唐初,秀才科第最高,从武德到永徽,每年秀才不过一、二人。高宗永徽二年(651),停秀才科。后玄宗、代宗时,几次恢复,旋即停止,所得之人极少。明太祖时,曾举秀才数人,如洪武四年(1371)以秀才丁士梅为苏州知府,十五年以秀才曾泰为户部尚书,此均系辟举,不是科举之士。
    后乃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 iask开放词典。

2018-02-12

57 0
    秀才--本为优异人才的通称。至汉始为举士科目之一。东汉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三国魏后复称为秀才。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初置秀才科,后渐废,仅作为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采荐举之法,曾举秀才数十人,授以知府等官。
  以后即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百不匿,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  ”尹知章注:“秀异之材,可为士者。”《汉书。武帝记》:“五年冬。
  。。。。。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恃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踢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衔相及使绝国者。”清赵翼《陔余丛考。秀才》:“唐初秀才试方略策三道,其后举人惮于略之科,为秀才者殆绝,而多趋明经、进士,然唐时凡举子皆称秀才。
    。。。。。元、明以来,秀才为读书者之通称。今俗犹以府、县学生员为秀才,盖亦沿称也。府、县学生员之制始于明。” 。

2018-02-12

56 0
    “秀才”最初的意思是:通称才之秀者。 清朝末年, 山西省归绥道(现内蒙古西部区)的秀才如何考取,《绥远通志稿》中记载;很少,其它史料中,能够说明这个问题的记载也不多。
  不过从仅有的记载和一些回忆文章中还是能够帮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个大概的了解。 百姓对秀才的理解 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山西省归绥道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停止了科举考试,也停止对秀才的考试,虽然距今已近百年,但百姓们对秀才还是能够知道个一二,辟如人们常说的:“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闻(文)‘秀才搬家尽书 ’‘(输)秀才……’”。
    在文化欠发达地区的一些人,见某人经常看书学习就和人家开玩笑说:“想当秀才了?”一些基层领导人把本单位能写会算的人说成是他们单位的秀才等,这些都是百姓对秀才理解的反映。现代人为什么对秀才有这样一些说法和概念,除了来源于书本外,更主要是从长辈们那里所听来。
  因为爷爷们的爷爷生长在清朝本年,他们直接和间接的与秀才们有过接触,或者共过事,他们有意无意把秀才的事讲给子孙后代们听,或者以秀才好学的精神教育子孙们好好读书,这些长辈们无意中把对秀才的所知传到了后代。
     秀才是生员,有了生员资格的人,不授予官职,没有俸禄, 他们可以穿所授予的长衫和头带方巾,免除差徭,地方官不得擅自责骂和处分生员。他们生活在百姓之中,多数秀才又被聘为教书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书画美术
书画美术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